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帝上朝,是说汉语还是蒙古语?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众所周知,元朝是蒙古人建立起来的王朝,也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一统天下的王朝,但绝不能因此就将元朝和蒙古帝国划等号,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元朝版图)

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元朝看做蒙古帝国在中国的统治政权,因为蒙古帝国在西边还有四大汗国,但毕竟汉地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不同,成为汉地的统治者意义重大,于是元朝也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但作为一个外来民族,要统治中原人势必会遇到很多问题,文化、语言上的差异就十分的明显,最简单的一个问题:元朝的皇帝上朝时,相互之间是说汉语还是蒙古语呢?

大元《建国号诏》以及蒙古文字的起源

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他于公元1260年继承了蒙古帝国的汗位,随后便将汗庭南移至了开平,公元1267年又迁都北京,最终在4年后颁布了《建国号诏》,正式将国号定为了“大元”。

(忽必烈)

在这篇诏书中,忽必烈称:“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忽必烈崇尚儒学,也表达了追求部分汉化的意愿,但这份面旨在争取广大汉族士人之心的诏书,正本却是用八思巴蒙古文写成的。

这种情况是比较尴尬的,原因在于蒙古作为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其文明较之中原文明,甚至比起同时期的辽、金、西夏也是落后的,最明显的就是没有文字。

成吉思汗在灭亡了乃蛮部后,俘获了太阳汗帐下的掌印大臣塔塔统阿,《元史》记载了成吉思汗与塔塔统阿的对话:“帝曰:‘汝深知本国文字乎?’塔塔统阿悉以所蕴对,称旨,遂命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字书国言”。

塔塔统阿是畏兀人,也就是西州回鹘人,成吉思汗重用塔塔统阿,并让他教授太子以及诸王子回鹘文字,一直到忽必烈之前,蒙古帝国的使用的文字都是可以叫做回鹘蒙古文。

(回鹘蒙古文)

蒙古帝国的第三位大汗贵由,曾经写给罗马教皇英诺森一封国书,由于教皇不懂回鹘蒙古文,所以国书是用波斯文写成的,但蒙古大汗印则是回鹘蒙古文字,这一情况到了忽必烈时代发生改变。

八思巴创新文和元朝的民族政策

在忽必烈的大元建立之前,蒙古帝国还有4位大汗,在这一时期内,诏书通常用回鹘蒙古文书写,后来均以汉楷与回鹘文并用。

忽必烈信奉藏传佛教,一继位就奉藏传佛教萨迦派5代祖师八思巴为国师,并命其创造蒙古新字,又称八思巴蒙古文,这之后便代替了回鹘蒙古文,成为了元朝的官方文字。

(忽必烈与八思巴)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之后,元朝完全取代了南宋成为华夏正统,但却在统治上大搞差异化,人为的将国民分为了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文明程度最高的汉人和南人却成了被统治的最低等级。

这表明了,虽然忽必烈崇尚汉文化,但却始终把自己摆在了统治者、殖民者的位置上,他刻意营造了一种蒙古至上的感觉,禁止汉人和南人学习蒙古文,但同时还要求朝廷五品以上官员上书奏章必须以蒙古文为正本,汉文副之。

(八思巴蒙古文)

这里面除了一种盲目的民族自信外,也意味着元朝皇帝的汉语水平的确有限,忽必烈在给朝鲜国王的信中,把自己比作不识几个字的粗人,而事实上忽必烈也是元朝历史中,少有的可以听、说汉语的皇帝了。

排斥汉化是元朝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显著特点,它之后的清,它之前的金、辽,虽然也都对汉人分而治之,但其本身的汉化程度非常高,尤其像北魏的汉化更为彻底,以至于禁止始于本民族语言,禁止穿胡服,禁止使用胡姓。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蒙古统治者尽全力维护者本民族的语言,以至于在前期能够听的懂汉语,写得了汉字的蒙古王公贵族甚少,在上朝的时候常常是驴唇不对马嘴。

扬蒙抑汉的朝堂与怯薛组织的作用

依照元朝的科举制度分为左右两榜,占全国人口百分之90的汉人、南人为左榜,极少数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为右榜,但是两榜的录取人数却是一样的,扬蒙抑汉的意味十分明显。

但不管怎样,朝堂之上还是有汉人的位置的,不过元朝不准汉人学习蒙古文,蒙古人又不愿意学习汉文,那他们在上朝的时候到底说什么语呢?

事实上,元朝的宫廷内部有一个特殊的组织叫做“怯薛”,在蒙古帝国时期,这是大汗身边常备的一种护卫组织,也是蒙古政权最早的雏形。

到了忽必烈建立大元后,怯薛组织渐渐的演变成了一种,专门为皇帝和诸王提供内侍的特权组织。

怯薛是皇帝的近臣,既有蒙古贵族子弟或秃鲁花,也有精通儒家的汉人比如刘秉忠、姚枢,而他们的职责就是负责皇帝或者王族的警卫、饮食、服饰等等,当然还包括一项特别的工作,那就是同期翻译。

(刘秉忠)

元朝的怯薛是世袭制,这些人身份特殊,逐渐便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一些皇帝的诏书、国策实际上都是出自怯薛之手,有些怯薛甚至可以出将入相,比如忽必烈时期的安童就曾出任过元朝的右丞相。

朝会的时候,精通蒙汉双语的怯薛会在大殿内充当翻译,汉臣用汉语或汉字提交的奏章,他们都会翻译成蒙语、蒙文后在告诉皇帝和诸位蒙古、色目大臣,反之毅然。

(怯薛充当护卫)

由此可见,在大部分时期内,元朝皇帝以及蒙古王公大臣对于汉语言的掌握是有限的,甚至一字不识,这对于王朝的统治是十分不利的。

元朝对于汉字、汉语的不重视,也导致了汉学在这一时期停滞不前,没有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汉学理论经典,反而成就了市井化、民俗化的元曲出现,一些文学作品也开始频频出现白话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