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火烧司马懿为何突降大雨,诸葛亮为何失算?(《三国演义》中火烧上方谷:诸葛亮的失算和司马懿的逃生)

《三国演义》中火烧上方谷:诸葛亮的失算和司马懿的逃生

火烧上方谷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作者怎么写故事就怎么发展,很难从现实角度分析,所以作者仅从小说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这其实是诸葛亮布置不够周密所致。火烧上方谷的过程火烧上方谷是发生在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时的一次战斗。蜀军出兵时,东吴从东南进攻曹魏,曹丕担心双线作战,下令司马懿不准出战。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不在诸葛亮之下,他知道蜀军远道而来,粮饷难继,不耐久战,曹丕的命令正中下怀,便安心当起“缩头乌龟”,和蜀军在渭南一带相持,无论蜀军如何挑衅,却总不出战,目的是消耗蜀军的士气和粮饷,让对方知难而退。诸葛亮当然知道司马懿的算盘,开始给对方下绊子,下令假扮运粮队伍,往来于上方谷内,魏军见有机可乘,便截杀蜀军运粮队,结果每次都能有所斩获,接连数次取胜。这几次胜利让司马懿有了轻敌之心,而诸葛亮不失时机地通过运粮的蜀兵向司马懿传递自己在上方谷一带屯田积粮,作长久打算的消息。司马懿闻讯果然上当,决定趁诸葛亮不在祁山大寨的机会,让大军主力进攻祁山,吸引诸葛亮从上方谷回营救援,自己再趁机进攻上方谷,焚毁蜀军粮草,彻底击败蜀军。司马懿打的如意算盘,端的是一条妙计,可惜他遇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棋高一着,早在上方谷设下埋伏,埋藏大量干柴、干草、地雷等易燃物,布置很多草房,伪装成粮仓,准备诱司马懿入谷,然后使用火攻,把司马懿烧死在上方谷内。一切计划都按诸葛亮安排实施,司马懿果然入彀,率军进入上方谷谷口,当司马懿发现上方谷形势险峻,觉察不对头时,山上蜀军已经丢下大量火把,封堵谷口。刹那间,火箭齐发,地雷突出,草房、干柴、干草一点就着,谷内燃起大火,火势冲天,把上方谷烧成了一个“火谷”,司马懿想找蜀军作战,却连敌人的影子都找不到,只惊得手足无措,抱着两个儿子大哭道:“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就在这生死关头,形势突变,原本晴朗无云的天空忽然狂风大作,黑云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而下,这场及时雨声势浩大,把满谷大火,一时尽皆浇灭!司马懿喜出望外,大呼曰:“不就此时杀出,更待何时!”魏军为了活命,个个奋力拼杀,终于冲出蜀军包围,司马懿就此逃出生天,捡回一条老命。

  诸葛亮听说司马懿逃跑了,禁不住叹息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诸葛亮失算的原因火烧上方谷一战,司马懿虽败,却逃出诸葛亮的掌心,于是很多人询问:既然大火被大雨浇灭,诸葛亮为什么不下令将士放箭,干掉司马懿父子,却眼睁睁看他逃跑?实际上,这是对火山上方谷之战的一个误读,对诸葛亮战术失误的一次掩饰。上方谷是一处山谷,诸葛亮利用有利地形用大火封锁谷口,断魏军退路,从山谷上方发动火攻,但发射火箭只是为引燃谷底埋藏好的易燃物,用大火烧死司马懿父子,而非用火箭射死对方,因为山顶和谷底距离很远,弓箭的精准度完全不足以对敌军造成杀伤。《三国演义》没有直接描述天降大雨时,诸葛亮下令放箭的细节,但弓箭攻击这种常规手段一定会有,根本用不着诸葛亮特别下令,而且即便蜀军放箭,也未必能当场干掉司马懿父子。事实上,蜀军对逃跑的魏军进行了拦截,但无奈仍被对方冲出包围。

  “(司马懿)即引兵奋力冲杀。张虎、乐綝亦各引兵杀来接应。马岱军少,不敢追赶。司马懿父子与张虎、乐綝合兵一处,同归渭南大寨。”司马懿在率军进入上方谷前,已令张虎、乐綝各引五千兵在后接应,留好了后招,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而诸葛亮只设计了火攻,分配给马岱的军队人数不足,导致马岱不敢大胆追击,无力穷追猛打。这正说明,诸葛亮在战术布置上是失算的,他只想依靠火攻把司马懿一网打尽,却没有做好火攻失败的应对措施,这难道不是一次失误吗?有人认为诸葛亮心灰意冷,主动放弃诛杀司马懿的机会,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为诸葛亮的战术失误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命都不要了,死前都要用计帮助蜀军顺利撤退,如果有机会干掉司马懿这个最大敌人,他岂会“主动放弃”?不成了蜀国的罪人?罗贯中对上方谷之战的叙述中十分讨巧,他一方面突出诸葛亮的强大,比司马懿更牛掰;另一方面却又不能篡改历史,让司马懿死在诸葛亮手里。为调和这个矛盾,只好搞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言论,给这出上方谷之战做一个合理解释。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情节设置很难做到天衣无缝。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草船借箭时他提前十天就能算出江上有大雾,后来夜观天象就能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岂能连当天的天气变化都预测不着?所以我们也不必过于计较这个细节。

《三国演义》对三国时期的呈现影响巨大,对其他历史时期的了解相对较少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以致于现代人对三国时期人物与事件的熟悉度远高于历史上其他任何时候。近期问答上就有题主发问“南北朝时期“或“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精彩程度都不逊于“三国时期“,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人们都不不甚了解呢?我的回答就是一部《三国演义》在作怪。罗贯中老先生是大才,一部《三国演义》写活了历史,创造了诸葛亮的神话,甚至成为兵法活用的经典教材。《三国演义》之所以这么深入人心的原因我个人认为除了其文笔优美,可读性强之外,罗贯中老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大家,严谨的治学态度,最大限度地梳理历史,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良知也是功不可没的!

《三国演义》虽然有尊刘贬曹的思想,为了表现诸葛亮智绝,才虚构出上方谷战役,让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精彩程度达到极点。但是正史之中司马懿没有死,还成功篡夺了曹魏的大权,但是诸葛亮确实病逝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罗贯中老先生撰写的时候,自然不能将司马懿干掉,只好巧妙的借助“天降甘霖”这招,来实现这个目的。

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是在魏青龙二年春二月(这是真的),这是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当司马懿被引入上方谷后,蜀军引燃了埋在谷底的火药,大火燃烧时产生了巨大的热量并随之上升。上方谷入口窄,腹地阔,两边高,中部低,这种地形不利于空气流通,一旦谷内起火,气温开始升高,贴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上层及周围冷空气则收缩下沉,形成强烈对流的山谷风,因此出现了狂风大作的现象。同时,当谷底大量热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又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成云雾,再加上柴草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尘随空气上升到天空后,又为水汽凝结提供了理想的凝结核,从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这些云雾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体积就会逐渐变大,最终导致大雨倾盆的局面,浇灭了上方谷的大火,司马懿才得以脱险。其实这是一个现代中学生都能讲明白的物理现象,而神如诸葛孔明之流却为此大放哀嚎之声,还说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不灭司马懿!“我个人觉得罗贯中老先生在此信手拈来的本领实在是太绝了——本来就是一场虚构的战争,还得突出诸葛亮用兵如神,还得表现司马懿计谋超群,所以运用这么一个特殊环境下的物理现象来挫败诸葛亮,让他从此退出历史舞台,留下让人回味无穷的遗憾。实在是神来之笔呀!这次战争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战,战前准备充分,事先设下埋伏,就等着司马父子三人葬身火海。而司马懿父子三人也认定自己必死无疑,正在这个时候天骤然下起倾盆大雨,司马懿才侥幸逃脱。诸葛亮也因为大雨的来临由喜转悲,情绪的大变导致他淤血难散,郁结加上长期的操劳,年仅五十多岁的诸葛亮英年早逝。

司马懿和诸葛亮同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两人的作战风格极其相似。司马懿能卡住诸葛亮的要害,诸葛亮也能出其不意地给司马懿一击。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并不会因为性格纯厚端正之人而有所偏颇。司马懿能隐忍那么多年,也非常人所能做到。按照历史经验来推论:这样的人不是内心平淡如水,就是野心极大!而司马懿显然是后者。诸葛亮和司马懿虽性格不同,但是他们对彼此的作战思路和风格颇为了解。所以说诸葛亮怎能不怕这样的人?只要有司马懿在,他诸葛亮就休想战胜曹魏。在他们两人的最后对决中可以看出诸葛亮耗尽心力,甚至用下三滥的手段羞辱司马懿,但是司马懿就是不迎战。可见,诸葛亮拿司马懿也无可奈何。

历史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试问哪个朝代不是灭亡在时代的局限中呢?但是只以当时所知的范围来讲,诸葛亮又何尝不是一个著名的大人物呢?如果司马懿父子在那场大火中丧生的话,历史会不会就此改写呢?我相信罗贯中老先生当年也曾经会有这么一问。我想了很久,结论是应该不会,一个司马懿死了,后面还会出现无数个司马懿,直到跟上历史的步伐为止。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车轮永远把控在人民的手中。历史最终会选择谁?人民说了算!诸葛亮没斗过司马懿,是历史的必然!就象当今特朗普在对抗新冠病毒的斗争中花样百出,又该怎么评述呢?但愿罗贯中老先生神勇再生,把特朗普抗疫也写个折子,让我们都能永远铭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