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括45万大军空巢而出跳进白起包围圈里,韩信,诸葛亮,用计才丢几个城池?

什么阵前换将,都是演义的戏份,真实的战争没有那么多三十六计。在实力形成碾压的情况下,兵法毫无作用。但是,在实力旗鼓相当的时候,兵法能发挥作用吗?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这句话本身就有一个天大的漏洞。那就是:你要骗人,所以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你要骗人,首先就要确立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就是:你比对手聪明、你知道对手不知道的情报。

但是,哪里有那么多不聪明的对手让你骗?又哪有那么多关系生死的情报是你知道而对手不知道的?

所以,有时候兵法和诡道就是在自欺欺人。兵法没用、诡道扯淡,那么什么才是关键?这个关键也许就是一场赌博的概率问题。

自秦芈八子和魏冉以来,秦战国就是想打谁就打谁,而且打谁谁死。白起的各种创奇战绩,都是在这个时代中创造出来的。长平之战杀赵国杀得够狠,但白起杀起楚国来一点儿也不比赵国差。

赵国在这个时间段怎么样?说实话,不怎么样。赵武灵王之后,赵国基本上就没什么大作为,想制造个热点上都不行。最多也就是跟北边的无赖燕国,互相搞点儿摩擦。

但是,赵国的军事实力在赵武灵王之后完成了一次升级。一个是动员能力强,国内组织虽然不够集权但军事动员却相当强,简单说就是能征到兵;另一个是赵地尚武,与草原民族充分交流后,战士、军队和打法上都不弱。再加上另外一点,就是赵国一直没怎么打大仗,实力得到了保存。所以,赵国应该是关东六国中军事实力最强的一个,也是唯一能与秦国一战的战国。

还有就是上党十七城,这个地方确实应该归属秦国。因为韩国割地赔款,就已经把上党割给了秦国。但是,上党地区毕竟距离秦国本土太远,所以秦国的作战能力打到上党就必须打个折扣。而赵国呢?上党地区距离赵国国都邯郸非常近,穿过太行径道就是上党地区。所以,在上党这个关键局部,赵国拥有距离优势,能够更有效率地把战力投入过来。

所以,秦国的确非常强,但赵国也不弱,特别是军事上。在上党地区,赵国的战争效率更高,所以完全可以弥补国力不足的劣势。因此,秦赵长平之战,是一场旗鼓相当的较量。

长平之战爆发于公元前260年4月,老将廉颇对阵秦将王龁。起初之时,廉颇一点儿也不保守,赵军一点儿也不惧敌,率先向秦军发动了进攻。进攻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把秦军赶出上党高地,只要秦军退守到河内、赵军全定上党,那么赵国就获得了地利优势。

廉颇想得是挺好,但是战场较量却真心打不过,因为秦军太能打。可以说,赵军在关东六国就没遇到过这么硬的对手。非但打不过,赵军还被秦军追着打。战场硬刚、赵军刚不过,于是赵军就只能后退坚守,退到了丹水以东。这时候是公元260年7月。

这是战场形势的变化,秦军咄咄逼人、赵军猥琐发育。而庙堂形势也发生了变化,赵国要换帅,以赵括取代廉颇。而且,也不是换个主帅那么简单,赵括不是一个人来的长平前线,他还带来了二十万赵国援军。

数字肯定有出入,战国战争都是动辄十几万和几十万的规模,所以必然有虚夸的成分。但是从中可以知道的是:赵国换帅加增兵是确定的。所以,长平之战的规模就扩大了。战争规模扩大,战争消耗就要扩大,这时候就得拼国力。战场上四个百十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谁家的粮食多。

按理说,赵国应该比秦国更有优势,这个优势就是上党的关键局部优势,原因就是离家近。但事实却是秦国的家底真心厚,赵国拼家底根本就拼不过秦国,甚至都差出了两个数量级。所以,在长平这个关键局部,赵国一点儿优势都没有。

既然拼国力拼不过,那就只能速决战。赵国要发动全线进攻,目的就是在粮食和资源全都耗尽之前,最大限度地输出战争暴力。这样做,可能会有两个结果:

一个结果是把秦军赶出上党地区,只要赶出上党,秦军再想爬上来就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这就是廉颇起初的战争设想。廉颇做不到,赵括能做到吗?主将不重要,重要的是赵括带来了20万援军。本来双方是势均力敌的对峙,突然之间赵国增加了20万人,这就是新的外部力量注入。

另一个结果是以自损一千来杀敌一百,就是要把秦军给打疼,为接下来的和谈增加筹码。甚至在双方都有了极大消耗的情况下,就会引来齐、魏、楚、韩等外部势力的介入。秦赵都打废了,其他几个虎视眈眈的战国自然就要介入一番。这样的话,战争就会提前结束。

所以,在赵国方面看来,战争胜败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结束战争才是主要问题。而赵国之所以着急结束上党之战,就是因为国力不允许。再耗下去,赵国就得耗成经济破产。因此,赵括主动进攻,也是一种不得已。

燕国和齐国太远,秦国就是想打也打不着。而且,远交近攻之下,秦国与燕齐还建立了友好关系。所以,在秦国人的眼中,就是除了燕齐二国,其他的国家都要打。楚国打废了、韩魏打服了,单单就剩下一个赵国了。

所以,秦国一定要占领上党,也一定要狠揍赵国。秦国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而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要跟赵国来一战。

但是,秦国没想到秦赵之战来得这么快。秦国也有自己的算盘,那就是在拿到上党十七城之后,再兵出太行山与赵国较量。

但是,赵国也不是傻子,摆明就是不允许秦国拿到上党高地。所以,取上党和揍赵国,这两件事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了。

于是,秦赵和谈期间,秦国也没闲着,也在拼命向长平前线增派军队。至于秦国的间谍有没有能力主导赵国庙堂临阵换将,以赵括代廉颇,最好还是当个笑话听得了。

赵括他老爹马服君赵奢把秦军揍疼过。战国时代都是贵族领兵和军事世家出将,谁也不能说赵括就一定是纸上谈兵。秦国也不可能知道赵括就是一个废物,而且还是一个特别自信的废物。

而且,赵括也有自己的优点,那就是坚决贯彻赵国庙堂的决策,就是要尽快进攻、尽快结束长平之战。而这一点是老将廉颇做不到的。打仗,既有军事问题也有政治问题,而在政治问题上,赵括比廉颇强。

赵括进攻,秦国的最佳策略就应该是只守不战,就是要跟你耗。但秦昭襄王就是不这么干,非要在战场上把赵军打废。于是,秦国不仅增兵而且换将,白起成为秦军前敌总指挥。秦国这就是准备梭哈的节奏。

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整个长平之战,白起一共歼敌四十五万,不是一下杀了四十五万战俘。而秦军呢?秦军的死伤也超过二十万人。不仅战场损失严重,而且秦国基本上也打光了家底,所谓“国虚民饥”。如果秦国不是打不动了,秦昭襄王也不会接受丞相范雎的建议,准许韩赵割地停战。

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

从中能够看到的是,赵括主动进攻,并非完全徒劳,他虽然没有能够通过自损一千以杀敌八百,但是也做到了自损一千以杀敌五百。秦昭襄王、白起以及秦军战士,这一仗赢得一点儿也不轻松。秦国和秦军,结结实实地被赵括打疼了。

赵括的赌的是要尽快结束战争,秦国赌的是要彻底打废赵军。可以说,秦国赌赢了而赵括赌输了。一赢一输,总要找找原因,这个原因大体有三:

一个是秦国胜于庙堂,增大了赢面。秦国庙堂目标明确而且从一而终,就是要拿到上党郡、就是要干废赵国。而赵国庙堂却一直犹豫不决,先是犹豫要不要上党,再是犹豫要不要停战,最后还要犹豫着临阵换将。在自己的犹豫中,赵国失去了一切筹码。

另一个是秦国的实力和秦国的决心。如果秦赵实力完全对等,赵国一定能够取得上党的关键局部优势。但是,秦国实力太强,所以赵国一直就没有在上党这个家门口占到任何便宜。赵括决战长平的时候,赵国庙堂除了恐惧就是害怕。而秦国呢?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秦昭襄王基本上就是御驾亲征了。白起在前面打仗,昭襄王这家伙直接跑到河内郡搞运输来了。而且,决战关头,秦国还在拼命向前线投入力量,整个河内郡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都送到了白起军中。这个力度、这个决心,完全是赵国没法比的。

再一个就是白起的想象力。孙子兵法讲: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白起玩得是什么?白起玩得是以五十万大军围你赵括五十万大军。此种想象力是赵括这个初出茅庐的贵族子弟比不了的。

但是,白起也在冒险。因为五十万围五十万,但有一点被突破,赵括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要么把秦军赶下上党高地,要么自损一千杀敌八百,甚至都有可能自损八百杀敌一千。

白起为什么能有这么神奇的想象力?秦昭襄王为什么敢以梭哈的方式与赵括应赌?这个原因就是秦战士真得太能打,这群人死战不退而且几乎从无败绩。秦昭襄王敢跟赵括玩梭哈,是因为对秦战士有信心;白起敢玩五十万围五十万,也是因为对秦战士有信心。

最后总结:

凡人没那么好骗,赵括这个名将世家也没那么好骗,其之所以主动发起进攻,是因为赵国庙堂的政治决策、是因为赵国国力所迫,还是因为自信自己的二十万赵国援军。

长平之战,就是秦赵之间的一场豪赌。在这场豪赌中,赵括并非毫无胜算。因为他的目标很低,要么把秦军赶出上党、要么以自损一千为代价而杀敌八百,全部的目标就是尽快结束战争。

长平之战在秦国方面是两个人共同担当的,一个是秦昭襄王,就是要跟赵括赌上一场,而且梭哈着赌:一个是名将白起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就是敢把你几十万大军给包围吃掉。

秦昭襄王和白起,敢与赵括应赌,主要是因为秦国的目标很明确、秦国的准备很充足,而且秦国的国力真能扛住这场大战。而最关键的一个硬筹码,就是秦战士和秦国军队真得最能打。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误解和秦国的反间计

如果廉颇继续做主帅,秦军若能完整地撤回去,就算运气好的。

先纠正赵括粉们的几个愚蠢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长平之战,赵国缺粮

一般赵括粉会拿出这个证据来。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王建立六年,秦攻赵,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遂攻之。”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周子曰:“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於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

这个证据是错误的,因为齐王建六年是公元前259年,是长平之战后第二年的事,此时邯郸正被秦军围困,赵国缺粮是在邯郸被围期间。原因很简单,秦军封锁了其它方向的粮食运输通道。

请别再说赵军缺粮向齐国借粮的事好吗?

第二个错误:秦国有都江堰和郑国渠,川蜀是秦国产粮区

这也是错误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是长平之战以后的事了,那时候的巴蜀并非秦国产粮区,而是灾区。不要搞时空穿越。

第三个错误:秦国运粮方便

这个从逻辑上就不成立,参考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痛苦,大明王朝覆灭的原因。

第四个错误:秦国君臣都是秦奸。

赵括粉坚信,如果双方继续僵持下去,赵国必亡。但是秦国君臣偏偏不愿意继续耗下去了,而是采取了反间计,挽救了赵国行将覆灭的结局。所以,秦国君臣上下都是大秦的叛徒和内奸。

第五个错误:赵括干掉秦军三十万。

依据是白起曾说过:“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

很可惜,这句话是截取的一段,真实全文是这样的:

【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注意上文的战况,白起叙述的是从长平开战到邯郸围城的整个战役情况。

即使按照正常人的逻辑,赵括消灭秦军三十万也是极其可笑的。就按正常的战损比,赵军想消灭秦军三十万,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伤亡呢?秦军在围困战的状态下,还要死三十万人,领军大将到底是白起还是白痴?

如果真被打掉三十万人,这种包围圈也就早就被突破了,该被活埋的应该是秦军了。

如果比较缺乏历史知识,最起码,也应该知道诸葛亮大战司马懿吧?在兵力完全占据上风的情况下,司马懿的选择是什么?进攻?

是不是有自做聪明的人想给诸葛亮出主意了?像当年秦国一样,从水路运粮嘛!

水运个毛,当蜀汉都是傻子。

然后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一、长平之战开战之初,白起哪里去了?

秦国放着这么牛掰的大杀器不用,让王龁和廉颇在那里死耗着,为什么不让白起赶紧去灭了廉颇呢?

原因很简单:

①白起有更重要的任务。

长平之战,如果双方主将都没有犯错误的情况下,必然是旷日持久的长期战争。白起之前的战绩大多是从韩魏楚三国身上获取的,韩魏楚对秦国又恨又怕,无时无刻不想着收复失地,报仇雪恨,但韩国无力,魏楚深深忌惮白起的凶名,不敢趁火打劫。白起隐秘的形踪,让魏楚无法判断出其在哪里,也就不敢举兵来犯。如果白起出现在长平战场,被廉颇拖住,魏楚两国就会立生不轨的企图,带兵趁虚而入,秦国就危在旦夕了。 所以,当白起为将,前往长平的时候,秦王下令:“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②白起去了长平,结果也一样。

廉颇老将,沉雄稳辣,对地形和兵势的运用炉火纯青,几条防线守得滴水不漏。白起虽能,但也得对方露出破绽来,才有机会啊。这样的坚守不出,白起就算有天大本事,也发挥不出来,只能和王龁一样,也许给赵军造成的伤亡会大一点,但于大局并无裨益。廉颇不去,白起计策难以施行。

③廉颇眼毒。

廉颇与秦国对立多年,对秦国将领的作战风格了如指掌,能根据对面秦军的动向和作战特点迅速推断出领兵将领是谁。一旦被廉颇确定了白起领兵的事实,他把这个信息传递回去,告诉了魏楚,魏楚两国马上就壮了胆子。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都是雄才大略之人,这样的良机岂能坐视不见,他们要率军从其它方向攻来,秦国将面临灭国之危。

二、秦赵继续僵持下去,谁更危险?

回答这个问题不难。谁更急着要改变现状,谁就更危险。 着急的是秦国。是秦国为了打破现状而急求变局而去施行了反间计。 秦国当然着急,主力部队被拖在长平,进退两难,进则寸步难行,退则被从背后掩杀。而且,时间越久,局面就越危险,迟早要被魏楚两国看出猫腻来。白起的凶名能镇住他们一时,镇不住一世。空城计被瞧破了,魏楚来犯,白起再厉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兵力,让白起怎么抵抗? 所以,秦国就选择了反间计,让赵国换掉廉颇这个老牛皮糖。

三、反间计为什么选择赵括?

秦国的反间计指向性很强,直接点名赵括,为什么这样? 秦国当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①赵括主攻。秦国就盼着赵军早点攻出来,不可能想再换来个死守派,没有一点意义。

②赵括有名,口才好,说服力强,易于成事。

③赵括是赵王室的家族,还有个名将父亲,从传统上,易被赵王接受。

④赵括的战斗力很差。这是必须的,总不能换掉廉颇,来了个更狠的,把白起干败了,秦国君臣还没犯糊涂到这个地步。

综上所述,秦国当时已经泥足深陷,进退两难,进则久攻不下,退则损兵丢地。焦头烂额,十分难堪,十分危险。

如果廉颇继续领兵,仍然死守,他就能从秦军的部署动向中察觉出白起的用兵特点,判断出白起就在军中,把消息传递给魏楚两国,各率兵马,直袭秦国腹地,那秦国不死也得半身不遂。

可惜历史上,大嘴赵括选择了贸然出击,他继承了他爹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勇是够勇,也进了狭路,就是缺个“胜”字。白起没有给他这只小壁虎成长为霸王龙的机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