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帝为何对张居正的后代大肆抄家杀戮?
观点一
每个人都有自尊的空间,这个空间根据个人的承受能力而异。因此,在人与人交往时,要特别照顾到这点儿,如果做不好,轻者生意失利,官场丢官,重者会危及生命。明朝著名宰相张居正就吃了照顾不到别人自尊的亏,以致在死后被万历皇帝朱翊钧抄家,大儿子死于非命,全家饿死十余口,自己落个挖墓鞭尸的下场。
明朝隆庆皇帝穆宗临死时,下诏让高拱、高仪、张居正、冯保四人作为顾命大臣辅佐万历小皇帝朱翊钧。后来高拱贬回老家,高仪病死。朝中剩下张居正和冯保两人继续辅佐万历皇帝,冯保主外,张居正主内,因此,万历皇帝朱翊钧特别信任张居正,大事小事也没有专过权,对张居正是言听计从,每逢有事,从没有直呼过张居正的名字,都称张居正为“元辅”,但是,张居正死后,为什么要对张居正的家人下那么大的狠手呢?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仇恨从哪里来的呢?当时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都也搞不清楚,只是互相的猜测,却没有谁能解开其中的奥秘。
抄张居正的家时,张居正的心腹家人张三居然侥幸逃脱,后来一直在人间隐名埋姓,躲过了这一劫。许多年以后,就在张三快要寿终正寝时,朝中某位重臣,不知从何渠道,打听到了张三的下落。从张三的嘴里,发现张居正被抄家原因的一些蛛丝马迹……
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事居然和一个叫艾自修的进士有关。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明朝万历年间,朝廷举行科举考试,全国十几万举子云集京城来争四百名进士的位置。一时间,北京城人满为患。开考后,举子们经过几次考试,尘埃落定,十几万人中有四百名举子荣等龙虎榜。举子们看过榜后,有人兴高采烈,有人垂头丧气,还有人摩拳擦掌,准备下年在战,不登龙虎榜誓不罢休。
举子艾自修荣登龙虎榜最后一名。他看完榜后叹了口气说:“唉,最后一名就最后一名吧,总算过了,侥幸侥幸。”说是说,比起落榜的千千万万个举人来说,艾自修算是一个幸运儿,但是比起龙虎榜上前面的三百九十九人来说,艾自修总觉得矮人一等。每逢同年聚会,别人都高谈阔论,兴高采烈,唯独他沉默寡言,恐怕别人提及他是最后一名进士。就像一个人头上长了流脓的疮,不愿摘掉帽子是一个道理。
既然是中了进士,都要拜当朝宰相为师,尽管这个人没有教诲过自己一句话或教育自己做一件事。据说,这是当时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也是考中进士能够走向官场必走的一条路——通过巴结宰相,为今后做官铺平道路。艾自修家境颇富,也按照规矩,备了一份厚礼,送给了当朝宰相张居正。张居正收到礼后,也着实鼓励了一番。
没过多久,朝廷举行琼林宴,在太和殿大宴新科状元举人。张居正作为老师,当然要亲临道贺。让艾自修感到羞耻的是,举人们是按照考中的名次排列座位。艾自修中的是第四百名,自然坐在了最末一位。
皇帝和张居正端着酒,从状元、榜元、探花开始,挨个敬酒。皇帝和张居正对诸位进士敬酒时都说了一些什么话,没有史官记载,估计是一些道贺鼓励这类的套话。当敬酒敬到艾自修面前时,张居正已喝得面红耳赤,有些醉了。他看了一下坐在末位的艾自修,知道他是最后一名进士,忽然突发奇想,想调侃一下他,顺便也卖弄一下自己的文采,以助酒兴。于是出口成章,对艾自修说:
“艾自修,自修不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
皇帝和文武百官诸位进士听到张居正调侃的话,都是“哈哈”大笑,宴请进士的热闹场面达到了高峰。本来艾自修坐在末位就已尴尬无比,加上张居正调侃说辞,更令艾自修无地自容,恨不得地上有个地缝让他马上钻进去。
虽然是句笑话,张居正死后却让全家付出了血的代价。
张居正非常好色,在万历朝已是公开的秘密。张居正到了晚年,就是天气非常寒冷也绝不带帽子,就是他经常吞服春药,以致虚火上升,带上帽子就会烦躁不已。可是张居正同万历皇帝生母私通的事,就鲜为人知了。
作为四位顾命大臣之一的张居正,在万历皇帝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辅佐朝政,朝中有许多事情都要与万历帝的母后商量。万历帝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孝顺皇帝,对母后非常尊重,每天都要亲自过问母后的饮食起居,身体状况。皇后寡居多年,虽然是半老徐娘,但风韵犹存,对于风流倜傥知识渊博的张居正关爱有加,经常送张居正一些小礼物,以示关怀。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爱慕之心。张居正虽然是顾命大臣,但相比高拱,高仪及冯保三位老臣来说,从资格上就差一大截了。张居正要保住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还得广开渠道,使出浑身解数。皇后对他眉来眼去,精明的张居正早就心知肚明了。所以就顺水推舟,投桃报李,不久就发展成了同居的关系。正是这个时候,皇宫中后花园重修,张居正就利用这个机会,密令工匠从假山旁修一条暗道,直达后宫,供自己同皇后偷欢使用。
张居正私生活的秘密,作为心腹家人的张三了解得非常的清楚。有天,张居正下朝回家,神色慌张,没同任何人答话,就直接进屋把穿了许久的朝服拿了出来,翻来覆去地看。张三随后走进屋里,他居然没有听见。张三见张居正的朝服下摆被撕掉了一角,就赶紧说认识一个裁缝,修补衣服的手艺非常好,能把衣服修补的天衣无缝,是不是让他给修补一下。张居正看了张三好一阵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也只好这样来搪塞。你亲自去,一定要把事情办好。”
等了几天,朝服补修好后,张居正看了看说:“马虎看一下还行,如果仔细看,还是能看出破绽来的,听天由命吧。”张居正话外有话,把张三说的是一头雾水,不知是为了何事,又不敢问。等了数天,宫中传出话来,说是皇帝要诸位大臣把朝服拿到朝堂,看谁的朝服破旧得实在不能穿了要换新的朝服。但是张居正的朝服被退了回来。
此事过后数天,张三给张府购货,正在街上闲逛,撞见朝中编修艾自修。艾自修说了一些恭维张居正的话后,神神秘秘地从怀里掏出一个信封,递给了张三。张三接过一看,上面写着“张居正大人亲启”几个字,就让艾自修自己亲手交给宰相。艾自修顺手又给了张三纹银十两,张三才答应了。
当张居正将信封打开,里面只有一张纸条,等看了纸条后,脸色大变。张三作为张家的家人,张居正有很多事也不回避他,顺手就将纸条递给了张三。张三接过纸条一看,纸条上写着几个字:
“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
张居正自认为同皇后偷欢的事,做得非常巧妙,神不知鬼不觉,瞒过了所有人的耳目。看过艾自修写给他的字条,才知道自己同皇后娘娘偷欢的事已经被人发现败露了。但是,艾自修究竟是怎样发现自己同皇后娘娘偷欢的事呢?张居正拿着艾自修写给自己的字条,反反复复地看,一件事一件事的想,想了许久,也没有想出到底在哪里出了差错。转念一想:自己待艾自修不薄,也没有对不起艾自修的事,就是艾自修发现自己的行踪,也不会拿这件事来害自己呀。
艾自修作为最后一名进士,做官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是张居正看中了他的才华,才没有让他在家里闲居,直接通过翰林院,在京城做了一名编修,这可是许多进士梦寐以求的职位,艾自修应该感谢自己才对,今天给我这个纸条是甚么意思呢?张居正思衬了良久,觉得是不是有人在指使他这样做呢?
张居正记忆力非常好,对许多文章能做到过目不忘。当他看过艾自修字条上的字,总觉得自己在什么地方见过,但是,自己肯定没有写过这样的字,自己在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谁敢写这样的字呢?肯定是自己记错了。就这样不着边际地想了半天,忽然想起一件事,令张居正激灵灵地出了一身冷汗。张居正想起什么来了呢?他想起自己在琼林宴上大宴进士状元时说的一句话:
“艾自修,自修不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
自己早就忘记了,可心胸狭窄的艾自修还记恨在心呢?艾自修对的是:
“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
这样上下一对,看出艾自修就是要用这件事来害自己的。唉!打雁一生,让大雁啄瞎了眼。自己当初怎么推荐这样一个人来朝廷呢?后悔呀后悔!联想到前几天皇帝看朝服的事,他知道,自己的丑事皇帝已经全知道了,这……这事该怎么办才好呢?
张居正此时的心里还有一丝侥幸的心理:也许是自己想得太多了,皇帝还不知道呢。是不是艾自修要升官或是索要一些金银财宝,如果是这样就好办得多了,找个人同艾自修沟通一下,用高官厚禄封住他的嘴不就行了吗?
张居正觉得自己亲自出面同艾自修谈不好,自己怎样说呢?让朝中与自己要好的大臣出面也不好,毕竟此事不是甚么体面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让谁去当说客呢?最后张居正想到家人张三,此人八面玲珑,说话得体,事情办不好是不会办砸的。于是就把张三找来,一五一十地交代了一番,张三心领神会,直接到艾府去会艾自修了。
在艾府,经过张三的再三劝说,艾自修才真正感到自己思想的狭隘和冒昧,害了宰相张居正。但木已成舟,他已经将此事报告给了皇帝,皇帝对此事雷霆大怒。是艾自修力劝皇帝:如果现在处置张居正有关皇室的尊严。这样才没有对张居正下手,那天验朝服就是皇帝在证实此事。艾自修把怎样发现张居正私通皇后的经过原原本本的告诉了张三……
原来,自从那天张居正当着文武百官和新科状元进士戏弄了他之后,他一直耿耿于怀,要找机会对张居正下手。过了一段时间,艾自修明显觉得张居正虽然说了那次笑话,但对此事似乎早已忘记,也没有因为自己是最末一名进士而加以歧视,还一力推荐自己到编修院做一名编修。
艾自修做为编修,有自由出进皇宫的权利。就在几个月前,他下了早朝,独自到皇宫的御花园中游玩。御花园中的美景令他陶醉,于是就顺着便道慢慢地向假山走去。实际上,艾自修并不满足自己在编修院的职位,向上爬没有什么政绩,朝中也没有什么人依靠,再说文人也不能到边疆建立军功,就现在这个状况,想得到皇帝的重用实在比登天还难,艾自修边走边想,想了很多向上爬的办法,但很快都被自己否决了。
艾自修沿着御花园的便道胡思乱想地走着,当走到假山脚下时发现天已过午,走这么远也没有碰见什么人,只好顺着便道返回。就在他准备往回走时,猛抬头,发现宰相张居正竟然站在高高的假山上向四处张望,仿佛在寻找什么,或是在等待什么。艾自修因为在便道里走,旁边有高大的垂柳遮挡,估计张居正没有发现他。艾自修看见张居正单独在假山上,心想,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自己当了编修,以前因为心中的隔阂,还没有好好地感谢过张居正呢,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表达一下感谢之情,顺便将自己的想法说一下,让张居正抬举抬举自己。想到这,就加快脚步向假山上攀去。
等艾自修攀到假山顶上时,假山上竟没有张居正这个人。四顾下山的路,也没有走下假山的踪迹。艾自修非常奇怪:这么大个人,走下假山怎么没有看见呢?难道他是神仙,能变化?艾自修虽然是这样想的,但还可以确定张居正没有走下假山,他肯定藏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于是围就着假山四处寻找起来。艾自修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藏在假山上做什么呢?艾自修围着假山转了七八圈,终于在假山的后面发现被石块压住朝服下摆的一角。艾自修弯下腰,用手拽了一下压住的那块朝服,一用力,竟发现压朝服的那块石头能动弹。当艾自修用力掀起石块时,令他吃惊的是:这里竟然是一个岩石砌成的石洞洞,洞中有许多台阶向下延伸。艾自修屏住气,沿着台阶慢慢地向岩洞深处走去,走了不多远就听到有男欢女笑的声音。艾自修仔细地听了一会儿,分辨出那个男的竟然是张居正,女的听不清楚是谁。艾自修又往前走了走,等走到洞中有的地方能看见外面的院墙时,艾自修更加吃惊了:原来这里是后宫李皇后的卧室。艾自修脑子里现在就一个念头:这地方不能待,如果被人发现是要杀头的。所以没敢停留,赶快退了回来,又把假山洞口的石头恢复成原样,快步走下了假山。
艾自修收起那块被石块撕下的朝服一角,飞也似地向艾府奔去。等回到府上,艾自修把那一角朝服放在桌上,心想自己该怎么办?最终,艾自修决定把此等丑事上报朝廷,让朝廷扳倒张居正,好报张居正戏弄自己之仇。当他将此事原原本本的报告给皇帝朱翊钧时,万历皇帝雷霆大怒,要将张居正罢官免职,并凌迟处死。艾自修没有想到事情会弄到这步田地,就力劝皇帝要顾皇室的尊严。朱翊钧踌躇了许久,毕竟皇后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将张居正处死,自己的母亲怎么办?于是就采用了艾自修查朝服的事,先证实了此事,但是没有声张。
张居正听了张三的回话,真是脑门顶骨打开来,一瓢冷水浇下去。心想:这是灭门九族的事,自己是没法处理了。上朝后,皇帝朱翊钧还是谈笑风生,好像甚么事也没有发生,也没有怪罪自己的意思,但是那颗悬着的心始终放不下来,不知皇帝用什么方法来处置自己。
令人不解的是,过了一段时间,万历皇帝竟寻了艾自修一个不是,把他贬回老家养老去了。这样张居正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可是直到他病重告退,再也不敢到后宫同皇后幽会了。
张居正:一位被清算的改革家
张居正与商鞅、王安石并称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他生前朝纲独断,权倾天下,力行改革之能事,为大明殚精竭虑,"一条鞭法"的实施将国库积银提高至400万两,国家储粮积攒至十年消耗。后人皆赞道:"是时,帑藏充盈,国最完备。"败落的大明又现复苏之像。然而个人主导之改革仍然潜藏着巨大的危机。正所谓"人在政在,人亡政息"。古之改革,促动的是各个阶级的利益,事关士大夫权柄,豪强权贵势必报复,商鞅变革,导致车裂而死;王安石变法,遭遇守旧之臣的攻击,罢官废法。他张居正就算是在官场之上再怎么圆滑,也躲不过死后清算,呜呼哀哉?为何古之变法改革,都这么难呢?国家富强不好么?百姓富足不好么?国库充盈不好么?回答是肯定的,任何帝王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好,自己能成为盛世之君,除非你像杨广一样,不想活了。国家兴盛固然好,然改革触碰了勋贵的利益那就是不好了,这是封建制度下固有的毛病,只要你还是封建制度之下的王朝变革,那注定会带来不可抗拒的命运。要想明白万历皇帝为什么对张居正的后代大肆杀戮,就让我们回到张居正的视野之中。以一旁观者身份来见证这一时刻。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 ,湖北江陵人。少年得志,十六岁即中举。明嘉靖二十六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隆庆元年,授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后为吏部尚书。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春,长期沉迷酒色的隆庆帝中风,紧接着驾崩。尔后年仅十岁的幼帝朱翊钧即位,此时内阁首辅为高拱,次辅为张居正,高仪。高拱与张居正一样,都是大明能臣,但却为人傲慢,早己得罪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张居正清楚的看到冯保与高拱的矛盾,也看到了冯保身后的太后靠山,他想要做首辅,那么势必要搞好与冯保的关系,来联合搞掉高拱。张居正在严嵩时代都是个圆滑而周到的主,徐阶,高拱时代又是面々俱到之辈。这左右逢源的本事,可不是吹出来的。高拱想要搅权,甚至连内庭之事都想插手。因而被冯保和张居正联手黑掉了。最终,张居正成功排挤掉高拱。成为大明首辅。
张居正以铁碗政策,在两京十八大衙门中强行推行"京察",对四品以上官员实行考核,凡昏官与庸官,一律淘汰。至此,张居正开始了他伟大的改革构想。"京察"这一项粉碎了官僚集团,对于新首辅的幻想,却也为他日后悲剧,埋下伏笔。接着,对学政进行改革,对驿递制度进行改革,煞住官员中饱私囊之风。但张之改革,尤以经济为重,实行赋税改革,实施一条鞭法,取消农村土豪乡绅赋税减免特权,达到无论官民税皆不可免的目的。使自嘉靖以来,财政赤字的局面得以缓解。
张居正当权后,他的政治举张和措施却遭到一些知识分子的反对,而这些人喜欢以文士自诩。好以书院为场所,乱评时政,乱讲政治。各种言论,动摇社会根基。而这些文士就是东林前身。我们知道,明之所以亡,很大原因跟这个党争,跟这个言官乱评乱议时政有莫大关系。自己没实际能力,好口头上乱评他人,搅乱政局,张居正为禁止反对讲学者,以万历帝之名义下诏,禁毁天下书院。这实际上不过是张居正统一思想,推行改革而打击改革反对派的措施。张之决心,在于弃家忘躯,以殉国家。
上述张之生平已然陈述,他为国事夜以继日的操劳,于1582年6月20日,病逝。神宗赠上柱国,谥"文忠"。然,转眼不过十月,帝开棺剹其尸,下令查抄其家,削尽其官秩,以罪状示天下。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张居正在世时所用一批官员有削职,有弃市。终其真实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少年阴影,惧之越深,恨之越切。隆庆逝世,万历新立,不过一十岁孩童,正是天真烂漫时节,玩兴很浓的年岁,而居正以师居之,以师之严,父之严待之,小皇帝必然产生阴影。加之李太后,全力支持张居正管教小皇帝,小皇帝言失,行失,就必然受到责罚,心中自小都有恨意。叛逆青春期,小皇帝有之,众人亦有之。
第二,当权之时,亦是神宗失权失位之时。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对立面。张居正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年幼的神宗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第三,推行改革,得罪权贵,墙倒众人推也。改革虽然充盈国库,但得罪权贵,得罪胥吏。当权之时,人皆敢怒而不敢言,一旦身死,所有被得罪之人均群起而攻之。被人秋后算账,那是必然。张居正死后,七名言官弹劾他,紧接着,居正所得罪过的官吏纷纷上书,要求神宗给予惩罚。夺其祖业,逼死其子,其子媳妇亦落得个跳井而死的下场。
国难方思良臣,后金崛起之后,连连大败明军,国无贤相,军无良将。皇帝才思慕其前朝良相来。因为对付后金,没有钱亦没有人。居正改革之时,国库充盈,可到最后被天启朝挥霍殆尽。后来,崇祯帝曾道,思陵之季,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救时之相一也。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个曾孙叫张同敞,1648年在抗清的时候,被定南王孔有德抓获,最后被斩首,头落地之后,身子却还能往前走几步,把孔有德吓得再也不敢监斩反清义士了。嗟呼!天地之道自有公义。居正之心,神人共鉴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