古代将军身手究竟如何,与普通士兵对抗是否真的和砍菜一样?(古代将军的战斗力源于军事素养、身体素质、装备配备和战斗经验)
古代将军的战斗力源于军事素养、身体素质、装备配备和战斗经验
古代将军也是人,也非三头六臂,将军也分陷阵杀敌的先锋战将和中军指挥的统帅之才,并非所有的将军都能武艺高强,也并非如艺术形象中“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普通士兵与将军作战时的差异是在军事素养、身体素质、装备配备、协同护卫、战斗经验、以及信念荣誉感。
古代将军出身行伍由军功一级一级做到将军称号的,基本上都是身经百战,立下军工无数的老兵,“身披疮痍”是经常的事,对于战争的残酷和血腥的场面已司空见惯,临阵时的心理素质过硬,对于战场上的突发状况更能从容应对;对于装备器械,刀枪棍棒使用的技术要领掌握的更为娴熟;对于统帅的军事部署执行效果更为确切;这一点上相对于普通士兵要强,因此在战场上陷阵时会展现更大的战斗力,以一敌众不在话下也是合理的。
如果是出身教好,特别是将门世家的子弟,会受到很好的军事训练和文化教育,就像如今的体育运动员,从少年时就开始训练,走向职业道路肯定要比半路出家的人更为优秀,如三国时期吕布“辕门射戟”这一真实事件来看,有多少人能达到这样的射术;而不少寒门子弟也喜欢自幼研读兵书,如名将韩信,虽不善武艺,但对于阵法,战法的苦学,终成一代名将,正如项羽当年对项梁所说,剑术只能敌百人,欲学万人敌之术,从而开始研读兵书,那么项羽就能成为既能陷阵杀敌,又能指挥兵团的绝世名将,这都归功于军事素养的积累。
常见史书记载一些名将身高八九尺,力大无穷等,这个记载实际上就说明了为将之人的身体素质是相当好的,至少在身高臂展,力量体能上优于普通人,那么在战争中的优势就能发挥出来。有考古学家趁研究唐朝“明光铠”,以羽毛球运动员披铠甲跑跑步机测试心率,结果职业运动员慢跑三十分钟就已经坚持不住。因此在古代战争中,冷兵器和铠甲的重量会成为负担,若非良好的体能做支撑,也许不用作战就已经将自己累的举不动矛枪,这一点上,将军和普通士兵也是有差距的,虽然没有演义小说里那样挑灯夜战三百回合的案例,但持续战斗几个小时,拖垮敌人的将军还是比比皆是。
而身高臂展的优势在冷兵器时代就更为明显,唐代马槊的发明,就胜在长和利,使敌人不能近身就挂了。那么身高臂展在古代的优势就是杀敌于身外,在肉搏战中,兵器长短大致相同,身高和臂展无疑是给自身增加了战斗值。力量的大小也是关键因素,枪矛刺出去的力道是不相同的,挥刀砍下去的力道也是不同的,这也决定了战场上的致死和致残率,也是消灭敌人反抗能力的关键,而弓弩射出去的远近和穿透破甲能力也由弓弩的材质和射手的力量有关,演义里说吕布能开百斤之弓,虽不可信,但这代表了将军的射程和力度是更为优越的。
所谓“好马配好鞍”,将军也一样,虽不像文学创作里说的“青龙偃月刀”之类,但将军的装备一定会比普通士兵的要好,如出图的越王勾践之剑,两千多年后依然锋利无比,这等王剑不是一般的人能配上的。同理,将军的装备打造一定要比普通士兵的好,或是材质教好,或是重量更重,且在战后能够得到更好的维护和保养。
古代冷兵器战争中,铠甲是很重要的装备,并不是所有士兵都能得到很好的防护,一般的士兵在国家富裕之时,皮甲上能镶嵌上贴片都已经不错了,有些游牧民族的士兵基本上都以兽皮作为战甲,这样的防护能力当然不高。而将军的防护措施一般要比普通士兵高很多,从头到脚的防护都比较完善,特别是头盔的出现,对于弓箭的防御还是有很好的效果,唐朝时期的经济发展算是很强盛了,但“陌刀队”也不过万人,李靖的“明光铠”配“马槊”也不过万人,装备的成本太高,只会配备给将军和特种部队,一般士兵的装备差距是战斗力较弱的重要因素。
战马也是古代装备的重要部分,一般骑兵的战马与将军的战马差距也很大,所谓宝马配英雄,为将者的战马是其冲锋陷阵的关键因素,马的爆发力和耐力决定了冲锋的速度和力量以及持久作战的能力,“赤兔”马是《三国志》里明确记载的吕布坐骑,日行千里虽夸张,但普通马与之相比,定逊色不少。
饮食是古代战争中战斗力高低的一个关键,虽有很多记载为将与士同食,但大部分将军与士兵的伙食是不同的,不说肉类、酒类的供应会有差别,但说能不能吃饱都是有差距的。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纵横亚欧大陆,军粮为随身携带的肉干和奶酪,这种体能和营养补充必定要比以米面为食的士兵更有战斗力吧。同理与将士之间,将吃肉,士吃饼,将能衣食无忧,士只求裹腹,这等差异可能在粮草充沛时体现的不太明显,但粮草紧张时,就说不准了。
不是每个将军都会孤身一人陷阵做战,所谓亲卫和护卫都是有明确职责分工的,将军陷阵,往往会有一队到两队护卫协同作战,并以将为中心,列圆形阵势对外,这样的作战环境下,将军的斩敌数肯定要比普通士兵多。还有一类将军只坐镇中军指挥,并不陷阵杀敌,中军护卫就成为保护将军的核心力量,成吉思汗之所以打败扎木合,也是运用了“两翼侧切,中路直指中军”的战术,所谓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就是将中军统帅作为战略目标,孤注一掷的发动攻击,这也体现了中军的防护能力是很强的。
为将者心中当是陷阵杀敌,立绝世之功,拜将封侯之志,也是马上定乾坤,保境安民,报效国家的理想。儒家思想为根本思想的封建社会,忠君爱国是每一个将军心中的信念,这也是战场上勇敢无畏的心里优势,有信念的人是最可怕的,普通士兵不是没有信念,而是层次没有达到那么高,古代很多主动参军的士兵都是以填饱肚子为目的,而被动征召的兵役心中不仅少有报效国家的志向,反而还有抵触情绪,逃兵、装死者也很常见。在这个层面上,将军要比普通士兵更有斗志,更有战斗欲望,因此战争效果也会差异明显。
综上所述,古代战争中,将军确实具备以一敌众的能力和优势,但也并非如砍菜般简单,战争毕竟是残酷的,名将李广还曾被俘过,又何况一些校尉,先锋呢?古籍有载如项羽、文鸯这种陷敌阵杀敌一两百后全身而出的,但非常见之事,将军之责乃博取胜利,并非逞匹夫之勇,如文艺创作里那样杀敌如砍菜一样的将军并不可信。
古代将军的战斗力:从斗将到战略家,谁更胜一筹?
古代将军的概念实在太大,从总领大军的“行军总管”,到普通的杂号将军,甚至还有一些女将,都可以算在内。
这些人的个人武力也是有很大差别的,有纯粹的“斗将”,主要作用就是上阵搏杀,所谓“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是也;有的则属于文武双全,能格斗,也能指挥军队;还有的属于纯粹的战略型指挥家,本身就不是亲临战场去拼命的,自然也就不严格要求个人武力了。
接下来我们举一些例子,看看这些古代将军的战斗力。
第一种,典型人物如许褚。许褚是曹操手下的猛将,力大过人,能拽着牛尾巴使牛倒走。不过,他跟随曹操以后,主要负责的是曹操的安全保卫工作,基本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曹操夸赞他是自己的“樊哙”,可见对他的倚重。
曹操攻打张绣时,许褚担任“先登”,也就是先锋队,据记载是杀敌万人,当然这不是他一个人干的,而是整支队伍。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时,帐下有人想要行刺曹操,但畏惧许褚而不敢动手,最后还被许褚察觉出来干掉了。所以曹操愈发离不开许褚。
许褚的“高光时刻”,发生在曹操战马超时。《三国演义》中有一场“许褚裸衣斗马超”,是全书非常精彩的一场战斗。不过这是演义的虚构,在历史上,许褚压根没有跟马超单打独斗,《三国志》记载:
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
曹操跟马超、韩遂私聊,只带了许褚。马超一看,对面就俩人,不如我去突突了曹操吧!稍等,后边那个不会是传说中的许褚吧?于是马超问曹操:你那个虎侯在哪儿啊?曹操回过头指指许褚,许褚直接施展了瞪人技能。马超心想,唉呀妈呀,多亏我没有搞他,太危险!所以就没敢动手。
凭借素来的威名就能镇住马超,其实比光膀子上去干架还要厉害啊是不是?
像许褚这样的猛将,在战场上打起普通的小兵来,还是不成问题的。当然了,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恶虎架不住群狼,也不能对方人太多,典韦不就是这么凉的?
第二种,典型人物如宋武帝刘裕。
熟悉南北朝史的朋友都知道,刘裕可以说是bug一样的人物,出身庶族,家境贫寒,在注重门第出身的东晋可谓拿了一手烂牌,而他却最终能够代晋立宋,除了因缘际会外, 跟自身的超凡本领也是分不开的。
刘裕曾经在北府军名将刘牢之的帐下吃粮当兵,刘牢之率军镇压孙恩起义时,刘裕也参与其中。有一次刘裕带了点人去侦察,不巧遇到了起义军的大队人马。刘裕直接率众迎敌,着实杀得天昏地暗。等后续部队达到时,发现刘裕带的人都差不多死完了,而他自己还拿着长刀砍人。 在后来的战斗中,刘裕也经常身先士卒,战功颇著。
第三种,属于儒将类型,谋略很高,但个人武力值可能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军士。这样的将军在各个时代都不少。比如诸葛亮、杜预、左宗棠这样的人物。
诸葛亮“治戎为长”,治理军队很有一套本事,指挥作战也是战果颇丰,能够安定南中、北伐中原,唐代时被纳入“武庙十哲”。可是我们何曾看到诸葛亮“拍马舞刀,直取敌将”?
杜预是魏晋名将,颇有文思,能够注解《左氏春秋传》,流传至今。在军事方面,西晋灭吴的基本策略就是杜预所确立的,牛不牛?然而,杜预本人有大脖子病,骑马骑不上去,射箭也绵软无力。
至于左宗棠,大家就更熟悉了,剿发捻、平回乱、收新疆,战功显赫,但他本是儒生出身,于武艺也是一窍不通的。
这些人的身上,真正体现出“将在谋而不在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