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为什么是千古一帝?(杨广:历史争议下的有益贡献)
隋炀帝杨广:功在千秋,过在当代
杨广:历史争议下的有益贡献
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隋炀帝杨广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历史上的杨广确实被极端妖魔化了,不仅弑父篡位,夺嫡杀兄,奸母诛弟,甚至“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就是这样写的,由于杨广不体恤国力民力,急于求成,过于追求完美,结果天怒人怨,隋王朝三代而亡。这是历史,不容否认。但抛开这些暂时不论,浅谈一下杨广为国家、为民族、为历史做的一些有益的贡献。
事实上,杨广不仅“美姿仪"“少敏慧",而且颇具军事才能和政治铁。他的父亲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母亲独孤皇后则是北周名将孤独信的女儿,琪称血统高贵。开皇年间,年仅13岁的杨广受封晋王,统帅并州兵马。公元589年,20岁的杨广拜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驰马援弓风驰电掣,率50万大军,突破长江天堑,一举火陈,统一中国。他对南朝百姓“秋亳无犯"“天下皆称广以为贤"。《隋书》更是称赞杨广“南平昊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着声绩"。
这位皇帝还是个天才诗人,其名作《饮马长城窟》:“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一一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今天读来还辉煌壮丽、气吞山河。睿智的杨广还曾首创科举,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首创者。大业三年,炀帝下诏:“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臀力骠壮十科举人。”应该说,这“十种"人才的选拔标准,比后世的八股取士高明很多。
他为隋朝开拓疆土、抵御外族侵略立下赫赫战功。开皇八年,杨广拜兵马都讨大元帅,率领五十一万大军进攻陈朝。次年入建康(今江苏南京),俘陈后主,灭陈。攻陈时杨广年仅20岁。杨广坐镇太原时,强悍的突厥族常常纵马南下侵扰中原。杨广筑长城、遣军兵,大败突厥,为隋朝解除了北部之忧。
杨广三征高丽,维护了隋朝的宗主国地位,使高丽朝拜进贡,这是杨广胸怀大志,兴兵东征的功劳,是杨广宏图大业构想的组成部分。三征高句丽并不单纯只是为了攻打东北边陲的弹丸效果,更多的是为了威慑北方的其他少数民族,为了展示中国的国力。谁也不曾忘记今日的隋,是建在昔日北的石基上,而北正是东北的游牧民族鲜卑的王朝。
杨广在任期间,出兵消灭吐谷浑,对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的千里疆域实行郡县制度管理。大业五年,杨广率军从长安出发,历半年之久,足迹远涉青海、河西走廊,至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明确青海、新疆、甘肃为中国领土。杨广为中国开阔疆土立下了功劳。
杨广登基后,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开凿并基本完成了大运河工程,即北京至杭州五千余里的大运河。和秦始皇修万里长城一样,当时劳民伤财招人埋怨,但留给后世的却是中华民族之宝。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至今仍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漕运之主线,这一重大工程为中国繁荣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广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他剥夺了北方军功贵族世袭爵位的特权,这对中国社会是个创举。科举制度作为从隋唐至明清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此外,杨广改州县为郡县,创《大业律》,兴建学校,搜访医书,整理典籍,撰成《长洲玉镜》四百卷和《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以及在保存典籍的措施和古书分类的方法等方面,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还有兴建东都洛阳。隋都长安地偏西北,政令不易远达四境,尤其对东方的控制鞭长莫及,而洛阳古号中外州,地处全国中心,可以控制山东、威覆江南。从经济上讲,长安地处关中物产有限,各地物质供应长安,漕运艰难,耗费巨资,而洛阳四通八达,网罗天下财富,可称最理想之首都。杨广即位后,月役二百万人营建东都洛阳,东都建成后,对整个国家政治布局,各地物资统一平衡调动提供了有效保障,奠定了以后一千多年政治经济的规模和格局,这和开凿运河一样重要,为后世造了福。
综上所述,隋炀帝虽然在位13年,但其统治前期,对社会历史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因而,大业初年,出现了社会鼎盛的繁荣景象。但他又是一位好大喜功的皇帝,他依仗隋朝府库充实、国家强盛的实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企图恢复并扩大汉帝国版图,并进而征服周边国家,称霸亚洲。于是,大业六年(601年)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土木工程与军事扩张行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杨广也从一位有为之君变成了一位残暴淫奢的“炀帝”(“炀”为杨广谥号,意为好色远礼,怠政)。
隋炀帝杨广:功在千秋,过在当代的“千古一帝”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可谓是“功在千秋,过在当代”,他既是“千古一帝”也是罕见的“暴君”,但他不是昏君。杨广有雄才伟略,欲建千古奇功,却无视国力不足的现状,过于耗损民力,过于心急,导致隋亡。
一.功在千秋。
1.隋朝大运河的开通。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到610年大运河竣工。隋朝大运河总长2700公里,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人工运河,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从而成为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直到清朝改走海路才结束这一作用,但现在的“南水北调工程”再次使大运河焕发了第二青春。大运河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政治统治的效度,进一步加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连续传承的又一重要因素。大运河客观上也联通了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有效加强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2.科举制的创立。隋炀帝通过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确立了。科举制的建立,意味着汉朝时的察举制和魏文帝的九品中正制结束,说白了就是世家独揽大权的千年多专利结束了,普通民众终于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人类历史上打破阶层间壁垒的开天辟地的大事。至于明清科举制的衰落,不是科举制的问题,那是社会制度相对生产力发展落后而产生必然结局。现在的高考制度可以理解为科举制相对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升华版。
3.开疆拓土。杨广在隋文帝执政时,曾领军于589年灭亡南陈,标志结束了三四百年的分裂期,再次完成统一大业。604年继位后,开疆万里,北方驯服突厥;西北打败吐谷浑,把青海、河西、新疆地区收入版图;东南方向,把今越南北部纳入版图,经略台湾。但三次进攻高句丽未果,反而使自身直接陷入险境。
4.开创万国来朝的新局面。隋文帝以高超的外交手段,实现四帮臣服,形成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典范之一。
上述四方面就是隋炀帝“功在千秋”主要例证,也是他成为“千古一帝”的首选案例。
二.过在当代。604年,杨广刚一继位就兴建东都洛阳(确实是政治需要)。之后就连续不断的大兴土木,开凿大运河、修补长城,这两项都体现了隋炀帝长远的战略眼光,但遗憾的是他不顾民众疾苦,劳役赋税简直是超级重啊!仅劳工一项,就达1000多万人,而隋朝高峰人口是900万户,每户按五口人计算,除去妇女一半,再除去老幼,明白了吧,几乎把劳动力征用空了,关键是封建社会时劳役是没报酬的,说白了就是没工资。可想而知,土地荒芜,民众食不果腹的局面迅速形成。再看,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出动兵力100多万,民工200多万,修船的民工长期泡在水中,身体下肢都生蛆了。开凿大运河、征伐高句丽征用民工最多地区就是河北、山东,所以隋末大规模农民起义首发地就是山东,随后农民起义如星火燎原般蔓延开来。加之隋炀帝南北巡游、极度骄奢的生活,最终使隋炀帝众叛亲离。618年4月11日,乘船南巡的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将宇文化及弑杀。
隋炀帝的历史功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显伟大,所以有“功在千秋”一说,也是他成就千古一帝的原因所在。但隋朝当时百姓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思之极苦,难以言喻的悲惨,所以说隋炀帝也是难得一见的“暴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