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严嵩、和珅这么贪,嘉靖和乾隆为什么不杀他们?(嘉靖、乾隆治下的严嵩和和珅:忠心与贪腐的交织)
嘉靖、乾隆治下的严嵩和和珅:忠心与贪腐的交织
商鞅变法时,商鞅对秦孝公讲了三道:帝王之道、王道、霸道。帝王之道、王道秦孝公不感兴趣,谈及霸道秦孝公的兴致来了,商鞅说霸道得以重用,推行商鞅变法。
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有这样的描述帝王之道:
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皆乡愿(注:伪善)也。唯大盗利用乡愿,唯乡愿工媚于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
谭嗣同这一段话把自秦始皇开始的帝王之道诠释的一清二楚。翻译:2000年的封建统治的政策,大都推行秦朝的政策(以严刑峻法治国);2000年来封建王朝推行的学说是荀子的学说(荀子主要思想是以法家治国,儒家辅之,相互杂糅),假托孔子的学说而已。(商鞅剧照,商鞅言说:帝王之道、王道、霸道)
封建帝王们宣讲的是孔子的学说,而真实执行的却是荀子的学说。最典型的是在封建权力中心培养几支不同的政治力量,相互制衡,不能一头独大,否则就要剪除或者削弱,控制大局面的稳定。
嘉靖皇帝和乾隆皇帝的帝王之术如何?
明朝的嘉靖皇帝和乾隆皇帝深谙帝王之术,对待严嵩和和珅这样的贪官自然了然于心。
一、处在严嵩、和珅地位的人可能不贪污吗?
严嵩担任内阁首辅多年,和珅担任军机大臣多年,处在权力中心的人物不可能不贪污,作为帝王是非常明白这一道理的。处在封建王朝的核心,需要很多人把控朝政,严嵩、和珅需要深入了解朝廷内外、上下的实际情况,不腐败也根本不能掌控,这是封建制度造成的,不可避免。
作为皇帝的嘉靖、乾隆都清楚这一道理,不要让人抓住明确的把柄弹劾,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嘉靖皇帝剧照)
二、对皇帝忠心无二。
嘉靖、和珅不管怎么贪腐,但是对嘉靖和乾隆的忠心是没得说的。严嵩在嘉靖皇帝的“大礼仪之争”中挺身而出,同文官们斗争。“大礼仪之争”的真实目的是皇帝的“话语权”之争,涉及到皇权、皇威,是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明朝的文官们要和嘉靖皇帝争话语权,严嵩支持了嘉靖,扶摇直上而做了内阁首辅,是嘉靖皇帝忠心的大臣,为皇帝的意愿为意愿,尽心为皇帝谋划。
在满意了嘉靖皇帝、国家大局的需求的情况下,严嵩也安排了不少党羽,贪污了不少赃款。嘉靖皇帝做了很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大都由严嵩来执行,黑锅大都也由严嵩来背锅。在这里并不是要洗白严嵩,严嵩在背锅之余,也干了不少坏事。
和珅对乾隆皇帝也是忠心无二,深谙乾隆的帝王之道,他也不敢胡乱贪污。和珅有一次贪腐行为被人弹劾,遭到了乾隆皇帝的无情打击,幸好他懂得乾隆的心思,又一次爬了上来。同朝的纪晓岚两次因涉及贪腐腐败被惩治,和珅也就一次,纪晓岚两次!
和珅的专长在于理财,他依靠权力做生意,是名副其实的权力商人,从而大发其财,擅长经营手段。乾隆晚年,清政府的财政吃紧,多亏和珅理财,得以最后几次南巡成功,满足了乾陵皇帝的虚荣心。
对皇帝忠心,并能为皇帝解忧主要烦忧,两位皇帝能不用严嵩和和珅吗?贪腐的事情可以以后慢慢清算!(严嵩剧照)
三、如何制衡严嵩、和珅?
严嵩、和珅的能力是非常强大,嘉靖和乾隆也有意遏制两个人的势力膨胀。
明朝有内外朝,严嵩主管外朝,司礼监主管内朝,全面的由嘉靖皇帝总揽。此外,嘉靖皇帝也在时时刻刻选择严嵩的接班人,聪明人不止严嵩一个人,内阁次辅徐阶稳稳当当的做着。严嵩在很多朝政上并不敢为所欲为,深受体制的牵制,这正是嘉靖皇帝想要的局面。
和珅内里很强,乾隆皇帝也明白,虽然和珅很早就进入军机处,但首席军机大臣于和珅似乎无缘,始终被人压制。首席军机大臣阿桂担任这一职务非常久,乾隆皇帝并非昏聩无能,就是不给和珅首席军机大臣的这一职务,这是国家的根本所在。
1797年阿桂去世后,和珅因为剿灭所谓的白莲教起义有功而被提升为首席军机大臣。切记和珅此次的所谓剿灭白莲教起义是采用欺诈的手段将和谈的起义军首领“王三槐”擒获。这本来是一个完满结局解决白莲教起义的办法,和珅等人出尔反尔将义军首领擒获,并没有彻底消灭起义军,反而引起白莲教起义的扩大,和平手段已经解决不了白莲教起义。(纪晓岚和和珅剧照,腐败:纪晓岚被乾隆皇帝抓住两次,和珅一次)
不过和珅通过这次所谓的“战功”而被提升为首席军机大臣,做了一年多首席军机大臣的和珅刚刚坐热了位置,乾隆皇帝就去世了 。
嘉靖、乾隆的帝王之术将严嵩、和珅牢牢控制在手中,忠心为他们办事,因此得以委以重任。至于关乎国家大事的军队等关键权力却一直没有给他们,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严嵩、和珅的反对派,时机成熟,严嵩、和珅就是他们的弃子。
严嵩被抄家后,其儿子严世蕃等人被杀,对严嵩却没有下死手,嘉靖皇帝想的是绝不下死手,以后谁还舍命替皇帝办事?!
和珅被杀则是因为改朝换代了,他的政治对手恰恰是乾隆培养的嘉庆皇帝,不清算他还清算谁?从这层意思上看,乾隆皇帝是为自己的儿子留下了一桩财富,同时可以清除一部分和珅的党羽,树嘉庆立自己的管理队伍。
贪官是帝王巩固权力的法宝
这是我第二次引用《苏绰答宇文泰》这篇文章,这文章虽然是后人假托的,但可谓是道尽千古帝王心术。
宇文泰问:“国何以立?”
苏绰答:“具官。”
宇文泰问:“如何具官?”
苏绰答:“用贪官,反贪官。”
封建时代,帝王用贪官的逻辑是:无论打江山还是坐江山,皇帝都需要钱,手下人为你卖命也需要钱,嘉靖皇帝修道炼丹,修建宫殿,乾隆皇帝下江南,十全武功,这都需要钱!但是,这些钱靠国家的正常收入是不够的。皇帝并没有那么多钱,只好给权,让贪官污吏用手中的权去搜刮民脂民膏,大头归皇帝,小头归贪官。
然而这个分赃是有规矩的,坏规矩的人必须死。《大明王朝1566》里,从民间搜刮来的钱,嘉靖占十分之七,严嵩严世藩他们占十分之三,嘉靖忍了,但是当严世藩想占十分之四时,嘉靖果断不再忍,砍了严世藩的脑袋,把严嵩赶回家要饭。
这个逻辑的第二层意义是:皇帝需要贪官保江山。贪官能得到好处是因为皇帝给的权,为了保住自己的好处,他就要拼命维护皇帝的权,有一层层的贪官维护政权,江山不就巩固了吗?反过来说,清官不需要这些好处,人民支持的就是清官,不是皇帝,这对于皇帝来说是大大不利的。
那么,既然用了贪官,为何还要反呢?这是因为,皇帝不怕贪官,怕的是不听话的贪官。以反贪为名,消除不听话的贪官,保留听话的贪官。这样可以消除异己、巩固你的权力。官吏只要贪污,把柄就在皇帝的手中。随时提出‘反贪官’,就成了驾驭贪官的法宝。
如果皇帝所用皆是清官,深得人民拥戴,要是清官不听话,皇帝也很难除掉他。假使硬行除掉,也会引来民情骚动。所以必须用贪官和听话的清官,才可以“纯洁”官僚队伍,使其成为清一色的拥护皇帝的人。嘉靖又说了:
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
当然,如果皇帝用了太多贪官而招惹民怨,或者需要替继承人(或者继承人自己)收拾人心,他们就会加大宣传力度,祭起反贪大旗,让民众认为皇帝是好的,不好的只是那些贪官,把责任都推到他们的身上,让民众知道国家出现这么多问题,并非皇帝不想搞好,而是下面的官吏不好好执行政策,不够清正廉洁。
对于像严世藩,和珅这样民怨太大的贪官,皇帝只能宰了他们,为民伸冤出气的同时,再把搜刮的民财放进皇帝自己的腰包。这样,不背搜刮民财之名却得民财之实惠。
总之,贪官就是皇帝养的牛,活着为皇帝的田做贡献,在皇帝需要的时候还要贡献牛皮牛肉给皇家做贡献,这样有用的人,皇帝怎么可能会随便杀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