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什么做鱼钩钓鱼?(中国古代钓鱼工具及其材料演变)
中国古代钓鱼工具及其材料演变
鱼竿,在两千多年前,鱼竿这种垂钓工具就已经在我国出现,诗经中对其有所记载:“籊籊竹竿,以钓于淇。”描述了古人持竿垂钓的一幅景象,古人对鱼竿的尝试有树枝、芦苇、竹子等,从而发现竹子是一种理想的材料,竹子中空结构,更加轻便,并且韧性也更好。竹制鱼竿的应用一直延续到了玻璃钢竿等人工材料的出现。直到今天竹制鱼竿市场上依然可以见到。鱼线,钓鱼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可供选择的鱼线品类繁多如尼龙线、碳素线、钢丝线、编织线、陶瓷线等,然而古代并没有这些材料,在最早的时候,古人用树皮树茎揉搓制线,但是因为很粗无法用于钓鱼,随着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棉线开始出现,柔软细腻的特性,让古人把它运用到了钓鱼之中,慢慢的人们开始养蚕缫丝丝绸出现,古人开始使用蚕丝作为鱼线,在化纤材料没有出现之前,蚕丝一直是作为鱼线的最佳选择之一
古人钓鱼所用的钩、线和鱼饵是什么?
古人用什么做鱼钩钓鱼呢!下面给大家解说一下:
钓鱼从古至今已代代相传上千年的历史。垂钓,是一项独具魅力的娱乐活动,古往今来,不少名人乐此不疲,孟浩然《临洞庭上张垂相》:“八月湖水平……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便道出了秋季正是钓鱼好时节。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和《枫桥夜泊》,被评为最有名的诗,但你知道古代的钩,线,是用什么做的吗?
现如今,市场上有品种繁多的钓鱼用具,传统竿,台钓竿,筏竿,抛竿。那么,古代的人没有这些先进钓具,又怎么钓鱼呢?
当然,古人自有办法。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钓”作了精辟的阐释:“钩鱼也。钩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鱼谓之钓。”
先说说用什么制成鱼钩
因为那时候的钢铁制造不是太发达,所有大部分鱼钩是用竹片制成,俗称篾钩,又因此种钓法传说是一个名叫张弓的钓鱼人发明,故又称“张弓钩”。取一段竹篾长约2~3厘米,两端削尖,再用20厘米的锦纶线系在中结与主线挂结,每40厘米系上一钩。
最初鱼钩是用竹条、木条等削尖两头制作而成的,包在鱼饵中,待鱼吞食后卡住鱼喉钓起,后来人们学会了磨制骨质的鱼钩。直到商代和西周,才有了铁制的鱼钩。
那么是用什么做鱼饵呢?
答案肯定令你意想不到:蚕豆!为什么呢?因为蚕豆具有较浓的豆腥味和淡淡的清香味,特别是颗粒饱满。是比较理想的鱼饵
再谈谈鱼线
最早使用的是用兽筋和动物的肠子制成的。到了商周时期,我国的丝织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广泛应用丝线来钓鱼了。《诗经·小雅》描写一个女子因丈夫出门逾期不归心中愁闷“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就是说:你要去钓鱼,我给你理丝线。
《诗经·召南》记载:“其钓为何,维丝伊缗”,是说:用什么去钓鱼呢﹖用丝当做鱼线。这都说明,在商周时期,民间已经普遍使用丝线来钓鱼了。唐宋以来很多咏垂钓的诗词,经常出现“垂纶”一词。如唐代杜牧的《赠渔父》诗中有“芦花深泽静垂纶”之句;杜甫的《渡江》诗中有“戟问垂纶客,悠悠见汝儿”,宋代黄山谷诗中有“柳丝常伴钓丝悬”之句,可见在古代,用丝线来钓鱼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直到现在,江浙一带依然有人用它来钓鱼。
古人把蚕体内的丝浆取出拉成单股粗丝,晾干后作鱼线使用,这种鱼线强度大。古人用细长的竹子来制作鱼竿,在《诗经》的《国风·卫风·竹竿》一篇中写道:“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在古籍里也有描述钓鱼季节的,张志的《渔歌子》中“桃花流水鳜鱼肥”指的就是春季钓鱼;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中“八月湖水平,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道出了秋季钓鱼的好时节。古人也对鱼线的颜色搭配颇有研究,唐朝诗人方干的《赠江上老人》中这样写道:“潭底锦鳞多识钓,未设香饵即先知。欲教鱼目无分别,须学揉兰染钓丝”,可见古人对于钓鱼是多么的喜爱啊。
除羽毛外,古代钓鱼也有用荻梗做浮漂的。宋代庄秀裕《鹳肋篇》中:“钓丝之半,系以荻梗,谓之浮子,视其没则知鱼之中钩也”。荻是南方生长的一种植物,和芦苇类似,梗实心而轻,且细长无节,入水浮起,是古代做浮标的很好材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