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包青天的三口铡刀现在哪里去了?(《包青天》电视剧的历史虚构与小说混淆)
《包青天》电视剧的历史虚构与小说混淆
电视剧不是历史。
嘉佑元年(1058年)十二月,被召任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同郎中,嘉佑三年六月,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
可以说,包拯坐镇开封府,也不过只有一年半多的时间。
这些人物最早出自石玉昆的武侠小说《三侠五义》。属虚构人物。
《三侠五义》叙写北宋仁宗年间,包拯在众位侠义之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以及众侠义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
书中把包拯塑造成一位铁面无私、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在侠客们的帮助下平冤狱、“铡庞昱”、“除藩王”等情节,穿插了大量侠客白玉堂、展昭、欧阳春、韩彰、蒋平等人的侠义故事。
而电视版的《包青天》单元故事好多都脱胎于这部小说。甚至展昭、公孙策、白玉堂等人,都是从这部小说开始虚构的。
包拯从宋仁宗嘉佑元年12月任暂代起,到仁宗嘉佑三年六月升为右谏议大夫止,总共当了一年半的开封知府。
在这一年半中,史书上没有记载他任何有关断案事情。
在包拯的为官历史中,只有一件“审牛舌案”,发生在任天长县知县时的事情。而这个案件又见于《宋史。穆衍传》里,一桩案件,同时记在两人名下,不知是包拯仍是穆衍。
而戏曲中比较出名的《狸猫换太子》,其人其事查无实据。而整个的所谓“狸猫换太子”事情过程中,宋朝的“官簿”上还没有包拯这个姓名。
包拯从来没有做过宰相,也没有什么权威无边的“铜铡”。他最大的官职是做到御史中丞和三司使,最终升为礼部侍郎,身后追为礼部尚书。
这个更是无稽之谈,宋朝对文人相当优待,从未发生过因罪而杀文官的事情。
就算是其他朝代,判定一个人有罪,也都要主审官员断案之后,卷宗保留,然后案件要发到上级部门复审无误之后,统一时间问斩。比如说秋后问斩。
除非是钦案要案,比较特别的案件,需要砍头的比较多,才会选一个临时的时间行刑。
而包拯的三口铜铡,其出处在《三侠五义》中,是开封府的独有刑具,由公孙策设计,宋仁宗赵祯钦赐,御铡三刀在此即如同当今万岁亲临,三口铡刀皆可先斩后奏。
包拯陈州查赈时,皇帝赐给包拯御扎三道,即三张空白圣旨,不管是谁阻拦包拯办案皆任由包拯处置,包拯回去后公孙策将其改为御铡三刀以震慑朝纲,随后宋仁宗应允且钦点为此名。
电视剧中的包青天和真实历史中的开封府尹差异大,三口铡刀只存在于小说中
电视剧中金超群先生演绎的黑脸包青天,一身正气,除恶惩奸,如果历史上也有包青天带着三口铡刀除恶惩奸确实是件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但可惜历史上没有这三口铡刀。
首先包青天,也就是包拯,真正在开封府做开封府尹的时间很短,也就仅仅两年多的时间。
宋仁宗嘉佑元年的十二月包拯被召任权知开封府,而且前面还有个权知,这个词的意思是表示暂代的意思。因此暂代开封府尹的包拯在嘉佑三年的六月,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
龙图阁直学士、左司郎中、权知开封府包拯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续资治通鉴长编》
开封府尹这个职位在宋朝时非常重要的,因为是北宋都城的最高长官。
在宋朝大多只有在亲王任职开封府的长官时才可以称为开封府尹,而其他的诸如包拯、寇准、欧阳修、吕夷简等都是“权知”,也就是暂代。
其中有宋太宗赵光义曾任职于开封府15年之久,另外还有魏王赵廷美、许王赵元僖、宋真宗赵恒曾为开封府尹。
征李重进,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尹,再加兼中书令。--《宋史:太宗本纪》
另外演义小说之中的三口铡刀,是虚构人物公孙策先生设计,又被称为“御铡三刀”,三把铡刀用在不同级别的犯人身上:
不过在民间因为各种传说的影响,一般认为在开封府有这三口铡刀,但我认为就算真的有,这也只不过是三件在一个府衙里面的刑具而已,很难能够流传千年到今天。
毕竟千年来战乱频繁,宋朝就有都城被金朝攻陷。
以上就是我的拙见,欢迎批评指教。
关注南岭说史,了解更多历史趣闻轶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