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花了14年,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
日本在二战印度战场上惨败,多方因素导致撤退
二战时期,德国主要负责欧洲战场,日本负责亚洲战场,日本的野心非常大,想要占领东亚以及东南亚,因此日本成为轴心国亚洲战场上的绝对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1943年,库尔斯克与瓜岛战役结束后,轴心国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而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德国要求日本在印度发动战争,以打败盟军的部署,从而扭转战局,于是才有了印度战场上日本部队的出现。
此时日本发动战争已经进入第十四个年头,但是对亚洲区域的印度却仅仅发动了一次作战,就是代号为“乌”的英帕尔作战计划,为何日本发动了一场战争就从印度战场上撤退了呢?下面我们从多个方面一一进行分析:
日军的部队
日军的为了这个英帕尔作战计划准备时间并不充足,所参加的部队大多数是新兵,训练比较仓促,作战能力相对而言比较差,但是日军还是非常重视印度战场,前后大致投入近十万部队,并且配备专门的飞行师进行空中支持。
从部队上来看,日军的作战能力相比自己的其他部队较差,但这个原因并不至于影响战局。
日军的军官和物资
日军的指挥官是挑起“七七事变”的罪魁祸首——牟田口廉也。
牟田口廉也可是日本天皇亲受金鹰三级勋章,晋升为少将的人,在当时也算是享有赫赫战功的人,而牟田口廉也却十分佩服成吉思汗,甚至在印度战场上也是采用的当年成吉思汗的战术。
在印度战场,牟田口廉也采用成吉思汗远征的策略,用牲畜来进行运粮,等粮食吃完之后,在将牲畜吃掉,从而解决物资运输的困难,可是在战场上,负责运输的牲畜最终在炮火的影响之下,被吓得四处逃窜,导致日军人均物资逐渐下降,从口粮从出发时的6两降到4两、3两、1.5两,最后降至甚至0.3两。
战争本身比较激烈,日军战士们疲惫不堪,加上口粮的缺少,补给跟不上,导致士兵战斗力大为下降,而相反英印士兵不但有基本的口粮,甚至还有香烟和美酒之类的物资,这一点到后期很致命。
水土不服
在印度当地气温炎热,丛林茂密,地势崎岖,蚊虫颇多,流行病肆虐。想要在这里开辟根据地进行进一步的战争部署,需要极大的消耗,并且日军的坦克和履带车也很难进入这种密集丛林的地方。
随着雨季的到来彻底让日军崩溃,本身就处于作战的困难时期,再加上雨季到来,导致日军士兵有3万多人染上了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尤其是军队的克星——伤寒,更是蔓延猖獗。
在印度战场上日军由于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械,只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患病的士兵遭受病痛的折磨。雨季的丛林就像是一 座蒸气弥漫的绿色地狱,那些被饥饿和疾病折磨的日本士兵一个个瘦骨嶙峋,成千成千的日军死去。
而日军因为水土不服导致士兵损失甚至超过了战争死去的人数,这一点是日军不得不撤退的原因之一。
低估英军实力
英国虽然受制于德国的牵制,但是印度是其殖民地,英国对于印度也非常看重,不会轻易放弃,于是英国和印度组成了高达15万人的盟军,并且还有美国和中国空军的协同作战,可以说英国就是要打破日军所谓的不可战胜的“神话”。
战争的刚一开始,日本就在战争中有一万多人受伤,迫使他们不得不退回出发地。随着战争的继续,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英印联军就击杀了2.5万日军,英帕尔战役也成为了日军的痛,西方和日本军史学家都认为这是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
同时,在英帕尔战役之后,盟军在印缅战场上,开始进入总攻的战略阶段,可以说日本的失败是使他们失去了在印缅战场上发动进攻的实力。
战线的拉长
日本的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日军的战线多长,日军本身军队就有限,而要负责东亚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战场,如果再加上印度战场,那日军的兵力就更不够用的。
例如:1941年时,日军的51个师团,其中除了4个驻扎在本土,朝鲜有2个,东南亚的10个,剩余的35个师团,全部都在中国战场。
之后又发生了太平洋战争中,日军兵力不足的情况更加明显,想要从各地抽调军力更加困难,而且印度的地域较大,人口密度也大,是难以统领的。
综合:
日军想要在印度开辟战场很难的,牟田口廉也因为印度战场的失利导致被革职,而跟他从印度战场上回来的人都称他为“鬼畜牟田口”,可见印度战场的惨状,再加上本身就已经处于疲惫期的日本,更无法在接受印度战场上的惨败。
观点二
在二战时期,日本先后侵略我国长达14年时间,那为什么去攻打印度时,只打了一仗就跑了呢?其中血林林的教训让他们至今都难忘。事实上,当初日本与意大利和德国都属于二战中的轴心国。当时德国主要负责攻打的是欧洲战场,日本则负责亚洲战场。而当时印度境内也没有丰富的资源,再加上有英国虎视眈眈,所以日本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向印度进军。
只是后来,德国在欧洲战场,与苏联战败之后,感觉力不从心。想牵制英国的兵力,并要求日本攻打印度,这样英国便会调集大量的兵力去支援,也能为德国在欧洲战场缓解一定的压力。可当初日本进军印度的过程中,准备并不是十分充足,因为当时日军正在珍珠港与美军宣战,也牵制了日本主要的兵力。而攻打印度的军队,是由日本临时组建的一支10万大军,这支部队没有任何的作战经验,基本全是新兵蛋子。
同时在粮食补给准备的也十分有限,最主要的是,日本军队的指挥官牟田口廉,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还盲目自大。在1944年3月8日,日本带10万大军进攻印度东北重镇英帕尔期间,会有一段700公里的无人区,而在这一范围内均无法获得补给,但当时牟田口廉表示,他们可以效仿当年中国的成吉思汗,用牲畜运输粮食,在粮食吃没之后,还可以宰杀牲畜充当口粮。
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拖着补给的牛羊,在听到火炮声之后吓得四处逃窜,同时将身上驮着的粮食也给带走了。而这些日军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挨饿的问题,据统计,在日本攻打印度这场战争中,派出去的将近10万大军,最终只剩下3万多人,而且还是打了一仗之后就灰溜溜的撤军了。在这些损失的人员当中,被饿死的就超过一半以上。同时,日军进入印度之后,还碰上了英国的指挥官威廉.约瑟夫.斯利姆,这也让日本侵略印度的战争,直接演变成了英日之间的博弈。
仅从两国军队的指挥官之间就能看出两军的实际差距。当时斯利姆在英国陆军航空兵与皇家空军的协助下,在英特尔周边地区集结了15万部队,除去英军的作战素质要高于日军之外,还占有以逸代劳的优势,直接杀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而当时,日本攻打印度的时期,也正赶上印度的雨季,当时日军又被逼进了丛林之中,又导致大量日本士兵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同时,在日军中开始大规模的爆发各种传染类疾病,日军不仅存在缺粮的窘迫状态,更严重的缺乏医疗药物,也导致这些士兵出现大规模的死亡。在这场攻打印度的战争中,真正被英国军队打死的日本士兵只有3.2万人,其他人都是被饿死或者是病死的。
这场战争也给了日本一个血淋淋的教训,自从这一役之后再也没有攻打印度的胆量了。日军的指挥官牟田口廉,曾经有个叫东条英机的称号,也是日本军界的高级将领。同时他也是在我国战场发动七七事变的罪魁祸首,而且还曾经被誉仁天皇授予金鹰三级勋章。但经此一役之后,牟田口廉的威名直接扫地,更是引起士兵们的不满,并且给他取了一个鬼畜牟田口的绰号。同时也惹得日本军方高层的大怒,并且对他进行降级处分。当然也是因为之前牟田口廉曾经屡立战功,最后才没有被军法处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