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盔甲头顶上的“避雷针”,有什么实用价值?(清政府的御林军:身份象征与战争气势。)
清政府的御林军:身份象征与战争气势。
这个东西呢,很早就有,只不过呢出现在清政府的头上呢,就感觉有一些浮夸。
怎么讲呢?这个东西一开始的时候大家也都听说过御林军吗?御林军为什么会叫做御林军的?其实他们一开始的叫做羽林军,这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加中央对于地方上面的掌控组建下的一支精锐的军队,因为这支军队头上都插着一根羽毛,所以呢?看起来齐整整的站在一起就像进入一片有羽毛做成的灵子,因此也就叫做羽林军儿,名字说的久了之后也就变成了御林军。
这是什么东西?这完全就是一个身份的象征,两支军队并肩作战,盔甲的款式差不多,二者之间的看起来的身高口音也差不多,怎么判断你是哪个建制的?很简单,看你身上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标记物,(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你比方说我们现在就是看军衔,或者看衣服的颜色,但是古代这个情况呢,有点特殊,怎么讲生产力提不上去。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玩意儿给你用。时间久了怎么办呢?只能够使用那种非特殊的手段。
也就是俗称的求突出,这头盔上插的东西很显然就能够代替这样子作用,这个东西一直传到后来,其实明朝的时候也有这东西。清朝也就学着明朝的样子做的这个。
这玩意儿戴在头上,一方面显得十分拉风,同时也能够增加你的个人高度,如果说大家站在一起头上全部插着这玩意儿。皮齐刷刷的朝你冲过来时候,你会瞬间感觉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这种气势就能够在战争时刻胜敌三分,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的盔甲穿的实际上都差不多,如何分辨你是指挥官如何分辨你是来自于哪一个赢?那很简单,看你头盔。头盔的款式不同代表着你我两人都是不是同一个军营的?
至于说在作战的时候这个东西也不影响发挥,这就顶在你头上重量又没有多少,真正打仗的时候你只需要负责向前冲杀头上这些东西基本上管不着,真要是一不小心被谁给打掉了或者掉在地上了。那要么直接扔了,要不等到打完仗然后再回来捡,反正总不影响你个人的行动,
因此这玩意儿呢,也就一直沿用了下来,当然古装剧嘛,为了追求视觉上的效果,自然而然所有的士兵统一插着同样的帽徽,她一看穿得齐齐整整的视觉上多么养眼精,因此也就忽略了这东西原本的作用,
清代头盔上的“避雷针”:身份标识与美观装饰的象征
这种“避雷针”其实是“缨枪”,一是用来区别戴头盔者的身份,二是为了美观。
这种“避雷针”的设计最早出现在元朝,元朝军队称头盔被为钵胄,上面的“避雷针”并没有清代这么长。明代头盔和元代头盔相似度很高,元代头盔有一些游牧民族的风格,明代头盔则加入了一些汉唐的元素,“缨枪”比元朝更高一些。最初是仪仗部队佩戴了这样的头盔,这样看上去会感觉比较威武,提高队伍的士气。我们现在看到的清代的头盔大多是阅兵服饰,作战用的头盔里面有铁甲,这时头盔上的“缨枪”比明朝的时候又高了一些。
明代将领会配备传统的凤翅盔,常常在头盔的顶部缨枪上插小旗,来代表所属建制单位。这是中国自汉唐以来传统头盔最后的影子,到清代小旗被缨穗所代替。
到了清代随着掐丝工艺水平的发展,清代高级军官头盔镂空掐丝装饰,头盔上装饰有精美的花纹和满文经文。乾隆帝在京郊校阅军队时佩戴的头盔,盔顶、缨枪以镂空掐丝装饰,配有珊瑚、珍珠、蓝宝石等装饰品,十分奢华。可见,清代贵族的头盔有很高的辨识度,类似于当代的领章、简章。
八旗是满清的嫡系部队,清政府给自己的精锐配备了头盔。对缨穗的颜色也做了区别,以便辨认,不过士兵配备的只是普通的头盔,缨枪不会那么高,做工不可能那么精良。当然,皇帝专属的黄色是不能随便用的。
总的看来,清代盔甲头顶上的“避雷针”实用价值很低,仅限于身份和部队建制的识别,再加上一点美观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