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么样?(唐太宗的重要反思:治国之道与教育的关系)
唐太宗的重要反思:治国之道与教育的关系
论文治武功,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在他晚年立李治为太子时,专门做《帝范》一书,来严格要求李治的言行举止。
究竟是什么,令唐太宗如此重视接班人的教育工作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便与唐太宗的长子,已经被废除的太子李承乾有关了。
说起李承乾这个人,他很独特:少敏惠,太宗甚爱之。8岁便被立为太子,12岁便让他参与国事,我们都看得出来李世民完全是把自己这个大儿子当做接班人培养。可李承乾却在成为太子17年后,举兵造反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要了解这样一位聪慧且备受唐太宗喜爱的皇太子,怎么就突然走上叛乱的道路。我们就要从他的经历、变化,来好好对比分析一下这件事情。
(李承乾剧照)
1、少年时的李承乾是这样的
性聪敏
唐太宗为李承乾找的两位老师,都是当世有名的大儒:
孔颖达是孔子三十二代孙,诗书评价他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
陆德明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为唐太宗心腹大臣。
在他们的教诲下,李承乾用心学习,希望能够得到父亲的喜爱。唐太宗也非常满意这个儿子,认为他“早闻睿哲,幼观《诗》《礼》”。
孩子最渴望的,往往是父母的陪伴、鼓励,李承乾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盼,努力做着乖小孩的模样。
尊敬老师
李承乾的老师前朝名宿李纲因为腿疾的原因,李承乾便每次都亲自去迎接老师,担心老师会出什么事情。
李纲和李承乾之间讨论的东西往往是君臣之道、治国之策,说来也挺枯燥的,特别是对一个11岁的孩子而言。李承乾却能听得很认真,常常到了忘寝废食的程度,令李纲大为赞叹。
李承乾很喜欢这位老师,也许是他不像其他几位那般老喜欢讲些纳谏的事情,以古代君王事迹教导自己还可以当做故事听听,又或者是因为自己和老师都有腿疾惺惺相惜的缘故。
李纲的身体一直不好,在他去世的时候,李承乾很难过,为了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亲自为老师立碑。
母子情深
李承乾的母亲长孙皇后是一位非常温柔、贤淑的女子,他对于自己这位身为太子却患有腿疾的儿子是非常关切的,李承乾也很热爱自己的母亲。
在他18岁的时候,他的母亲患了重病,他便打算大赦天下囚徒的形式,为母亲祈福,却被母亲拒绝。
这件事传到唐太宗耳朵里的时候,唐太宗大为感慨,便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佛寺为长孙皇后祈福。
(长孙皇后剧照)
李承乾曾经也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帝国储君,并一直为之努力。所以,唐太宗让他“听讼”时,他频年治国,理务允谐,足以担当起军国大事。
父亲的夸赞,激励了李承乾,在后来的监国过程中,李承乾更加努力想要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唐太宗看。
人生无常,事情的发展走向,往往出人意料,三件事情改变了这位太子的生活。
第一件事
唐太宗眼见太子已经步入正轨,便渐渐放松了对太子的关注,转而对另一个儿子李泰投入更多的疼爱。
大概在贞观十年的时候,唐太宗开始对这位儿子特别关切起来,给他修文学馆、允许他随意招揽人才、坐轿子上朝。
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为了驳斥大臣们对于皇子的轻视,说:“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
大意是人生生死是没法控制的,万一太子不幸死了,谁又知道其他的皇子以后会不会成为太子呢?很贴切的比喻,可听的人却未必不会惊恐。
贞观十六年,太子造反前一年,唐太宗给李泰的物质供应超过了太子东宫的供应,还特别违背制度让李泰到武德殿来与自己朝昔相伴。
这样的宠爱显然已经透露出了一些危险的信号,这恐怕也是李承乾所害怕的事情,整整七年,父亲态度的转变被李承乾看在眼里,他不甘心这样的命运——废长立幼。
这是李承乾转变的重要理由,而另外两件理由便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首先,是李承乾患上脚疾这件事,其次是长孙皇后去世的事情。
一位太子身体有了问题,这并不是一件小事,特别是对于李承乾这样胸怀大志的人,脚疾对他的名望是极大地影响。
因为这种种原因,李承乾开始变得不安、自卑、自暴自弃起来,他变了。
(李承乾剧照)
2、改变之后的李承乾
我们都知道,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一个过程的,李承乾发泄自己不满的方式也是如此。
刚开始,他还在自己暗中沉迷美色,对于老师们的纳谏还是欣然接受,朝廷中的事情处理起来规规矩矩,自己有过错马上提出来,毫不掩饰,所以,大臣们人人都认为太子很贤明。
那这件事,又是如何恶化的呢?那就不得不谈谈一位叫做称心的乐童了。
乐童称心
李承乾每日与这位称心,同吃、同睡,成了一对超越性别的恋人。这样的丑闻是兜不住的,特别是在备受皇权注视的东宫内了,皇帝大怒,把称心在内的相关人等一律处死。
这件事给太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他悲痛之下几个月不上朝。思念到极处,还在东宫中立了称心的像,早晚祭奠,他把自己关在称心像的屋子里,痛哭流涕。
《新唐书》:内念儿不已,筑室图其象,赠官树碑,为起冢苑中,朝夕祭。承乾至其处裴回,涕数行下,愈怨怼,称疾不朝,累数月。
学胡人
太子在称心死后,开始过上了荒唐的日子里。
他让自己的仆从数百人学习胡人的音乐、穿衣、妆容打扮,整日整夜在宫殿中召开宴会,而食物的来源:招亡奴盗取人牛马,亲视烹燖,召所幸厮养共食之。
这还不够,他让自己的手下寻找外貌像匈奴人的,然后5个人为一部落,学习匈奴人的社会结构,并自立为可汗。
太子的行为极大程度上,已经看出了自暴自弃的模样,这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长时间压抑下的爆发。这一爆惊得便是整个大唐,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匈奴部落生活画)
刺杀老师
我们前文提到太子的老师都是当朝有名的纳谏之士,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被人约束、批评呢?显然不是的,特别这几位都属于言辞犀利的。
有多犀利呢?且看:
太子修房子了,于志宁上书太奢华;
太子喜欢音乐,于志宁上书玩物丧志;
太子衣着言语不对,纳谏;
太子今天没有学习,纳谏。
……
时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受诏辅导,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颖达 又多所规奏。太宗并嘉之,二人各赐帛百匹、黄金十斤。
有了皇帝的鼓励,老师们都非常积极的指出太子的错误,严厉批评。可,教育又怎么是可以只用批评就解决问题的呢?
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首先看不过去了,责问孔颖达道:“太子成长,何宜屡得面折?”
在好的良言若是次数多了,且屡屡当着众人面毫不留情批判你的过错,这样的做法又怎么会为人接受呢。
没有谁会喜欢,自己做什么都要按照别人的要求,虽然这是人生的必然经历。
太子的爆发来得猛烈且突然:志宁与左庶子张玄素数上书切谏,承乾并不纳。又尝召壮士左卫副率封师进及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深礼赐之,令杀魏王泰,不克而止。
退路已无,李承乾终于一步步走向了,自我灭亡的深渊。
贞观十七年,太子谋反,兵败被俘。
(李世民剧照)
沉重的父爱
谋反是一项重罪,历朝历代对于这种事情,都是杀之以儆效尤,可面对这个自己喜欢的儿子,唐太宗却怎么也下不了手。
一个合格的父亲,在面对自己子女的过错时,也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即便平日里,自己在子女面前是一副难以靠近的模样。
唐太宗选择了把这个话题交给大臣,问众臣:“欲何以处承乾?”
场面安静了,一面是法律,一面是帝王亲情,这种话题是轻易不能开口的。
关键时刻,一位叫来济的大臣站了出来,他对唐太宗的顾虑详细考虑后,说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
唐太宗很高兴的接受了这个建议,解决造反问题的同时,保住了爱子的性命。
李承乾被贬为庶民,流放黔州,不久,郁郁而死。
李承乾这件事上,李世民的心中是非常悲痛的,哪怕是他谋反后,还想方设法保全他的性命。
一本《帝范》既是治理天下的经典,也是李世民对自己教育子女不当的反思,而这反思的背后是一位帝王最沉重地伤痛。
李承乾的荒唐变迁与他的教育、环境有关吗?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呱呱落地以后,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早年时期的李承乾学富五车、知书达理,他曾是李世民的好儿子、群臣眼中最可靠的帝国接班人、更是世间女子心中的偶像。
唐武德二年,李承乾出生,唐太宗登机后的两个,李承乾就被封为太子,那年他才八岁。而李承乾一直以来都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从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未来储君的典型。
“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等等,都是世人对他的赞美之词。对于未来帝王的接班人,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从那些唐朝大儒们都当过他的老师我们便可以看出,如:李纲、房玄龄、魏征等等。
而李承乾的尊师重道也被当时传为佳话,在担任太子老师时,李纲已经七十岁高龄了。贞观五年李纲去世,李承乾痛哭失声,为纪念老师,特亲自立碑。
在李承乾12岁之时,李世民就让李承乾在尚书省听讼,也让他学习处理国家政务,为以后的江山社稷打下基础。
贞观九年,李渊去世,在丧事期间李世民将一些政事交给太子处理。而太子都处理的很好,李世民对太子的表现也非常满意,以至于在以后如有外出,李世民已经放心让李承乾监国。
这一切似乎都来的很突然,一个被众人皆赞模范储君,莫名的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历史文献中对他的记载从贞观十年开始全都是负面信息,并且这些信息不但负面,更是透着荒唐,李承乾从一个仪表堂堂、温文尔雅的太子,一夜之间变成了人人畏惧的疯子。
“同性恋”风波
李元昌,也就是李承乾的叔叔,为了巴结李承乾,就送了一名太常乐人给他,此人长得十分的妩媚,他对这名乐人是非常的喜欢。
文献记载:
其实在古代,王公贵族对于恋童这样的事很正常,但对于一个未来的皇帝,这样的事就不能上台面了,这毕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脸面。
当李世民知道这件事后,气的七窍生烟,下令弄死了称心,而李承乾也因此痛心不已,每日混混僵僵,还称病数月不上朝。
残暴嗜血
在李承乾变了个人之前,他是非常尊师重道的,但之后的行为让人瞠目结舌。后来的李承乾完全听不进老师们的意见,甚至就连老师张玄素直言时,李承乾还恼羞成怒想杀死张玄素。
(张玄素像)
李承乾还经常模仿突厥人的行为,想象自己是草原上的突厥可汗,在宫中把自己的头发弄成辫成突厥人那样,然后用五个狼头做幡旗。
吃饭时也学习突厥人那样,直接用佩刀割肉往嘴送,甚至对人说,如果我当皇帝了,当释放我心中的欲望,杀光那些无理的进谏者,杀他几百人,看他们还敢不敢进谏。
起兵谋反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觉得李世民偏爱李泰,自己的太子头衔受到了威胁,于是想刺杀李泰。而最终刺杀李泰未果,事情败露后起兵逼宫,其结果就是被镇压,之后李承乾被废庶人,那些参与谋反的大臣也被李世民杀的人头滚滚。
在李承乾的17年太子生涯中前后的性格突变,很多人认为是他后期的不求上进、又有奸臣的唆使,以及玄武门之变的影响等等。当然,太子的性格变化如此厉害,肯定有来自多方面的原因,而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
除了上面说原因,我觉得唐朝那些肱股之臣的直言进谏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他们对李世民都胆敢冒犯直言,更别说对李承乾这个太子了。
李世民是经历过腥风血雨之人,他有的自身的宽宏大量,而太子是温室中的花朵,其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高傲。别说是太子,我估计就算是一般人也受不了这些大儒们这样指着鼻子骂,而即便是当朝太子被骂只能低着头说:“学生知错了”。
况且太子的老师十几个,经常被这样骂不疯才怪,更别说当时的李承乾十七八岁,正值叛逆期的时候。因此,他才会在宫中说:
让李承乾变得荒唐的最大原因就是李世民了,这主要还是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李世民自己是个集政治、军事、谋略为一身的皇帝,他久经沙场,见惯了人头滚滚的场面,因为自己被人称为“天可汗”,所以他也需要一个像他一样英明的人来做皇帝,这就导致了他给太子的压力过高。
作为太子,其言行举止、嬉笑怒骂都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官家规定,学业、政事等有十来个老师轮番教导,这本身的压力就非常大,但李承乾都忍下来了,其目的就是为了李世民死后可以当上皇帝。
但偏偏后期的李世民对储君谁来做的态度又模棱两可,这里让李承乾当太子,那边对李泰又十分厚爱。太子从小到大一路紧小慎微,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怕做错事丢了太子的位置,而李世民给他的感觉就是太子的位置很危险。
在长期的压力达到顶点后,就开始了爆发,这个时候没有一个好的心理导师为他开导,反而是那些奸臣在背后怂恿,然后就是彻底的疯狂而荒唐了,在这种情况下李承乾不谋反才是怪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