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清除功臣:权谋还是残酷统治(刘邦作为开国皇帝,清除了不少有功之臣,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吗)

刘邦清除功臣:权谋还是残酷统治?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天子,他能夺取天下,与其重视人才有关。刘邦肯定有他的优点,但为什么建立西汉后刘邦杀了不少功臣?俗话说“小朋友爱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看问题有两面,这世间的事情也是这样,本就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有利与弊。我们在分析历史人物以及相关的事件时,可以将此作为一个参考。

刘邦并非宵小之辈,相反,他胸襟宽广、为人豪迈,“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是他的名句。对于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他曾谦虚的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看看,刘邦并不是一个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之人,他是很爱才、惜才的皇帝。

对于后来刘邦清除功臣,在我们局外人的眼中,当然会觉得过于残酷无情,是不对的。但如果站在当事人刘邦的角度,又会得出不同的看法,是非常正确的决策。西汉初期的政治格局,是刘邦统治的西汉中央政权,与多个异姓诸侯如韩信、彭越、英布等封国并存,共治天下的局面。刘邦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天下只是名义上的统一,各个诸侯封国,依旧是独立自治的状态。可想而知,这样的格局非常不利于刘邦的统治地位,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颠覆。为了消除这种隐患,刘邦自然就开始着手处理异姓诸侯王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刘邦清除功臣,是有一个标准的。他不是将所有的功臣都清除了,而是清除那些图谋不轨、有谋反心思的功臣。这些被清理的功臣当中,有的真是因为造反失败被清理,有的则是受刘邦的猜忌而被逼反,也就是说有的人是无辜的。清除有问题的功臣,能够让刘邦维护并且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汉初三杰中,张良、萧何得以善终,刘邦并没有杀他们,而韩信被诛三族,这个韩信得找找自己的原因了。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的事情,尽管刘邦本人并不想这样做,但是他所处的位置,又必须让他做出这样的决定。

古代的有功之臣,功成身退才是大智慧,权利只应该皇帝才有。对于历史事件,不能用简单的对错就给它下定论。要不怎么说“慈不掌兵、义不经商、仁不从政、善不为官、情不立事。”

刘邦杀功臣一事中,韩信的死是否合理?

一,如何看待刘邦杀功臣一事,需要看到他究竟杀了那些功臣。

要说起来,刘邦杀的人不多。他最让人诟病的是杀了韩信,彭越,鲸布这三个人。其余的恐怕就说不出来了。

那么,韩信这个人该不该杀呢?我们就依据司马迁《史记》里的记载来看一下。

首先,韩信是个厉害角色。他给刘邦打下了三分之二的土地,并且最后击败项羽。成就了刘邦的皇帝梦。这是他的功劳。刘邦对于他的死,是抱着惋惜的态度的,同时又是如释重负是喜悦感的。刘邦对于韩信的死,感情十分复杂。

且喜且怜之《高祖本纪》

其次,在南郑(汉中),韩信一见刘邦,刘邦在韩信的指点下,很快地就出了汉中。把他的实力范围扩大到函谷关。就在一点功劳,也够韩信封侯了。可以泽被子孙,坐吃福养一辈子了。

刘邦去彭城吃了败仗,几路诸侯都跑了。韩信在这个骨节上,不但不跑,反而看出了开发北方赵代地区的前瞻性结果。要求刘邦给他三万人马去收取北方。刘邦本来就没有多少人马了。但是他支持了韩信这一决定,给了他。(这里面有个契约的,后面要谈)。

韩信带着这点人马,攻败魏王,打跑夏悦,引兵至抵陉井口,与陈馀对战。陈馀不采取李左车坚壁清野的措施,就是认为韩信没有几个兵,才敢以儒将的姿态出现在泜水河畔。结果,死得相当的难看,号称二十万人马的赵军不引一顿饭的时间使烟飞云散。

韩信和张耳打下代国和赵国后,并没有歇下来。因为项羽也部署了人马来支援赵国,所以才有韩信:

往来救赵。《淮阴侯列传》

第三,刘邦来过一次,把给韩信的三万人马,还有赵国的精锐之师带到荥阳去与项羽对战。

与此同时,刘邦让韩信去打齐国。张耳留守赵国。另一方面,刘邦又让郦食其去游说齐国。韩信这会儿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还是蒯通点拨了他。韩信攻下齐国。要求当假齐王。当时,田横求项羽帮助,项羽让龙且带二十万人去救,韩信十分吃紧。

(写到这里,绕了一个大圈子。但是,不把这点说清楚,就不会了解刘邦和韩信之间的过节。)

第四,刘邦一接到韩信的要求当齐王的信,是气得大骂。刘邦这回骂得有点道理。为什么呢?因为当初,韩信要三万人马的时候,他就与刘邦说清楚了的。他说,打下魏赵齐之后,"与君王会武关"。也就是会师对付项羽。这样一来,刘邦判断出韩信失言,自立当王了。当时刘邦被项羽追着打,三进三出成皋,荥阳丢了得,得了又丢。这会儿,北方平了,韩信又不来了。刘邦能不痛恨么?

第五,固陵之战,刘邦立起来的彭越,韩信,鲸布们,一个人也不来,只派了个将带几个兵来象征性地支持君王与项王决战。刘邦没办法,承认三分楚国九郡,韩信和彭越才带大军来合围项羽,打了一场垓下之战。

行文至此,才有点刘邦韩信之间矛盾眉目清晰起来。

刘邦在垓下之战的第二天,就夺了韩信的兵权。之后,让齐王离开齐国,回楚国当楚王去了。不久,又有人告韩信要造反。楚王又变成淮阴侯。此后,一直被刘邦高挂。陈稀造反,韩信与此有勾结,被发现。是吕后与萧何设计,害死韩信。这一点与有心杀韩信,却没动手的刘邦关系不直接。不该算到刘邦身上。

至于彭越,读了几遍《彭越传》的人,不觉得他死得冤。况且又是吕后干的事。

鲸布的背叛,固然有"物伤其类"的因果关系。但他确实明刀明枪地扯旗走向不归路。

其余有韩王信,燕王卢绾,代相陈稀以及老燕王臧荼,项羽手下利几。都反过,也逐次灭亡。

这些人是功臣,在刘邦调整统治秩序的内部,因利益关系而产生的矛盾,赋之于武力,祸国殃民。为维护一个新的统治阶级的秩序,他们是不会在乎一小撮人的利益。因此,韩信们的悲剧就与同样是异姓王的长沙王吴芮们大不一样了。

所以说,刘邦在建立一套新秩序的过程中,杀了一部分功臣,比起其他帝王而言,刘邦算是稍为有自知之明的皇帝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