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回到宋朝生活该有多好,宋朝到底毁在谁手上?(宋朝毁灭因房地产泡沫而起,社会矛盾加剧导致大崩盘)

宋朝毁在宋徽宗手上。

他在位时,把一个盛世搞成了亡国。

说起宋徽宗,我们都知道那是个有名的昏君,因为他只顾享乐,不理朝政,才发生了靖康之变,都城汴梁被金兵攻占,北宋因此亡了国。

这个形象,一直是历史灌输给我们的,很多历史电视剧呈现的宋徽宗,也是吃喝玩乐的主。

尤其是水浒传里,宋徽宗不仅自己昏,身边的一群大臣还奸得不要不要的。

当然,作为亡国之君,地真不好洗,哪怕你像崇祯那样兢兢业业,国没了就是没了,做啥都是错的。

但历史,并不都是非黑即白,今天我们就理性地唠唠,宋徽宗的皇帝活干得咋样。

宋徽宗刚登上皇位,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新党和旧党之间的党争。

当时的党争已经恶化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严重影响政府的正常运作。

所以,宋徽宗第一件事,就是要结束党争。

这里说下这党争的由来。

这得从王安石变法说起。

公元1069年,宋徽宗的父亲宋神宗和王安石联手推动了一场变法。

当时参与王安石变法的官员被称作“新党”,反对变法的官员就被称作“旧党”。

这场变法在客观上扰乱了北宋的政治生态。

在王安石变法以前,虽然也有政治斗争,但斗争中有一条共识,那就是不管哪一派上台,都不能搞打击报复,要容忍反对派的批评。

但王安石却破坏了这个规矩。

王安石是御赐的拗相公,谁和我意见相左,我就弄谁。

这当然不是王安石的道德问题,而是王安石出于所谓大义的考量——我的变法是为了富国民强,谁挡我,谁就于国于民不利,所以我代表国家和人民消灭你。

新法出台以后,司马光等人表示反对,王安石就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把反对派统统赶出京城。

这种行为打破了先前的共识,所以当旧党上台后,新党就又被统统赶出京城,两派互相争斗,乐此不疲。

至此,新党和旧党之间的党争就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

1100年,18岁的赵佶继位,即宋徽宗。

新皇帝决心终结新旧两党的党争,他的想法是在两党之间搞平衡,建立一个联合政府。

即位第二年,把年号改为“建中靖国”,意思是在两党中保持中立,联合两党,恢复国家的安定团结。

但树大根深的旧党可不听皇帝的,在朝堂上依旧不遗余力地攻击新党。

宋徽宗被旧党弄得不胜其烦,意识到联合政府的想法并不现实。

这样宋徽宗就面临着一个选择,选哪一派共治天下。

旧党和新党之间有一个显著的区别:

旧党比较看重道德,喜欢说一些大话、空话;

新党却比较看重具体的行政事务。

旧党喜欢批评皇帝;

新党却相对比较听皇帝的话。

旧党和新党之间的这种区别背后有着很深的背景。

旧党的家族大多在乡村拥有大片土地,属于既得利益集团;而新党依靠王安石变法的机会才得以上位,属于政治新秀。

为什么旧党那么不待见新党?

那就是因为新党的改革触动的不仅是旧党在朝廷的利益,还动了旧党家族在民间的财路,你说旧党能不跟你死磕么。

宋神宗在位时,旧党中有一位元老名叫文彦博,宋神宗有一次对他说:新法对士大夫或许是有些不利,但对于百姓又有什么不利呢?

文彦博理直气壮地说:你是和我们这些士大夫一起治理天下,不是和百姓一起治理天下啊!

言下之意是说,你要是得罪了士大夫,那你的皇位是坐不稳的。

把两党的背景摸清了,只要宋徽宗不傻,都会选新党做自己的合伙人。

重用新党,成了宋徽宗的既定政策。

首先是更改年号。刚才说到,宋徽宗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叫建中靖国,这个年号其实只用了一年,随后就改成了“崇宁”。

这个年号是有讲究的,宋神宗的年号是“熙宁”,崇宁的意思就是推崇宋神宗的政策。

换句话说,就是推崇王安石的新法。

宋徽宗改变策略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任命蔡京当宰相。

当时的宰相是旧党的人,宋徽宗决心与旧党决裂,选一个新党的人当宰相,他选择了蔡京。

为什么是蔡京?

蔡京给我们的印象并不好,《水浒传》里的蔡京,那可是奸臣的代表。

其实,真实的蔡京要比这复杂得多,他在行政管理方面很有才能,尤其擅长理财。

刚刚当上宰相,他就着手改善国家财政,在浙江杭州和福建明州地区设置了市舶司,对贸易船只收取关税。

他还重新丈量了土地,并收取土地税。

蔡京担任宰相的第二年,宋朝政府就消灭了财政赤字。

在行政能力方面,蔡京还是杠杠的。

同时,蔡京还建立了一套社会福利制度,比如他建立了“居养院”,收留60岁以上无人赡养的老人,以及孤儿、残疾人等等。

他还建立了“安济坊”,专门治疗没钱看病的人。

说白了,就是福利院加免费医疗,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而这福利社会的背后,当然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可以说以蔡京为首的内阁,还是做到了用之于民、用之于民。

按这样说,蔡京是大大的一代名相了。

非也,作为新党,蔡京利用相权对旧党也是极力打压,排斥异己这顶帽子,蔡京是摘不掉的。

上面提到,宋徽宗的治国能力,还是不错的嘛。

先搞联合政府,想消除两党之争,后来发现不行,马上调整政策,启用有才能的蔡京为相,财政消除了赤字,也建立了一个福利社会。

宋徽宗也没说不理朝政啊。

你可能说了,宋徽宗玩物丧志这事,没法洗吧。

宋徽宗非常热爱园林艺术,为了建园林而搜罗的“花石纲”,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江南的方腊起义,起因就是花石纲让当地农民不堪重负,只能起来造反。

还有宋徽宗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也是非常痴迷。

宋徽宗曾经编过一套书法作品的收藏目录,叫作《宣和书谱》,里面收录了很多皇帝的书法作品,比如唐太宗、唐玄宗以及宋太宗、宋真宗。

宋徽宗还称赞唐太宗和唐玄宗在当时资助了一大批书法家,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他并不认为皇帝和书法家这两种身份有什么冲突,相反,皇帝推动书法的进步,这体现了对文化的尊重,恰恰是一个皇帝负责任的表现。

公元1104年,宋徽宗下令在学校教育里面增加“画学”这个科目,专门培养画家。

他还在京城汴梁举行绘画考试,考中了就可以录入翰林图画院,成为官员。

如果把他的这种做法放到人类历史当中去看,我们可以看到背后更大的意义。

在欧洲中世纪,美第奇家族统治着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他们也曾对艺术进行大力扶持,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都受到过这个家族的赞助。

美第奇家族还把一座郊区别墅改造为培养年轻艺术家的学校,米开朗基罗就是在这所学校度过了他的早期艺术生涯。

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美第奇家族是文艺复兴的孵化器。

宋徽宗的做法和美第奇家族非常相似,中国的艺术也确实在宋代达到了高峰,一些学者甚至把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如果北宋不亡,宋徽宗建的园林里养着的那些天才艺术家们,会不会带动中国的文艺复兴呢?

这些园林书画,到底是宋徽宗的玩物丧志,还是高瞻远瞩呢?

历史没有如果,没有给宋徽宗申辩的机会。

靖康之难后,宋朝的老百姓和大臣,其实并没有归罪徽宗和钦宗,不然南宋中兴四将就不会打着“迎回二圣”的旗号,要是这两位皇帝不得人心,你打他俩的旗号,谁给你卖命?

可见,宋徽宗的昏君的形象,其实是从南宋之后才开始形成的。

南宋初年,旧党得势,因为江山是在新党执政时丢了,新党也没脸去争,所以朝廷上出现了批斗新党的热潮。

以蔡京为首的新党,就被打成了奸臣佞吏。

旧党在南宋秉持的思想是程朱理学,理学的特点就是保守,而启用新党的宋徽宗,自然不被他们待见。

加上传统儒家一向将节俭视为美德,作为皇帝更应该带头节俭。

而宋徽宗大兴土木建园林、搞书画艺术,在传统儒家看来就是浪费钱财不务正业的做法,旧党得势后,当然也会批判一番。

写于元朝的《宋史》,里面专门设了一个《奸臣列传》,把蔡京也列了进去。

《宋史》还把宋徽宗也写成一个无可救药的昏君,给他的评语是:宋徽宗什么事都做得好,就是不会做皇帝。

宋徽宗就这样被钉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了。

甚至到了明代后期,内阁首辅张居正还把宋徽宗列成了反面典型。

他编写了一本叫《帝鉴图说》的教科书,供只有十岁的万历皇帝阅读。

这本书里讲的都是古代帝王的故事,其中就提到宋徽宗痴迷道教、艺术,耽误国事,警告小皇帝不要学他。

张居正的这本书很受欢迎,曾经多次修订,这使宋徽宗的形象进一步固定了下来。

于是,我们心目中的宋徽宗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宋徽宗即位以后,试图终结新旧两党之间的党争,他在建立联合政府的企图失败之后,选择任用新党,压制旧党。

在新党代表人物蔡京的带领下,国家的财政和民生都得到明显改善。

但旧党得势后,掀起了批判新党的浪潮,而作为新党的支持者,宋徽宗也不会得到什么好话。

旧党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在理学价值观指导下的《宋史》则直接把宋徽宗全盘否定,于是,他就永世不得翻身了。

宋徽宗对艺术的追求也得罪了儒家士大夫,被扣上玩物丧志的帽子。

而宋徽宗的一切成就,都毁于“靖康之难”,没有这场战事,后世对他的评价,可能会截然相反。

靖康之难有多恼火?

想起一句话回答: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宋徽宗和李煜都算是皇帝里的艺术家。大抵印象便是花鸟传世,一笔瘦金体算是独步天下。爱好广泛,譬如一再进入大家视野的花石纲。

而艺术的特点是什么呢?艺术的最大特点是特别花钱。宋徽宗是帝王级别的艺术家,同样的,他更是帝王级别的花钱能手。当各种搜刮财富的办法出炉后,剧烈的通货膨胀如期而至。剧烈的通货膨胀带来了滔天民怨,那么民怨沸腾的应对办法是什么呢?宋徽宗毅然用了一个很多王朝都会才有的方法:“利用对外矛盾来化解民意”,那就是在连评书里都会经常被提到的“收复燕云十六州。”

“归入契丹的土地主要集中在燕山以南的幽州地区,以及太行山以西和雁门关以北的云州地区。幽州地区的州县有幽州、蓟州、瀛洲、莫州、涿州、檀州顺州,由于位于燕山以南,又称“山前诸州”。雁门关以北的州有新州、妫州儒州、武州、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和蔚州,这些州又称为“山后诸州”。两地加起来一共十六州,这就是“燕云十六州”的来历。”

在这样一个伟光正的口号下,宋徽宗终于以一己之力将大宋推入了泥沼。

不论是联金抗辽还是联辽抗金上,出卖队友的并非是概念里的辽金蛮夷,恰恰是这个文治武功自诩风流的道君皇帝。

回到北宋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赵煦英年早逝,宰相章惇曾在挑选皇位继承人说过这样的话: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事实证明,这位高颜值,文艺值满点的端王的确不可君天下,但是代价之大恐怕是连章惇都料想不到的。

事实上景德元年签订(公元1004)签订的檀渊之盟并非我们想像的丧权辱国条约,这个所费岁币不到年收入百分之一的条约,带来了上百年的和平。也正是这段长达百年的和平,北宋的长足发展才得以变成现实。如果说这个条约带来的真正危害,倒是辽国军队因此逐渐汉化,一个更加强悍的民族终于开始崛起。这只阿骨打带领的二千五百人,无论对辽还是对宋,“从肘腋之患变成了心腹大患”。

首先,宋徽宗犯了战略上的错误。宋徽宗1100年2月即位,1125年年底金兵大举进犯时传位给宋钦宗。当时,契丹人建立的辽国逐渐衰落,女真人完颜阿骨打的势力逐渐崛起。完颜阿骨打1115年称帝,国号大金。对辽国的战役中,金军势如破竹,频频奏凯;而辽军屡战屡败,士气低沉。

此时,宦官童贯掌握了北宋的军事大权,他在做监军时,帮助宋军在西北打了几次胜仗。宋徽宗和他的大臣们一直对于燕云十六州落于辽国之手心有不甘,于是联系完颜阿骨打结盟,一起进攻辽国。

应该说,联金灭辽这一巨大的战略失误,是导致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宋金辽三国中,金国军事实力最强,辽国次之,北宋再次之。此时的局面,与三国时代颇为相似。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策略,上策是坐山观虎斗,让金辽相争,发展壮大自己军事实力,以图渔翁得利。中策是联合辽国抗击势头正猛的金国,以图保全自己。但北宋采取的却是下策:联金抗辽。

这一重大的战略失误,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在双方对辽国的进攻中,金兵攻无不克,而宋军则在辽军面前不堪一击。辽国降宋的郭药师攻入燕京后得而复失,童贯等人只得请求金兵攻占燕京。结果,为了收复燕京,不得不忍受金人不断加码的敲诈勒索,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在此过程中,让金兵看穿了宋军的无能和不堪一击。

其次,考虑不周,心存侥幸。宋徽宗君臣一厢情愿,只想着收复燕云十六州,完全没有考虑到联金灭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没有做好最坏的打算,并组织强大的防御体系。可以想见,无论是金国消灭辽国,还是辽国击败金国,对于孱弱的北宋而言,胜出者都是强大的敌人,都必须严加防范。

第三,宋徽宗君臣不知己不知彼,轻启战事,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以军事实力而论,宋朝军队战斗力极差,与辽国军作战历来都是败多胜少,而女真军队的实力犹在辽军之上。可以说,宋徽宗君臣是以最弱的军事实力,奢望谋求最有利的后果。无论是宋徽宗的个人才干,还是北宋军队的实力,都不足以支持他与金、辽发动战争,收回燕云十六州的雄心。在绝对优势的军事实力面前,只能“徽宗妙计安天下,赔了金钱又折兵”。前朝对北方民族作战败多胜少,“澶渊之盟”的经历并没有让宋徽宗及其君臣在军事实力上形成清醒的认知,相反,赵佶雄心勃勃,企图完成先辈皇帝没有实现的心愿。

第四,北宋缺乏一以贯之的外交战略,在战与和两端摇摆。北宋君臣在外交上没有原则,也没有长远的外交考量,在战与和之间反复无常,明知军事实力不如金军,但又要谋取更多的利益,背弃与金国签署的盟约。最后授金国以柄,丧失了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这些行动没有为自己构筑防御体系赢得喘息的时间。

第五,在军事上用人疑人,富有经验的军事将领种师道饱受掣肘,缺乏必要的权力和基本的作战资源,如最基本的粮草等等。这使得他们在作战中无法自主,缚手缚脚,极其被动。

凭借军事力量上的优势,金军对北宋敲骨吸髓,榨干了北宋首都汴京的金银:第一次围首都汴京,一共搜刮金五十一万七千余两,银一千四百三十万二千余两,表缎等四十余万匹。金军对于金银的渴望甚至促使他们将位于城外的后妃、皇子和帝姬的墓葬都刨开,将殉葬品洗劫一空……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二十四,北宋首都汴京再度被围。第二次汴京围城期间,开封府一共向金军供奉二十四万七千六百两、银七百七十二万两,大概是上一次被围的一半左右,于是,为了弥补这个缺口的便是女人。“根据宋金协议,北宋需要将八千女人送入金军营地”。这个数字最后凑了四万九千五百二十锭黄金(帝妃五人、王妃、帝姬、公主四十六人);其余还有一万一千五百零六名妇女被皇帝卖给了金人,一共换回来黄金六十万七千七百锭,银两百五十八万三千一百锭。

最终,还掳掠了几千名妇女到北方,宋钦宗被废黜,和宋徽宗一起成为俘虏,被押到北方。从至高无上的皇帝,到失去自由的囚徒,个中滋味,惟其自知。

宋朝毁灭因房地产泡沫而起,社会矛盾加剧导致大崩盘

要说宋朝毁到谁的手里,我觉得不应该是某个人,而是一件商品,那就是房地产。

宋朝有没有房地产?有,当然有,而且是历史上最贵的朝代,那不是一般人能买的起的。

据资料记载,宋朝的大诗人苏轼,终其一生,也就是在京师的外环买了一个房子,而且还是在晚年,也就是说从大学毕业到工作,最后退休了,拿着一生的积蓄还有养老金,勉强买了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

那宋朝的房子到底有多贵?

  一幅《清明上河图》勾画出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繁华富庶,作为那时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国际都市,开封的房价那也是绝对NO,1,其房价之高那绝对是惊人的。

据载,御史中丞翁彦国曾经说过一句话:“京师纵得价钱,何处买地?”意思就是宋朝开封的土地也是和我们现在北京上海,一样的是寸土寸金,而且有价无市,说不定还和现在一样“竞标”,就是不知道有没有“地王”这个说法。

在宋徽宗时期,开封一栋普通住宅房价大概在 9000 贯左右,而在唐代却仅仅需要3000惯左右,相差两倍这个样子。按照北宋的生活水平和物价核算的话,大概9000惯相当于现代的人民币150 万元。

但是这个,150万也是要看在啥时候的。到底这个价格高不高,我们来看下当时的收入情况。

宋朝的名人欧阳修,从二十一岁做“北漂”在三十八岁的时候,做到了副局级官员。但是对于副局级,买房只子虽说有点压力,但是还可以买的,150万分期也可以买到,但是他买不起。在他写诗回忆起自己在京漂的生涯中,描述“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邻注涌沟窦,街流溢庭除。出门愁浩渺,闭户恐为潴。”写尽了悲惨,真实往事不堪回首,可见他的工资可不能和现在比。

再看我们的大文豪苏东坡,一家为官,但是想在开封买一个房子,那也是难上加难,最终还是在西郊租房。

在宋太宗时期,有一个诗人王禹偁,就用一句话描述了开封房地产的昂贵程度:“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而大学士朱熹在说到北宋开封房价时也说:“且如祖宗朝,虽宰执亦是赁屋。”看看,就是宰相一级的官员都有在开封租房的!9000 贯的房价,对于官员来说都是难上加难,对于普通的宋朝百姓来说,更是天文数字。

据洪迈《夷坚丙志》载,“一个没有技术的农民出外打工,每月能挣900 文,还不到一贯钱”。

据《宋会要辑稿·食货篇》载,宋太祖“绫锦院”的熟练工人每月工资两大约贯铜钱,这还是国企哦!

在《欧阳修全集》的第 153 卷,当中收录了一封信,是欧阳修写给大儿子欧阳发的,其中就提到欧阳修家里雇的几个男仆的薪资问题,给的标准就是每人每月 5 贯铜钱。

拿放假9000贯来算的话,欧阳修家的一个男仆,不吃不喝靠一年是60贯,要买一套房,大概是需要150年。这个已经算是白领了。而作为金蓝领的绫锦院女工不吃不喝的话,大概需要四百年才能在开封买一套房子;如果是农民工话,,不吃不喝那也要八百年才能买得起!

按照我们现代人民币换算的,就拿一个白领的工资计算,在深圳买一套房,要花150年,就算年收入在10万左右,差不多当时的房价等同于现在的1500万。

所以说宋朝毁灭,不是谁毁灭的,也许是房价太高,全国大众对于房地产来说,都是穷人,贫富差异太大,社会矛盾加剧,导致大崩盘。

鉴于这情况,还是不回去的好,回到宋朝赶上房地产崩盘就悲催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