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究闰月做寿衣(闰年准备寿衣有啥讲究)
古人为什么讲究闰月做寿衣?
闰年闰月在我国各地各民族中流传着不同的习俗,如外嫁女给父母亲做鞋、外嫁女回娘家吃闰月饭、妇女喝闰月茶、娘家闰月给外嫁女送雨伞蕉扇、女儿给父母买衣服等等。有的地方则认为闰年、闰月不吉利,是恶月。闰年闰月做寿衣主要在我国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和台湾等)及其他部分地区民间流传,历史悠久。
如光绪版《太平县志》:“逢有闰月,为亲作寿器、生衣,每岁大约如此。”(作者注:太平县,即原安徽省徽州地区下辖县,今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
又如,《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道:‘便是老身十病九痛,怕有些山高水低,头先要制办些送终衣服。难得近处一个财主见老身这般说,布施与我一套衣料,绫绸绢缎,又与若干好绵。放在家里一年有余,不能勾做。今年觉道身体好生不济,又撞着如今闰月,趁这两日要做,又被那裁缝勒掯,只推生活忙,不肯来做。老身说不得这等苦。’”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祖籍苏州,生于兴化(今属江苏省泰州市)白驹镇。施耐庵在其作品中写入闰月做“送终衣服”(即寿衣)的习俗,虽然不能说是宋代的民间习俗,但肯定地说,明元末明初闰月做寿衣已是当时普遍流行的民间习俗,施耐庵能把此种习俗写入《水浒传》,说明他非常熟悉此种习俗,他所在的时代也非常流行这种习俗。
光绪版《太平县志》的记载,说明清朝时,当地依然流传闰月做寿衣的习俗。“生衣”即寿衣。因民间忌讳说“死”,以反义词“生”来代称。比如,现在很多地方,老人去世之后,娘舅家及亲戚去面老人最后一面,不说去“看死人”,而是说去“看生”或者“看活”。而寿器即寿材,也就是说闰月做寿衣和做寿材是当地的同一个习俗。
民间挑选闰月做寿衣,主要是闰月是比正常年份增加了一个月,共是十三个月,有给老人添寿的寓意,是做儿女的一种美好愿望。
闰月给不给老人做寿衣?我的老母现在八十六了,她老人家的寿衣早做好了,是六十多岁时做的,那年逢闰年闰月,具体哪年记不清了,因为置办寿衣是姐姐的任务(作者家乡习俗,儿子做寿材,女儿做寿衣)。
我们男孩子负责做寿材,不过我们家乡给老人做寿材,地方习俗讲究的是正月十五(上元)开工,或七月十五(中元)开工为最佳时间,不讲究润月做寿材的习俗。我们在母亲未到六十的时候就把寿材做好了。我们这里的习俗,满了五十可做寿材,满了六十可做寿衣。
每年的农历六月六,老母都要拿出一个用白布打成的包袱打开,把里面的寿衣服、鞋子、被子晒一晒。民间有六月六晒龙袍的习俗,普通百姓哪来的龙袍,只有晒自己的衣服,有寿衣服的老人当然也不会错过这一天,也要拿出来晒一晒。我们这里的讲法是,六月六晒寿衣服可使老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我有一段时间,看到老母的白布包袱,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总是把白布和那种伤心的场合联想在一起,心里颇是忌讳。有一次,我问老母,为什么要用白布面子做包袱,而不用红布或花布,那不是吉利些吗?老母亲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这有什么不吉利的,以前布料紧缺的时候,所有的包袱都是用白粗布包的,再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看到老母那么乐观,我也觉得自己多心了。
现在做儿女的对做寿衣,心里和我当初一样,心里有所忌讳,怕给老人带来不祥,其实孝心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当地没有闰月做寿衣习俗,也不必勉强,与过去缺布少衣的时代不同了,现在有专门的寿服店,很方便。如果当地有闰月做寿衣,老人也有这个愿望,就按习俗办吧,让老人高兴,也算是对老人的一种美好祝愿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