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在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发生?(诸葛亮与张昭激辩悬疑,最终力挫对手)

诸葛亮与张昭激辩悬疑,最终力挫对手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家喻户晓,说的是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出使柴桑,欲联合孙权共同抵抗曹操,但孙权手下众人大多主张投降曹操。为争取建立孙刘联盟,诸葛亮与孙权手下的主要谋士们进行了一场激烈辩论。

诸葛亮一个人应对以张昭为首的江东众人,但诸葛亮辩才极佳,将众人说得哑口无言。在《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是浓墨重彩的一章,按照这个故事,诸葛亮到达柴桑后在鲁肃带领下来到幕下,见到张昭等20多位江东谋士,诸葛亮一一与他们相见,互道姓名。

施礼已毕,张昭首先发问:“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乐毅,是真的吗?”显然,张昭的这个问话很不友好,哪知诸葛亮回答道:“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这只是我诸葛亮的一个“小目标”,你想挑事、想激,我偏偏正面应对,故意气气你。

张昭继续发问:“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欲席卷荆襄,但现在荆襄已属曹操,下面该怎么办呢?”诸葛亮想,看来这位张先生今天就是故意来找茬的,但他是孙权手下第一谋士,如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了孙权及众人?

诸葛亮于是回答说:“在我看来,取荆襄其实易如反掌,只是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罢了,所以坚决推辞。刘琮只是一孺子,听信佞言,暗中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如今我主屯兵于江夏,别有良图,其谋略非等闲之辈可知。”骂人不带脏字,诸葛亮一席话不仅回答了张昭的诘问,而且顺手把张昭贬为“等闲之辈”,张昭心里肯定不痛快。

为打击诸葛亮,张昭仍抓住“管乐”不放,继续发难道:“如此一说,倒是与先生言行相违背了。先生自比管仲、乐毅,管仲相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下齐国70余城。此二人,真乃济世之才。先生在草庐之中,只会笑傲风月,抱膝危坐,既然跟从刘豫州,当为生灵百姓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但依我看,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得到先生之后人皆仰望,希望看到刘豫州复兴汉室,剿灭曹氏。但先生自归刘豫州后,曹兵一出,刘豫州即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为什么刘豫州得先生之后反不如之前了呢?”

这一番话,就历史事实来说有虚有实:“弃新野”是没有的,但“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倒是有,都不是什么“光荣事迹”,一般人听了这番话脸一下子会红起来,但诸葛亮没有。

诸葛亮应声而答:“鹏飞万里,其志岂是群鸟能识?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和药以服,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再用猛药以治,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如果不待气脉和缓,便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实在太难了。我主刘豫州之前败于汝南,后寄身刘表,手下兵不满千,将只有关羽、张飞、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极重之时,新野是偏僻小县,百姓稀少,粮食缺乏,刘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还谈不上坐守于此。甲兵不具,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之下仍然火烧博望,使夏侯惇、曹仁之辈心惊胆裂,窃以为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吧?”

诸葛亮说的“火烧博望”也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一个情节,发生在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后,但根据史书记载看,这一仗与诸葛亮其实没有多大关系。

诸葛亮继续回击张昭说:“至于刘琮降操,刘豫州实在不知情,又不忍乘乱夺同宗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之举!当阳之败,刘豫州见到有数十万百姓扶老携幼相随,不忍丢弃,所以队伍行进缓慢,只能日行10里,这才被曹兵追上。寡不敌众,胜负乃常事,昔日汉高祖数败于项羽,但垓下一战成功,这都出于韩信的良谋。国家大计,社稷安危,靠的是武力,而不是在这里比口才、诡辩。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一到临机应变,则百无一能,这样的人只能为天下人所笑!”这番话说得更重了,但张昭无法应答,于是舌战结束,诸葛亮大获全胜。

不过,根据史书的记载,上面这段精彩的对话并没有真的发生过。张昭确实反对抗击曹操,属于“投降派”,但他是在孙权面前表达的观点,而没有与诸葛亮就此有过正面交锋。与诸葛亮有过“舌战”的,只有孙权。

据《三国志》等书记载,诸葛亮一到柴桑就去见了孙权,没有太多客套和试探,诸葛亮直接对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拥兵于汉南,都在与曹操并争天下。现在曹操占领荆州,威震四海。根据眼下的局势,我为将军考虑,无外乎两条出路:如果能以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不如早下决心;如果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向曹操投降?”

孙权听了有些不爽:“如果真如先生所说,刘备为什么不投降?”看到孙权急了,诸葛亮不慌不忙,一本正经地说:“田横是齐国的壮士,尚且能守义不辱。刘豫州是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如果成不了大事,那是命运不济,怎么能干投降敌人的事?”

孙权一听大怒,这不是小瞧人吗?刘备是英雄,我孙权难道不是英雄?孙权道:“我不能举全吴之地,10万之众,反而受制于人。我意已决,不是只有刘豫州能抵挡曹操,刘豫州失败了,还有我!”

诸葛亮要的就是这个,此时诸葛亮27岁,孙权26岁,别看诸葛亮只比孙权大一岁,但显得老练得多,诸葛亮趁热打铁:“刘豫州虽然败于长坂坡,但手下人马加上关羽统率的水军还有万人之多,刘琦所率的江夏郡人马也不下万人。曹军远道而来,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投降过去的军民又未必心服。将军如果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同心协力,必然能打败曹操!”

孙权听了“大悦”,于是定下孙刘结盟以对抗曹操的战略,这是史书记载有关诸葛亮“舌战”的唯一一次。

诸葛亮与孙权沟通劝说抵抗曹操,历史证据显示存在舌战群儒的情景

根据我们公认的史书记载,《三国志》中卷三十五蜀志五诸葛亮篇中的描述,刘备的确的去了夏口,当时的情况已经很紧急了,准备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后面直接描述了诸葛亮与孙权的对话,他给孙权分析形势的危急,他说:事情很紧急却不能决断,大祸临头没有几天了!

所以后来孙权听取了他的建议,结盟抵抗曹操,派周瑜、程普、鲁肃等人带水军三万人跟随诸葛亮到刘备那里汇合。说明诸葛亮的确与孙权有过这段谈话和推心置腹的沟通。而另一方面,在卷四十七吴志二孙权篇中谈到建安十三年春季,刘备进军驻守夏口,派诸葛亮去拜见孙权,此时曹操刚刚打败了刘表,收编了他的军队,孙权的多位谋士全都害怕曹操,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鲁肃和周瑜坚持抵抗曹操。

后直接谈到周瑜和程普各自率领一万人马,和刘备一起进军,与曹操在赤壁相遇。在卷五十四吴志九鲁肃篇中也是谈到的这样。这就说明确实有诸葛亮去孙权那劝说一起抗曹,而且当时孙权的个个谋士都不同意抗曹,而是主张投降,所以你想想诸葛亮到孙权那一定不可能一开始就见到孙权,而是他们确实要看看诸葛亮有什么本事。

所以虽然没有史书直接描写诸葛亮激辩各个谋士,但是历史上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一定有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