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到底拥有多少军队,控制西南,为何能威胁康熙皇帝的统治?(吴三桂起兵时的精锐部队挑战康熙统治)
吴三桂起兵时的精锐部队挑战康熙统治
其实吴三桂起兵反叛康熙的时候兵力并不多,大约在3-4万人左右,后来很多历史记载之所以要把吴三桂的兵力说成是很多,只是为康熙歌功颂德而已,别无其他。
但是吴三桂刚起兵时候的这3-4万人可是精锐中的精锐。要知道当年吴三桂还是在山海关的时候有拥有了当时天下最为精锐的骑兵部队,关宁铁骑,当然他只掌握了关宁铁骑中的一部分,不到1万人,其他的部分在之前的战争中如松山大战等会战中已经消耗掉了,并不是袁崇焕时期的全部关宁铁骑。即便是这样的部队在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李自成大军的时候还是硬钢了三天三夜,可见其战斗力之凶悍!
山海关之后吴三桂就带着他在山海关时期的班底从北方一直打到了云南,可以说这些部队跟着他南征北战多年,早已成为了精锐中的精锐,王牌中的王牌,是当时整个清朝战斗力最为强悍的。
起兵之后吴三桂就迅速扩军,最多的时候大约在20多万人,也是以这3-4万人为班底组建的。要知道,军队当中战斗力最强的是老兵,吴三桂在起兵之初的老兵无不是多年战场拼杀下来的,不知道死了多少个新兵才能成就一个老兵,这种士兵上了战场往往战斗力惊人,是新兵所不能相比的。
当然,这些人在多年的作战中也形成了许多的战斗经验,一旦让他带兵,比如带一个小队10多个人,那么他就可以把自己的战斗经验运用到这10多个人身上,并且言传身教自己的作战技术,从而提升了整个小队的战斗力。
因此在吴三桂的前期可以说是势如破竹,一路从云南出发,拿下了整个贵州,一直打到了湖南的最北部,岳阳,甚至还打到了湖北的松慈。
其实就整个战争来说吴三桂是有机会推翻清朝的,但他的战略目标也只是与康熙划江而治,并不是想夺取整个江山,这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如果当时在攻占湖南之后,他能够果断带领主力直接北上进攻中原地区,战局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当时的清朝来说,八旗兵已经没了战斗力,在整个三藩战争中不得不启用汉人为主的绿营兵来对抗吴三桂所代表的三藩势力。当时康熙的作战部队中战斗力强的部队很少,如果吴三桂进军中原,那么康熙也不得不在中原地区同吴三桂大战,那个时候吴三桂如果在中原地区与康熙大战,胜算其实非常大。
这点我们从后面的战役中也能看出来,康熙不断地调集大军猛攻吴三桂死守的湖南地区,在数次交战中吴军实际上胜多败少,很多时候都是在人数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同康熙大军硬钢获胜,可见其战斗力之强悍!所以当时的吴三桂一旦进军中原,在中原地区大败康熙大军的话,那么历史就肯定会改写,康熙也只能退居关外,吴三桂则会占领北京,甚至建立新的王朝。
▲如果吴三桂带领主力北上则很有可能能够推翻清朝,可惜他只想划江而治
可惜吴三桂没有这样做,他在攻到了湖南之后就幻想康熙会和他划江而治,这点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一山不容二虎,之后的康熙凭借着占据的地盘大,人口多,经济实力远强于吴三桂的本钱,不断地同吴三桂打起了消耗战。在湖南五年多的消耗战中,吴三桂原先的班底也基本打没了,这个时候康熙的军队由于长期作战也形成了许多战斗力强悍的部队,吴三桂则只能越打越弱,康熙越打越强,最终消灭了吴三桂的三藩势力。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吴三桂的兵力并不算多,起兵的时候是3-4万的老班底部队,最多的时候为20多万人。之所以能够威胁到康熙的统治,是因为他一度有机会推翻康熙的统治(如果在初期带主力北上的话)。
三藩之乱及吴三桂的兵力问题分析
三藩之乱其实质就是就是满洲与辽东军事集团的决裂。在与南明、农民起义军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出身于辽东的汉人四藩王,即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三代(子耿继茂,孙耿精忠)、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充当了清军的急先锋,可以说清朝能拿下长江以南,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清初四王拼死作战的结果。当然,定南王孔有德被李定国击败,身死广西桂林,其余三藩,吴三桂镇云南、耿仲明之子耿继茂镇福建(本与尚可喜同镇广东,后被移藩)、尚可喜镇广东,这三位功劳最大,爵位最显,尤其是吴三桂更是后来居上,实力更是这三位藩王的领头羊。
当然在天下初定的时候,对清廷来说,三藩逐渐失去正面作用,副作用倒是越来越明显,甚至对清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
首先、消耗财政,占用补贴,清朝财政能力遭到严重削弱。三藩虽然掌握了地方财权,如吴三桂,不算其采矿、茶叶、田赋、土司勒派等收入,光是鼓铸货币每年获得利息就达20万两,地方之利尽入自己腰包。但是清廷每年仍然要支出大量的俸饷,据清廷户部于顺治十七年奏报,仅仅供给吴三桂的银两就高达900余万两,而当年正赋仅仅875万两。
再加上耿、尚二藩,其当年共需要2000余万两。当然,随着战事的顺利推进,饷需压力有所缓解,如康熙十一年,三藩所需银两为500余万两,但是相对于康熙年的3000万两左右(查康熙三十八年,其征银数目为2739万两)的财政收入来说,仍然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目,仍然是清廷巨大的负担。
其次,三藩私属官僚遍布各地,尤其是吴三桂不仅可以节制云、贵督抚,还可以在四川、广西、贵州三地拥有任命官员的权力,号称“西选”,史称“西选之官遍天下”。
再加上三藩有各自庞大私属武装力量,有此三项,足以与中央分庭抗礼,形成割据。
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对中央威胁实在巨大,搞不好有颠覆政权的可能,当时年轻的康熙皇帝认识到了形势严峻,遂将“三藩、河务、漕运”三件大事书写于宫柱之上时时警醒自己。
康熙要集中力量做大事,首先就是要把形同国中之国的割据势力三藩给铲除,否则怎么会将除三藩一事放于其他两件大事的前面。事实上,康熙之所以能在未来治黄河、定台湾、灭噶尔丹,其一生之功业就是基于消灭这个割据势力基础上完成的。
而吴三桂的猝然反叛,清军几乎动员了全部有生力量前去扑灭,造成了“诸禁旅皆南征,宿卫尽空”的局面,差点给清廷造成了灭顶之灾,察哈尔部亲王布尔尼趁清军全力南下平叛之机反叛,兵力空虚的清廷不得不组织八旗家奴组成军队平叛,幸好图海等人指挥给力,再加上漠南蒙古诸王公感于清廷三代积威和羁糜大部分王公未响应布尔尼(仅奈曼部响应布尔尼),才得以平叛成功,实在是险峻的很。
而提问中提到吴三桂的兵力多少问题,我也来说说,先来看看《圣武记》的说法,资料如下。
《圣武记》所说原有吴三桂的藩属兵丁12000人,这应该大多是原吴三桂的关宁军体系部队,再加上各处降兵组成所谓“四镇”,分“十营”,又有12000人,吴三桂的部队按此说法只有24000人。而《清史稿》的说法则略为不同吴三桂兵力构成是原藩属兵丁+四镇+十营,以此加之吴三桂的部队应该有30000多人两种。附图。
两种史料的不同点在于“四镇”和“十营”是否是同一体系,再查《清世祖实录》,吴三桂清廷于顺治十七年七月,允吴三桂设置“十营”。而于同年十月,“允平西王请,设云南援剿四镇”。由此可知《圣武记》的确犯了错误,根本就没有什么设“四镇”分“十营”的说法,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单位。所以,以两种史料综合来看吴三桂的兵力只有24000~30000人左右。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吴三桂真的只凭这一点兵力就能在云南起兵反抗清朝吗?要知道吴三桂起兵后仅仅数月,席卷云南、贵州、四川、湖南诸省,这绝对不是只有30000兵力能做到的。所以吴三桂的兵力绝对是要多的多。
首先从目前的史料上看,吴三桂刚开始降清时的藩属兵丁,以《清史稿》和《清史列传》记载为2万人,“分隶步骑兵二万,先驱讨贼”,而《清世祖实录》则记载“以马、步兵一万隶平西王”。在刚开始降清之后可知吴三桂的兵力为1~2万人,极有可能如《圣武记》所说为12000人。
其后下陕西、平四川、定云南,又有大量的南明和农民军降兵加入,我根据明末清初人刘健所写的《庭闻录》的记录汇总,吴三桂在征云南时期,光在顺治十七年五月前,在云南一地吴三桂就额外的收纳了降兵43879名,所以,清廷在顺治十七年六月的户部奏报上写道吴三桂有的兵马有70000余人应该与真实数字相差不大。
当然,这仅仅是顺治十六年六月的数字,其后仍有大量来自南明和原大西军的降军到来。如贺九义部将何起龙、杨朝钦等六人,率众738人来降,丁仲柳以168人来降,黄朝用以342人来降,白文选以众11749人来降,将军胡顺等人又带2000余人来降,李定国之子李嗣兴率兵5000余人来降。仅仅是《庭闻录》记载投降吴三桂的人数已经高达近2万,我严重怀疑这些部队虽不见于清廷编制,但已经被吴三桂消化吸收。
而史书上留下的记载吴三桂的各个时期的添兵记录也有很多。附图。
所以,吴三桂的编制内兵员(魏源谓藩标兵额)可能确实只有2~3万,但是由于其封藩云南,天高皇帝远,自己私底下扩张的编外人马起码10多万,再加上吴三桂战起之日,还大量招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加入军队,所谓“兼煽土司㑩倮兵数万”,所以吴三桂起兵之时兵员已经有将近20万人。再加上云贵地区、湖南地区在吴三桂反清时,大量绿营官兵倒戈投降,如贵州巡抚曹申吉、黔西总兵王永清、沅州总兵崔世禄、贵州巡抚李本深在吴三桂反后,纷纷加入吴三桂的阵营,其军队规模在25万以上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吴三桂在云南根深蒂固,有雄厚的财政收入以及自己的官僚集团,还有庞大的军队,所以一旦发难,绝对能给清廷造成很大的威胁。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清圣祖实录》、《清史稿》、《清史列传》、《圣武记》、《庭闻录》、《皇清奏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