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或影视剧总遇到皇帝明知谁是奸臣却不铲除他?(历史上的皇帝为何不杀奸臣?)
历史上的皇帝为何不杀奸臣?
纵观历朝历代,大凡一个王朝的终结,基本上都是奸臣误国,积重难返而造成的,而这些末代皇帝,大部分都是有心治国、无力回天,因为末代王朝的病症,大都从前几代帝王开始了。
那么,历史上的皇帝明知道谁是奸臣,但是却不铲除他,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得分两种情况谈,一种情况是皇帝确实愚顽,不辩忠奸,另一种情况,是皇帝非常睿智,俯察万物,善辩忠奸。
第一种情况,皇帝不办奸臣,是不知道谁是奸臣,而第二种情况,就比较复杂,我们今天详细探讨一下,一位明君,为什么不杀奸臣?
什么是奸臣呢?我认为奸臣就是贪赃枉法、营私舞弊、中饱私囊、卖官卖爵、巧言令色、蒙蔽圣听、排斥异己、国之蛀虫都可以称之为奸臣。
清乾隆皇帝宠信的大臣和珅,堪称清王朝历史第一大蛀虫,和珅的个人财产,力压十八世纪任何国家的富贾,位居世界首富。
很多人认为和珅只是一个贪官,其实不然,和珅不单单贪污,他在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这方面,手段也是相当血腥的。
和珅就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后大兴文字狱,把反对他的一部分文人派一律诬陷为“私藏逆书”、“禁逆不力”或针对作者本身的“多含反意”、“诋讪怨望”等作为谋反的罪证。而清王朝著名将领阿贵、乾隆宠臣福康安等都被和珅陷害,和珅陷害武官的情况有多么严重呢?据文献记载,“陷害武官大半”,而西北苏四十三叛乱被平后,“阿桂和海兰察等三十余将上书,奏请乾隆帝禁止和珅再度领兵。”
可见和珅不单单贪污,在排除异己方面,更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调正白旗满洲都统,充清字经馆总裁,授轻车都尉世职。不久调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管理户部。不久因平回乱,封一等男爵。和珅已经成为了朝中四大势力之一,四大势力分别是以阿桂为首的武官派、以刘墉为首的御史派、以钱沣为首的反对派、以和珅为首的贪官们。乾隆四十九年正月,二十一日,乾隆帝从京师出发,开始第六次南巡。和珅在第五次南巡时亦有随行,但这次和珅的势力与几年前倍增数倍,更由于和珅下令各府进献资金,国库未曾花一毛钱便完成南巡的准备。所以乾隆帝下令和珅南巡时站在自己旁边,以显示其功绩。
嘉庆二年(1797年),和珅管理刑部,去掉户部管理工作,不久以军需报销复管户部。十月,领班军机大臣阿桂去世,朝中只剩下刘墉和董诰两个暗中反对和珅。乾隆帝已经进入垂暮之年,他上朝时命令和珅站在他和嘉庆的旁边,因为只有和珅才听明白乾隆在说什么。所以每天上朝满朝文武三跪九叩后,和珅就等同摄政,满朝文武上奏什么,他就“听取”乾隆说话,自己下判断,把持朝政,因此清人都称和珅为“二皇帝”。而坐在一旁的嘉庆没有实权,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和珅和乾隆。
乾隆、嘉庆两帝的人身自由受到和珅很大的限制,因为无论是太监、官女或者是亲信官员都有可能是和珅派来的间谍。嘉庆侍读吴省钦、吴省兰兄弟就是一例。和珅并且能掌握官员的生杀大权,所以刘墉装老,董诰装傻来瞒骗和珅,但是两人仍被和珅一党孤立。就连嘉庆也得小心行动。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嘉庆帝令和珅总理丧事;正月十三,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抄得白银八亿两。乾隆年间清廷每年的税收,不过七千万两。和珅所匿藏的财产相等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收入。时人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正月十八,廷议凌迟,不过,固伦和孝公主和刘墉等人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应改赐和珅狱中自尽。最后赐和珅在自己家用白绫自杀。
和珅讨好巴结乾隆皇帝
很多人觉得我这样说是错误的,君主和臣子之间是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和珅怎么能讨好巴结皇上呢?
其实皇上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而乾隆皇帝生在清朝财力鼎盛时期,好大喜功的性格则非常明显,相传乾隆皇帝喜好做诗,喜欢收集文房四宝,好把玩玉器瓷器,他喜欢大家叫他圣主,而和珅就投其所好,你喜欢玩什么,我就陪你玩什么,不单要玩的好,还要吹捧你,让你觉得自己确实厉害。而至于把玩物件方面,和珅则巧取豪夺,搜罗3珍异草进献给乾隆皇帝。
和珅大把的投入,自然产出颇丰,他得到的是乾隆无比的信任,同时给予他绝对的权利。
和珅理财能手
一个王朝的兴衰,和国库充盈与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国库空虚,别的不说,单单长江、黄河决口发水灾,这赈灾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遑论其他?
所以说,不管那个朝代,国库一定要充盈,而和珅作为乾隆皇帝的宠臣,他的理财能力堪称一绝。
乾隆皇帝一生有六次南巡,仅次于康熙皇帝的七次南巡,但是乾隆皇帝南巡多以玩乐为主,不同于康熙皇帝南巡,多以督察黄河等河道水患为主。和珅的理财能力有多么强呢?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如此大的消耗,竟然没有动用国库一分钱,这都是和珅的功劳。
而和珅大肆诛杀政治对手,抄没他人家产,大部分都入了国库,同时创立“议罪银”制度,也为国库创收建了大功,因此的乾隆欢心。
和珅的“议罪银”,规定犯罪官员可以缴纳相应的罚银免罪,结果就是贪官横行,因为大小事情在和珅这里,都是银子可以摆平的,只要留的官职,免除罪责的这点开支,可以从所管辖的地区再贪污。对于整个王朝的发展而言,这是非常恶劣的一项措施。
和珅充当乾隆打击权贵的急先锋
庙堂是非常复杂的地方,大凡开国君主,基本上是上下一心治理国家,而到了后辈手里,王朝政权稳定,朝堂之上就开始出现派系,不管是文臣和武将之争,亦或是宦官和朝臣之争,而各个派系都有其精神领袖。
所以说派系之争,由来已久,而精明的君王,讲究制衡,他可以允许派系的存在,可以对他们的争斗得过且过,但是绝对不容许他们的斗争引发政权危机。
而和珅就是乾隆皇帝制衡各种势力的工具,表面上看和珅一家独大,但是其他三个势力假如齐心,和珅也会畏惧,而和珅的存在,就是一方面保证这四家势力的存在,共同为朝廷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又要保证,自己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他没有将其他三家势力赶尽杀绝,是因为他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更是自己表忠心的一种手段。
和珅忠于大清,忠于乾隆皇帝
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
假如和珅翅膀硬了,大权在握,那么他如果想鳌拜等人一样,不尊重皇帝,毫无疑问乾隆马上会制裁和珅,但是和珅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地位,也知道谁才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因此他对于乾隆皇帝,是赤胆忠心,而对于还没有登基的嘉庆,态度则大大不同。
所以说,正是因为和珅不仅仅工作能力强,同时对乾隆赤胆忠心,懂皇上的心思,又能恰到好处的满足乾隆的各种物欲名利需求,所以乾隆明知和珅腐败,但是仍然没有杀他。
帝王养米虫
这种说法,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皇帝为什么要养米虫呢?
其实这里的米虫,就是指大贪巨贪,皇帝养米虫的目的,就是在物资紧缺的时候,杀米虫来救济天下。
这样一想,乾隆不杀和珅也有这个意思,等到嘉庆皇帝一登基,立马就定了和珅的罪,和珅被抄家,巨资财产也落入国库之中。
其实大多王朝的腐败,就是如此,巨贪吃大贪,大贪吃小贪,小贪压榨百姓。
皇帝眼中的忠奸与老百姓眼中的忠奸是不同的
谢邀,首先说一个观点,皇帝眼里的忠奸,跟老百姓眼里的忠奸,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
打个比喻,皇帝派两个人下去地方收税,
甲回来后,跟你说,地方发生灾害,老百姓日子苦啊,流离失所,没有收到税,我们应该派人下去赈灾,减免三年赋税,
乙回来后,收税数百万两,皇帝问,地方民生如何?乙说,也发生灾害了,老百姓日子也不好过,皇帝问,那你如何收税啊?答曰,富人税、工商业税、
皇帝心里其实门清,甲收不到税,不是地方无税可收,而是他代表地方富人的利益了,
你说,皇帝看来,谁是忠臣,谁是奸臣?
老百姓看来,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是忠谁是奸?
在写历史的时候,那些修史的人,怎么评价甲乙?
显然,你看历史书的时候,甲是好官,清流,心系百姓,正义的文人士大夫形象,而乙呢?那是皇帝的走狗、爪牙,为了讨好主子,无所不用其极,是邪恶的变态,是他们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我说的不是魏忠贤、东林党,而是翻开史书看到的大部分奸臣,如汉唐明的太监、外戚,还有和珅这类,都是如此,
在皇帝看来,外朝官员就没有好人,都是一丘之貉,代表的都是士大夫集团的利益,只有内廷的官员,才是我的人。
所以,古代宰相制度的变迁,是不断的由皇帝身边的秘书,取代宰相,然后又由新的秘书,取代已经体制化的旧秘书。
为什么都用身边人?如太监、外戚?因为只有这些人,才是听话的。
但是,如果看历史,太监和外戚的名声,都是最差的,名声好的太监和外戚,屈指可数,
为什么?因为他们是皇帝的爪牙,打击的是文人士大夫的利益,
皇帝眼里的忠臣,听话的人,在历史上大多都是奸臣、变态,
皇帝眼里的奸臣,在史书上,大多都是奸臣的形象,
第二,政治讲究平衡,皇帝反感大臣结党,但是,大臣不结党,皇帝更怕。
电视剧里,嘉靖皇帝对官员的忠奸有个很好的评价。
所谓江山,是名江山,而非实指江山。君既不是山,臣民便不是江。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能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劝朕只能用长江而非黄河,朕岂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朕便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要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链等人的道理。比方这个海瑞,自以为清流,将君父比作为山,水却淹没了山头,这便是泛滥。
如果没有“奸臣”,只有“忠臣”,看看天启崇祯两朝,号称“众正盈朝”,朝廷都是清流的东林党,结果呢?皇帝还有多大权力呢?
王莽篡汉时,朝廷也都是忠臣,结果呢?
没有了内廷的制约,外廷的权力足以架空皇帝了,没有了奸臣,忠臣同样难以治理。
只有把朝臣分成多派,让他们互相斗争,皇帝居中才有权力,如果下面不斗了,就开始跟皇帝斗了。
第三,还是那句话,皇帝眼里,没有好坏,只有听不听话的,
我们看到的电视剧和历史书,都是脸谱化的人,你一眼就能看出好坏,皇帝可看不出来,因为不论是谁,都说自己是忠臣,别人是奸臣,一副正义的样子,大义凛然,
皇帝看来,天下没有不贪的官,每个人都是贪官,你怎么办?你不可能都杀了,换一批吧?换一批还是贪怎么办?
所以,皇帝看来,只要能驾驭,就都好说,驾驭不了的,就杀,
皇帝杀人,不在乎好坏忠奸,只在乎能否驾驭。
号称清流的官不听话了,皇帝不好收拾,因为没有把柄,
而贪官奸臣不听话了,皇帝好收拾,因为把柄多,也正因为把柄多,所以不得不忠于皇帝,由此看来,贪官奸臣才是听话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