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历史真实的诸葛亮: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远见卓识,治理蜀汉有方,为统一天下奋斗。)

历史真实的诸葛亮: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远见卓识,治理蜀汉有方,为统一天下奋斗。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虽非《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能呼风唤雨神机妙算,但他确实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公认的一代名相,有相关史书资料记载可综合考证。

(1)《隆中对》的提出。

《隆中对》这文章篇名实际上是后人加上去的,不过诸葛亮在隆中对刘备剖析天下形势的这番话确实是记载在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上。他这番大论是根据当时客观现实,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人事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反复比较的基础上为刘备提出的一整套战略方针,就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来说,就是为了达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占领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然后从荆、益两路出兵,构成钳形攻势,攻击长安和洛阳,剿灭曹氏集团,达到复兴汉室统一天下。

对江东孙权,诸葛亮提出“结好”战略,这是他预见天下会出现三分鼎立的形势而为刘备确立的一个重要策略。日后的形势显示出诸葛亮提出的这个“联吴”策略的正确性。取得赤壁大战胜利后,刘备在荆州有了个立足点,然后再图西进取川,这个策略是刘备蜀汉政权的立国之本,后来从关羽失荆州,刘备伐吴惨败丧了蜀汉元气这两大事实就可以明白了。

另外诸葛亮在隆中还为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后该如何治理这一方面提出了对策,即“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和抚民族政策和“内修政理”方针。

《隆中对》表现了诸葛亮远见卓识,显示了诸葛亮作为一个出色政治家的远大眼光和政治魄力。

(2)游说江东,联吴抗曹。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军南征,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这对刘备和孙权两个集团来说都是输不起的生死之战,不仅刘备上火,孙权同样燃眉,他也有觉得要同刘备联合的必要。只是孙权缺乏信心,为此诸葛亮反复陈说厉害,还以田横之事刺激孙权,同时还联合周瑜、鲁肃等主战派对孙权晓之于理动之于情,孙权最终下定决心联刘抗曹,结果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孙刘联盟是当时政治军事斗争形势所决定的,这是诸葛亮审时度势,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也显现了他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至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这些传奇色彩故事,那完全是演义中的艺术创作了,与事实不符。

(3)以法治蜀,令出必行。

诸葛亮以法治蜀的思想内容具体体现在他主持制定的《蜀科》的法典上,规定了对蜀土出著豪强采取抑制并予以打击的措施,在实践上,依法行事,不避权贵,不徇私情,刑罚有准。比如处理彭菩、李严、廖立等人,显示了诸葛亮执法如山,铁面无私的政治家作风。诸葛亮为了整顿吏治,还亲自撰写了《二务》、《七戒》、《六恐》等法律条列。正因为诸葛亮赏罚分明,执法如山,即使被诸葛亮处罚过的人,对他还是感恩戴德,心服口服。诸葛亮去世后,像李严、廖立两人竟然痛不欲生。大名鼎鼎的《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曾被诸葛亮判处髡刑(剃去头发),在写诸葛亮时陈寿也能秉持公心,客观评价诸葛亮,认为诸葛亮是位卓越人才。

(4)重视人才选拔和任用。

诸葛亮说道:“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他选拔人才和用人之道有以下几个特点:

德才并重,着重于德;不搞宗派,不存在门户之见;广纳贤才;循名责实考核官员。

(5)治军方略和军事器械制作

以身兼将相的诸葛亮在治国理政的同时,也在积极思谋治军和用兵之道。在留存的《诸葛亮集》中有“兵要十则”、“军令十五条”以及有关谈兵治军的论述。

诸葛亮还制作连弩、木牛流马等,还有行军布阵的《八阵图》等。

(6)率军南征,南抚夷越。

由于蜀汉政府的“和抚”政策遭到一部分蓄意制造分裂的汉族豪强地主和少数民族统领的抵制和反对,如益州郡豪强雍间趁刘备病死,蜀汉力量削落之际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加之东吴势力介入,南中局势逐渐趋于复杂化。后诸葛亮派了具有卓越外交才能的邓芝出访吴国与之交好。解除外患以后,诸葛亮南征,并取得胜利。诸葛亮此行,采取“战”与“抚”的策略,使得西南地区的形势得到及时控制,加强了祖国西南地区的统一,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社会经济进步。

说起南征,不得不说“七擒孟获”这个故事。在陈寿著《三国志》中只写道:“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寥寥几字,未提及七擒孟获之事,但在《汉晋春秋》《华阳国志》《水经注》书籍中都有孟获被擒之事。不能确定的事件暂且不论,诸葛亮南征之事确实存在,他在西南地区的功绩应当充分肯定的。

(7)五出祁山,夙愿未成。

北伐曹魏,复兴汉室,统一全国,是诸葛亮心中的目标。西南地区平叛后,蜀汉内部也比较稳定,时值曹丕病死,诸葛亮认为伐曹时机到来,于是准备北伐,当然后来的结果大家也是知道的,诸葛亮未能取得北伐胜利,心力交瘁憾死五丈原。有人以此怀疑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把诸葛亮数落得一文不值,我觉得是非常可笑。我们千万不能把演义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如神仙般的“诸葛亮”套在真实诸葛亮身上,混淆思维。诸葛亮不能取胜,这是由于当时客观现实决定的,毕竟魏蜀两国实力悬殊,有些事也不是以诸葛亮意志为转移的,比如荆州要地之失等等。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也是有目共睹,不亚于关、张、赵之忠心,27岁出道至死跟随刘备家族,可见他是忠心不二的。刘备死后如果诸葛亮要取代刘氏家族也不会成多大的问题,但他一心以恢复汉室为己任,继承刘备遗志。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殚精竭虑辅助刘禅(阿斗),诸葛亮的人品是高尚无私的。

试问在中国古代,有哪一位政治家或者军事家能像诸葛亮那样,受到当世及后世那么多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尊崇?虽说演义神化了诸葛亮,但我想诸葛亮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也足以让后人学习一辈子了。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也常以诸葛亮为榜样为人民的事业操劳一生。(图片来自网络)

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理论家还是存在争议的人物?

我是历史吃瓜客,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一味的厚此薄彼就好比猛夸一头大象踩死一只蚂蚁有多么厉害,可笑至极。

首先,“隆中对”肯定是厉害的,诸葛亮让刘备的胸怀大志、不居人之下从空中落了地,但是不能忘了前面有荀彧的“深根固本,迎奉天子”,还有鲁肃的“榻上策”,正是这三个人提出的三条战略性决策从理论上奠定了三足鼎立。

其次,借东风、缩地法、襄星祈寿这些都是虚妄之说,没必要多聊;草船借箭和空城计都是没有的事儿,有也是别人干的,和诸葛亮没有关系。

我估计以上两点凡是读过历史的都不会太反对,争议不大,下面我要说的可能对某些朋友是多有得罪了。

其一:治军有法、临阵乏谋

刘备在世时候的军事行动都是由他自己主导,谋主一般也是庞统和法正,这个暂且不聊,只说诸葛亮独掌大权以后的事儿。

为什么说诸葛亮治军有法呢?所有诸葛亮指挥的战斗,即便是失败也从没有溃不成军的时候。蜀汉没有在战场损失一位有名有姓的将领,有两次尽管失败了,但是斩了王双和张郃。

但是不得不说诸葛亮作为进攻的一方,很难找到出奇制胜的时候。有的朋友会一再强调蜀汉和曹魏国力悬殊,做到这一步已经不容易了。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功劳和苦劳不是一回事。曹操和孙策也不是一开始就很强大,或者说正是敌强我弱的时候才更需要奇谋,但是很明显诸葛亮并没有这方面的贡献。

其二:桃花源是有的,但不可能推行全国。

诸葛亮依靠蜀汉那么一块小地方,能够做到足食足兵主动多次进攻曹魏,而且后方稳定,足见他的行政治理能力有多强。另外,东吴的张温正是由于出访蜀汉回去后各种夸赞,导致孙权恼羞成怒把他给杀了,不得不说桃花源是有的。

但是不可能全国都是桃花源,也就是说诸葛亮在蜀汉那一套无法推行到全国,因为它是建立在“事必躬亲”基础上的。

结语: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理论家,这毋庸置疑。但是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它不是一个人的舞台。特别是三国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杰出的人物有很多,毫无原则的厚此薄彼没有任何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