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康熙皇帝与九子夺嫡: 清朝皇位传承中的权力争夺和教育失败)

康熙皇帝与九子夺嫡: 清朝皇位传承中的权力争夺和教育失败

这话说的,但凡能混吃等死,谁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夺嫡)?王爷的爵位它不香吗?所以这个问题在无形中已经侮辱了这些夺嫡王爷们的智商。

作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康熙皇帝的闪光点不仅仅在于平三藩、击败沙俄噶尔丹等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其高素质的子孙也一度令康熙志得意满。

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尤其是帝王家。虽然康熙的儿子们普遍优秀,但能够继承江山的只能有一个,这就产生了狼多肉少的问题。

在长达2000多年的专制王朝时代,帝王为保证江山永固,以及权力的平稳交接,创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一有效的皇位传续制度。

但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王朝,以渔猎起家,本身就和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汉家王朝不同。为了部落的繁荣强大,渔猎民族权力更迭从来都是“选贤”而不是“选亲”,也就是能者上庸者下。

这样的方式无疑有利于部落的壮大,但当清朝夺取了天下,部落一跃成为一个帝国,那么这种传承方式必然就无法落伍了。

但清朝并未作出与时俱进的改变,事实上纵观清朝12帝,唯一遵守嫡长子继承制继位的皇帝只有一个,那就是道光皇帝。除此之外,统治者选择继承人,从来都是所谓的“能者居之”。

这种局面在康熙一朝尤为突出。

“九子夺嫡”局面的出现,除了其皇子素质普遍突出,清朝开国不久元勋家族势力强大等因素,根本原因在于康熙一朝的太子太不成器。而太子的不成器,根源在于康熙的溺爱。

也就是说,“九子夺嫡”局面的出现,康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康熙和赫舍里,即辅政四大臣索尼的孙女的爱情结晶,太子胤礽从降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是大清帝国的皇太子。因为赫舍里在生产时难产而死,康熙在胤礽身上付出了太多的感情。

但正因为这样的溺爱,加上从小长在深宫的环境,造就了胤礽嚣张跋扈、暴戾恣睢的行事作风。

面对这样的局面,康熙不仅没有怪罪胤礽,反而严厉惩罚教育胤礽的帝师,这种言传身教让胤礽越发嚣张跋扈。

一直以来,作为少数民族皇帝,康熙一直在为如何稳固统治殚精竭虑,除了征战四方,降服蒙古,康熙为坐稳江山,对汉人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打压,这种打压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剥夺所谓的“道统”,使汉人官僚失去了利用道统对抗皇权的资本,于是清朝没有了诤臣,以奴才为荣。

不仅如此,康熙皇帝还多次举行所谓的儒学辩论,以皇权否定儒家思想,迫使儒生思想臣服,进而达到压制汉文化的目的。而惩罚胤礽的帝师就有这样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时刻保持满人的高高在上。

然而康熙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当胤礽心里没有了尊师重道的思想,没有了长幼有序的基本伦理纲常,自己也将成为受害者。

果不其然,由于康熙在位时间空前绝后,所以胤礽不止一次地表现出等待的不耐烦,这种不满情绪的宣泄最终令大失所望的康熙选择了废太子。

而此举就是“九子夺嫡”的直接导火索。

和明朝“王爷不许进京”不同,充分吸取明朝教训的清朝要求“王爷不许出京”,这虽然使清朝王爷无法像明朝王爷那样逍遥快活,但却因为靠近皇权,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这是九子夺嫡的重要基础。

看到诸皇子的蠢蠢欲动,康熙更加伤心了,加上废太子确实冲动,自己对胤礽还是偏爱有加,于是仅仅一年后,康熙再度将胤礽立为太子,“九子夺嫡”风波平息。

但胤礽实在太不成器,其嚣张跋扈比之前更甚,这让康熙彻底伤透了心。面对这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太子,康熙终于在3年后下定了二废太子的决心,从此太子的政治生涯宣告终结,“九子夺嫡”也正式进入高潮。

可以说,正是因为太子之位的空缺,才有了愈演愈烈的“九子夺嫡”,因为每个皇子都有希望。而因为诸皇子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可谓机关算尽,无所不用其极,所以这导致所有人都害怕其对手继位后对自己的报复和打压,所以这在客观上又加剧了九子夺嫡的惨烈程度。

而作为大清最高统治者的康熙,看着自己的儿子们你死我活,想必是惆怅和郁闷的,但教育失败的康熙没有办法,只能在激烈的斗争中静静等待死亡的到来。

而在康熙晚年,雍亲王胤禛儿子弘历的出现,令康熙一度非常欣慰,这也成为胤禛最终能成功问鼎皇位的重要原因。

应该说,对权力的渴望以及惧怕被对手清算的畏惧,是导致“九子夺嫡”的主要原因。而当四皇子胤禛终于成功登记后,吸取“九子夺嫡”的惨痛教训,建立了“秘密立储”

制度,即在太和殿“正大光明”匾后提前写好继承人,从此“九子夺嫡”奇观不再,清朝虽然没有真正移植嫡长子继承制,但皇位交接更为平稳。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观点二

康熙九子之所以要争皇位,而不是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主要是三方面原因导致的。

第一,清朝皇子的待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比如说亲王,年俸看似不低,但其实也不算特别高,也就跟耗羡归公后的地方督抚一个水平。这里你可能会说地方督抚要养师爷、仆人,开支很大。但问题是一个王爷也有一大家子要养,王府大大小小的开支算下来,其实也不少了。

而且还有一点很关键,并不是所有的皇子都能封王。嘉庆之前的皇子,封王比例只有不到五成。就这个比例,还是包括了郡王,以及新皇帝登基后,为表恩德,给皇兄们加封的爵位。

以康熙儿子举例说。

24个续齿皇子,活到成年的有20位,最终是11人封亲王,5人封郡王,3人封贝勒以及1名贝子。看似好像爵位都不低。

但问题是,康熙在世,只封了4个亲王,3个郡王,3个贝子。

其余10人,除了废太子胤礽外,都是什么爵位都没有的“光头阿哥”。他们的爵位,是雍正继位后封的。

排除掉几个小阿哥,十三、十五、十六阿哥当时的年纪都不小了。尤其是老十三,康熙病死时已经36岁了,居然还是光头阿哥。

而光头阿哥的俸禄,每年只有约1000两银子加500石禄米,平均每月还不到百两银子和百石禄米。

胤祥当时有6个老婆,11个子女。就这零花钱收入,你觉得他该不该博一把呢?

我觉得但凡对物资有点欲望的人都会。假如赢了,单车变摩托,雅迪变奥迪。虽然最终是四哥做了皇帝,但老十三跟着沾光,最终也捞了个铁帽子亲王不是?

第二,清朝皇帝对宗室极为苛刻,无忧无虑的王爷,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清朝跟明朝不一样。明朝的藩王是皇帝封一块地,在京城长到一定年龄就要就藩,没有圣旨不准进京。藩王在自己的封地内虽然没有政治权力,但有钱是肯定的。并且明朝的王爷不准参政,政治权力等于零。也就是说不用干活。

有钱加不得参政,只有在这种前提下,王爷才能享受到富贵闲人的生活。

我们再看清朝的皇子。

前面说了,清朝的皇子不封爵,待遇低到无法想象,即便封了爵,没有私产,也谈不上有多富裕。所以“有钱”这个前提,康熙的很多儿子压根就不具备。

不得参政这方面,清朝虽然没有限制,皇子们可以参政,也可以办差。但可以办差,就表明皇子别想当富贵闲人了。

因为皇帝会给你找事做,差事办好了,一切都好,办砸了,等了挨板子吧。康熙的第二十子胤祎就是典型的倒霉蛋。

雍正八年,胤祎封贝勒,他没啥追求,就想当个闲散贝勒。雍正让他去东陵祭陵,他嫌累称病不去,惹得雍正大怒,把他连降三级贬为辅国公。一直到乾隆继位后才恢复原有爵位。而乾隆给他复爵也是有条件的,就是让他去给雍正守陵。

胤祎之前不是称病不去祭陵吗?乾隆就让他下半生都去易县给自己老爹守陵。他想在京城做个无忧无虑的贝勒爷?美得他呢。

▲爱新觉罗·胤祎,享年50岁,守陵18年。

还有老十胤䄉,八爷党争储失败后,他很想当个闲散王爷,但雍正不想让他闲着,让他出使喀尔喀蒙古。喀尔喀就是外蒙,人烟稀少,蛮荒之地,胤䄉不想去受罪,就扯理由不去,后来被训斥一顿,还是去了,但在半路上又撒谎说有圣旨召他回去,就又没有去成。这件事后来让雍正知道了,直接下旨把胤䄉逮捕,整整关了十四年后,才由乾隆下旨释放。

胤祎、胤䄉并非孤例,有清一朝,几乎所有皇子都要办差。八旗事务,各部院事物,以及祭祀,守陵、出使等等,皇帝手上有办不完的差事。一个皇子无论能力如何,年龄如何,兴趣如何,皇帝都可以给他安排工作。

不喜欢兵事,可以,那就负责文案工作。也不喜欢舞文弄墨,可以,那就拿把刀到紫禁城站岗;身体不好站不动,可以,那去管理无关紧要的小机构,比如胤祎,去给皇帝看坟头。那个工作压根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

总之,生在清朝,皇子们就得办差,不办还不行。不办差就是慵懒,就是对皇帝有不可告人的不满情绪。敢对皇帝不满?那就交给宗人府议处,革爵、圈禁、罚款,有的是办法收拾。

事实上,清朝大部分皇子都被整过。皇帝因为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就可以把自己的兄弟夺爵,从上到下剥的一丝不挂。

所以清朝皇子能不能做无忧无虑的王爷,还真不是看他们的态度,而是看皇帝的心情。

第三,储君之位虚悬,对皇子而言,诱惑实在太大了。

康熙废太子之前,除了胤礽,其他人其实确实只想当个王爷,毕竟胤礽投胎投的好,是从赫舍里皇后的肚子里爬出来的,刚满周岁就成了太子。

而所谓太子就是未来要做皇帝的人,其他人压根没有什么盼头,只能拍太子马屁,以求日后老爹死了,新皇登基也能有个好归宿。

可谁知道康熙当皇帝当久了,犯了和当年汉武唐宗一样的毛病,成天疑心太子惦记着自己的龙椅。而胤礽当太子当久了,被手底下人捧得心态也不正常了,也觉得龙椅该换他坐坐了。

于是时间一长,父子离心,康熙的心里就落下个疙瘩,觉得胤礽不可靠,就把他废了。

前面说了,康熙皇子待遇一般,人生前途也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再加上清朝皇子有参政权,身边有班底,外地有爪牙,掌握了部分实权。

所以当胤礽被废黜后,对于有追求、有资本的皇子来说,大家都是庶出,谁也不比谁的血统高贵,不赶紧博一把还等什么呢?

赢了,单车变摩托,大哥当皇帝,小弟们也能跟着沾光。你看雍正的小弟,老十三封铁帽子亲王,老十六封铁帽子亲王(过继到庄亲王一脉,捡了个铁帽子亲王),老十七虽然不是铁帽子,但也是拿双份工资的亲王。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博赢了,不止是一个人享福,子女都能跟着一起享福。

清朝爵位递降制度,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很多人都漏了一点,那就是清代除了嫡系爵位递降之外,庶出子嗣获爵也是极其苛刻。

通常来说,一个亲王,如果没有加恩,除了嫡子能袭郡王爵外,其余的儿子最高只能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小妾生的更低,只能封三等辅国将军。而且想得到这个垃圾爵位,还得先去考试,考及格了才能获封。

对比一下胤祥和混日子的老五胤祺,就知道差距了。

胤祥的九个儿子,除了四个夭折外,其余五人的爵位是亲王,郡王以及三个贝勒。

而胤祺的七个儿子,除了两个夭折外,其余五人的爵位是亲王,贝勒,镇国将军以及两个奉恩将军。

都是康熙的孙子,差距这么大,当爹除非是真的把社会看开了,否则不为了自己,为了儿子也会去博一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