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唐德宗修建的乐山大佛,历史上多次“闭眼流泪”,真相如何?(乐山大佛的流泪现象:科学解释与历史传说)
乐山大佛的流泪现象:科学解释与历史传说
乐山大佛流泪的真相,原来唐朝就已经有了答案!
乐山大佛作为四川一处著名的名胜古迹,不仅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而且在现如今,也有着令今人不解的疑团。关于乐山大佛的“闭眼流泪”事件,在人们称赞古人的伟大功绩的同时,不禁为大自然的神秘莫测拍手称奇,不仅是现在才有,历史上就有记载,关于它的真实性,到底有没有合理科学的解释呢?
大约在公元前的713年,也就是唐朝的开元年间,乐山大佛正式开始修建,当时的选址是位于四川南明凌云寺的旁边,据说当时是由得道高僧海通主持率先带领修建的。
但是这一项浩大的工程,直到海通和尚圆寂的时候,也并没有修建完成,仅仅才搞了一半,自此以后,乐山大佛的修建工程就坎坷不断,整个工程浩浩荡荡,耗时接近100年,最终完成已经到了唐德宗时期。
1990年发现的“佛中有佛”现象,就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一偶然的发现,让人们不禁对乐山大佛的修建称赞不已,也或许真的是佛力加持。
或许是当时古人就发现了此地的非同寻常之处,位于乐山大佛后方的崇山峻岭,居然形成了“睡佛”的轮廓,乐山大佛就位于这尊睡佛的前胸口位置,确实让人匪夷所思。
当时正处于我国自然地质灾害的频发时期,乐山大佛也仿佛感受到了这一变化,乍一看,他居然闭起了自己的双眼,仿佛对于人世间近来频发的灾难,不忍心直视,当然他的奇怪之处也不仅仅局限于此。
只要你仔细观察,我们就还可以看到乐山大佛眼角流出的泪痕,贵为佛尊的他,可能视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如他自己的孩子一般,动了恻隐之心。
只要是我国有大一点的不幸事件发生,乐山大佛总会默默哭泣,关于这件事的解释,有人认为,乐山大佛长期居于此,已经被大自然赋予了万物之灵性。
知晓自然规律变化,但是他又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既定发生的事实,否则就有违天道,那么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留下自己无能为力的抱憾之泪。
当时我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是不知道这件事怎么被乐山大佛知道的,尽管也没有人给他诉说,但他仿佛知道,这意味着我国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头顶出现耀眼的光环,几乎与画像中的佛光一模一样,当时还有人拍到了照片。
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时候,佛光再一次出现,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乐山大佛,已经有了人的七情六欲,他会随着这片土地,时而哭泣,时而为之欢呼,至于佛光出现的具体原因,也只能和他的万物通灵扯上关系。
关于乐山大佛流泪的真相,其实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随着我国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环境条件也大不如从前,以前干净纯洁的雨水,现在也已经变成了腐蚀性和危害性极大的酸雨,这无异于对于乐山大佛是极大的考验。
酸雨不仅让乐山大佛面部发黑,而且就连眼睛也遭到了腐蚀,看起来仿佛闭上了一般,关于眼睛之处流水,也是当时设计之初就存在的,主要是为了排水,因为机缘巧合也营造了非同一般的视觉效果,当然这也不乏给众多佛教爱好者留下遐想的空间。
乐山大佛闭眼流泪是酸雨和排水的影响,非显灵行为
所谓闭眼流泪,慈悲众生的说法完全是牵强附会,真相是“酸雨+排水”的影响。
这尊佛像最早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坐落位置正是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水势非常凶猛,常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悲剧,当时的海通禅师为减少悲剧发生,便建议在此修建乐山大佛,保佑芸芸众生安全。后经几代人奋斗,一直到唐德宗贞元19年(803年),历时90年,耗费极大人力物力,方才修建完成。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盆地,环境封闭,近代以来由于空气污染,环境恶化,酸雨现象频发,侵蚀了佛像的面部,导致佛像眼睑变黑,多处表皮脱落,造成了佛像闭眼的视觉假象。
至于“流泪”就更简单了,佛像在设计建造时,充分考虑到了排水因素,佛像的眼睛处实际上有隐藏的排水出口,雨水从眼睛处排出,便造成了佛像流泪的的视觉效果。一千多年下来,雨水冲刷在佛像面部留下一道道痕迹,即便天不下雨,看起来也有道道泪痕的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