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有多神秘?(秦始皇陵:埋葬着多少秘密?)
秦始皇陵:埋葬着多少秘密?
公元前210年,“千古一帝”秦始皇没能实现他生前孜孜不倦追求的长生不老梦想,终于还是驾崩在了他的第五次巡游路上。将他人生的众多谜团,留给了后人。
秦始皇的一生,有太多的未解之谜。他的身世之谜,他的不立后不立储之谜,他追求长生不老之谜,他的死亡之谜等等。这其中最让人们感兴趣的,则是他的陵寝之谜。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脚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最为宏大,设计最为巧妙的帝王陵寝,也是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地下宫殿。它的工程之浩大,文物之丰富,世间罕有。
(秦始皇)
那么,秦始皇陵里究竟埋藏了多少秘密呢?
《水经注•渭水》记载:“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而藏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秦始皇把自己葬在骊山脚下,是因为骊山的南面盛产玉石,而北面多出黄金,始皇是贪慕骊山当地的名气和风水,而在此建陵。
在当地民间,同样流传着关于秦始皇的陵寝修建在此的原因。说其“头枕金,脚蹬银”,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预示着福贵吉祥。这似乎和《水经注》里的解释颇为吻合。
但是,我们知道,秦始皇的陵寝修建于秦王嬴政元年,也就是在他13岁刚刚即位之时。对于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来说,修建帝陵这样的大事,肯定是不能自己做主的,他也没有能力做这个主。
确实,骊山以南是蓝田县,出产优质的蓝田玉。但是,骊山以北的地区就从未听说过“多金”,历史上也没有在此处发现过金矿。所以这个说法似乎并不靠谱。
那么,秦始皇把陵寝建在这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这是因为,秦始皇先祖的陵寝,都是建在临潼县以西的芷阳一带。按照秦时的宗法礼制,有“东望吾子,西望吾夫”的布局。也就是这个原因,秦始皇才将陵寝建在了骊山北麓。
除此外,骊山也确实依山傍水,风光迤逦,风水上乘,十分适合修建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
我们先来看看秦始皇陵究竟有多大。
秦始皇陵是仿照当时的都城咸阳而建,由陵园区和从藏区两部分组成。整个帝陵占地约56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
陵园占地约为8平方公里,始皇陵的地宫就位于陵园的中心地带,它近似于一个正方形。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高76米,占地面积超过了12万平方米,四周还分布着大大小小陪葬坑400多个。
这么大的陵寝,到底埋藏着什么呢?
《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大抵知道,秦始皇的地宫里有铜做的椁,有都城、皇城、宫殿。还有文武百官塑像,有各种各样奇珍异宝,把整个地宫都塞满了。同时,秦始皇还在地宫里用大量的水银修建了江河湖泊的模样,并让能工巧匠让它们流动起来。还特地增加了防盗机关,下令工匠修建能自动发射的弓弩,以对付盗墓贼。地宫屋顶,有日月星辰等天空景象,地面有江河湖泊,高山平原。同时,细心的秦始皇还用“人鱼膏”来解决了地宫里照明的问题,据说能长久不灭。
总之,始皇把生前拥有的一切,都修建在地宫里,完全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则,让他能在地宫中宛若在世,继续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
(兵马俑)
英明一世的秦始皇,修建了如此规模宏大的陵墓,难道不怕盗墓贼觊觎吗?历史上秦皇陵被盗过吗?
《史记•高祖本纪》中,就记述了刘邦怒斥项羽盗掘始皇陵的事:“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
项羽确实和秦始皇有仇,其祖父项燕就是因秦而死,楚国也是被秦灭亡的,因此他的确有掘挖秦始皇陵的动机。
不过,虽然这是《史记》中的记载,但这句话是出自项羽的死对头刘邦之口,其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了。
后来的史料中,还有很多有关秦始皇陵被盗的相关记载见诸历史文献中。
上世纪80年代,专家对秦始皇陵的封土进行了汞含量化验。到了2003年,又再次进行了检测,均发现秦始皇陵封土的汞含量,明显高于周围数倍,这些汞是来自地宫里的水银挥发所致。
专家推测,秦始皇陵内还保留有大量的水银。这说明,秦始皇陵的地宫还保存完好,没被盗过。
时至今日,陵墓的地面建筑虽然已被毁坏殆尽,大型的墓葬坑也有明显被盗的痕迹,但深埋地下数十米的地宫,是没有遭到破坏的,依然完好无损。只是,以我们现有的考古技术,还不足以对秦始皇陵进行发掘。
(参考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
观点二
谜团一:地宫究竟有多深?
司马迁《史记》中这样描述地宫的深度,“穿三泉,下铜而致椁”。从字面上理解,“穿三泉”就是穿过了三道地下水,秦始皇陵附近的水文资料表明,第一层地下水的深度为16米,按照这个值算,穿三泉难道就是48米左右?
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上奏说:“我带着72万人修建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这样的描述让人云里雾里。于是,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利用现代高科技对秦始皇陵地宫进行探测,推测秦陵地宫为500至1500米。
根据最新钻探资料,人们推测秦始皇陵地宫实际深度约为26米。但究竟是否如此,可能得挖了秦始皇陵才知道。
关于地宫之门的数量,《史记》中有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这里提到了中羡门、外羡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秦始皇陵地宫内必定还有一个内羡门。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谈及中羡门用了一个“闭”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而外羡门则用了“下”字,说明外羡门是由上往下放置的。但地宫真的只有三道门吗?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是这样推断的:可能是在玄宫的顶部描画雕刻着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拟有中国统一后的疆域图。这样,在这座地下王宫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近年来,人们在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人们猜测,秦陵地宫顶上的日、月、星象图可能更为完整、恢宏。
《史记》和《汉书》中都有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
1981-1982年,研究人员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汞含量测试,发现封土中心1.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的土壤样品果然出现了“汞异常”,其汞含量为陵墓以外土壤样品的8倍。这极有可能是因为地宫中埋藏大量汞银挥发造成的。
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秦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水银的记载是可靠的。然而地宫中究竟有多少水银呢?为什么要埋水银?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他向我们描述了地宫中充满穷奢豪华、人间罕见的陪葬品。
20世纪80年代末,地宫西侧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铜车马装饰精美,造型精确,世之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的随葬品尚且如此精美,那么地宫内的随葬品该何等丰富、精致呢?
司马迁有“下铜而致棺”记载,由此我们推断秦始皇用的是铜棺。但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来看,当时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天子的特权,自命清高的秦始皇怎会不使用木椁呢?而且《史记》、《汉书》有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如果秦始皇的棺椁表面涂有土漆,那只能是木棺,因有只有木棺才能使用土漆。
公元前210年,李斯向秦始皇上凑:“骊山墓已经挖得很深,连火也点不着了,凿时只听见空空的声音。”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可知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空间。
然而,最新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放置的是“黄肠题凑”大型木椁,墓道及木椁上都应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可能不会再有空间。地宫到底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一个谜。
为了防止陵墓被盗,秦始皇在地宫内安装了一套自动发射器--暗弩,一旦有人闯入,暗弩就自动发射箭矢。这从《史记》中“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如果此记载属实,2000多年前的秦朝是怎样发明这种自动发射器的呢?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具女尸,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世之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代与西汉相距不足百年,如果西汉的女尸能保存完好,秦始皇的遗体应该也能完好地保存下来,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秦代也具备防腐技术。
可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当时正值酷署,其尸体在运回咸阳路上已发出腥臭味,赵高为了掩人耳目,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在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后,秦始皇的尸体才被运回咸阳发丧,估计那时已面目全非了。因此,人们推断,再高的技术对完好保存秦始皇的尸骨也是无能为力,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