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方孝孺是唯一被灭十族的人,方孝孺被杀是对还是错,该杀吗?(方孝孺之死:当朝臣与皇室家事不容干涉)

方孝孺之死:当朝臣与皇室家事不容干涉

方孝孺死的是一点都不冤,摊上这样的家长、老师,一起被杀的十族老小也只能是认倒霉了。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身体不好,死在了朱元璋前面,于是老朱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长孙朱允炆。朱元璋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嗜杀成性,但对于儿孙,他做的很到位。他传位给长孙,绝对是对得起自己的大儿子。其实他内心恐怕还是想把皇位传给另一个亲儿子的,毕竟儿子比孙子要更近一点。但他没这么干,而是传位给了孙子。

按古代的礼法,朱元璋传位给长孙还是另一个儿子,都合礼。

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之后四叔,也就是朱元璋四儿子朱棣起兵造反,打到了南京。朱允炆失踪,朱棣坐了皇帝位。

这时候,出了朱棣灭方孝孺十族的事件。

简单的讲,方孝孺是南方的读书人,名气很大,先前朱允炆派官军抵抗朱棣,发布的诏书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朱棣想要他投靠自己,为自己唱赞歌。但方孝孺死活不肯,骂朱棣篡位,要朱棣继续找朱允炆,或者立朱允炆的儿子、兄弟做皇帝。两下没讲妥,朱棣威胁说你不投靠我,就杀了你。方孝孺说你杀了我,也不投靠你。朱棣说你不投靠我,我诛你九族,方孝孺说你就是诛我十族,我也不投靠你。朱棣一看,还有这样的要求,于是把方孝孺的学生划拉划拉,算成一族,加上九族亲属,杀了800多人。方孝孺自己有说是车裂的,有说是凌迟的,反正落到了老朱家人手里,肯定是死的挺惨。

但是,在和方孝孺对骂的时候,朱棣说了这样一句话:朕家事矣......

古代中国是家天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全天下的土地、财富、人民的所有权都在天子一家手里。古代的规矩就是这么定的,现在看不合理,但在当时是天经地义。而且这个臣字大家要仔细,臣,是战俘的意思。臣,就是全天下的人,都是皇家的战利品,你们要无条件的服从。换成现在我们熟悉的词就是:奴隶。

臣,就是奴才。

奴才,就是臣。

一回事。称臣就是为奴,没有人身所有权,没有土地所有权,没有自由迁徙权,是最标准的奴隶。

老百姓也好,官员也罢,都是皇家的臣属,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土地、财富可以给你,但那是皇家赏给你的,也随时可以没收,包括你的命。

大明朝是老朱家的私有财产,老朱家对大明朝拥有绝对、全部的产权。谁当这个皇帝,谁当大明朝这个家长,确实是朱棣说的那样:俺们自己家的事,你管的着吗?董事会几位大佬在吵架,争谁是董事长,你一个雇的文案秘书跟着搅和什么?

家天下,大明朝是老朱家的天下。朱元璋的儿子、孙子之间争夺皇位,确实是人家的家事。方孝孺作为臣子,绝对没有资格、权利参与进去。都是你主子,朱允炆是你主子,朱棣也是你主子。而且咱们上面也说了,在古代,人身所有权也是掌握在皇家手里,朱棣杀方孝孺、灭他十族,没收他家800多口人的生命所有权,这在当时依旧是合理合法。不听话的奴才杀了也就杀了。在当时朱棣灭方孝孺十族压根也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大事。

不说是皇帝,即便是朱允炆的四皇叔,作为朱元璋的四儿子,四皇子,带着兵杀了你大臣满门,也说得过去。即便是朱元璋活着,充其量骂朱棣一顿:混蛋,这事儿怎么能明面干呢?不得先安个罪名......

方孝孺作为臣子是绝对没权利干涉皇族家事的,他这么硬参与,也绝对是不合礼法,不合规矩。

古代皇帝也经常会问大臣:你觉得谁当太子更合适啊?明智的大臣也得赶紧跪下去:陛下家事矣......谁当皇帝都是臣的主子......然后龙颜大悦。这是滑头,但也是规矩。压根就不该管。岳飞最后被杀,也是因为他跑到皇帝那谈了立太子的问题,这也绝对是严重犯规,吃红牌的那种。

如果说是蒙古人打来了,异姓叛军打来了,方孝孺誓死不从,这叫忠臣孝子。问题是来的朱棣本来也是你主子,你顽抗的是什么?

当年靖难起兵,朱棣数次失败。因为他要从北京打到南京,路线非常长,一路上全是官军阻挡。后来姚广孝给他出的主意:避开大路上的官军重兵,不一城一地的打,而是绕过这些据点,直接打南京。

这是一招险棋,破绽很明显。如果朱棣绕过这些官军,去打南京,到时候这些官军在后面包抄过来,前面南京城守住,他就被包饺子了。但是,朱棣最终还是采纳了姚广孝的建议,并且一举成功。

他带领部队绕过了大股官军,直接打到了南京。而留在身后的官军并没有蜂拥而上在后面堵他。

其实姚广孝也就是看穿了这一点:老朱家家事。这些被留在身后的官军不可能玩命追。明朝的正规军、地方大员心里都明白,人家两边是在争家长的位置,谁赢了都是咱主子,那又何必认真?皇帝得罪不起,四皇叔就得罪得起吗?作为臣子,玩命的打四皇叔,也理亏。

朱棣在战争中几次遇到危险,都是官军这边手下留情,才保住了性命。有一次他打了败仗,死了大将,非常憋气,居然自己骑着马冲进了官军大营,大家惊的目瞪口呆,眼看着朱棣在营里转了一圈,又从容的转了出去。没人去拦,更没人敢去打,因为你是人家臣子。

朱棣是朱元璋亲生四儿子,朱允炆是长孙,当初如果一念之间,朱元璋把皇位传给朱棣,也合情合理。这几位的血亲非常非常近,谁当皇帝就是人家自己家的事,打起来,也是家事。候二爷分三爷家产,外人看着生气,那也没招。对不对。这事儿外人管不了。何况还是臣子。

老朱家谁当皇帝,方孝孺压根就资格管,他只有接受现实的权利。他硬要说话,那就是越制违规,坏了上下尊卑的规矩。

如果说朱允炆在,方孝孺组织起自己的亲人,誓死保护,最后在作战中全死了,这可以。这绝对是忠臣。但问题是朱棣打进来的时候,他老方家也没誓死抵抗,皇帝失踪了,大明朝有了新主子,你再出来矫情,就属于作死了。老朱家都啥人,心里没数吗?是惯孩子家长吗?

在古代的体制下,你要是也姓朱,这时候出来跟朱棣叫板,那也可以,还是不违规。但问题是你姓方......没这个权利。

方孝孺的作为并不符合当时的价值观、礼法,不符合臣节的基本要求。那些耍滑头的大臣、将军们做的才是正确的事。

如果我是方孝孺,最后还得再喊一句:别说灭了我十族,就是你把我楼上的邻居全家也杀了,我也不降......

方孝孺的杀害:是对还是错?方孝孺是明朝时期的知名文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因拒绝为“靖难之役”起草即位诏书而被朱棣残忍杀害,并被灭十族。杀方孝孺是朱棣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避免反对声音的表现。对于不同立场的人来说,对方孝孺的杀害是否正确存在不同的观点。方孝孺坚守正义、信仰宁死不屈的精神值得赞扬,被杀害并灭十族是一种冤枉。然而,朱棣也是为了自己的合法统治而采取的手段,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他不得不杀方孝孺。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

朱棣杀方孝孺是因为方孝孺的“正义”会让朱棣“靖难”变成“谋逆”,方孝孺越是正义凛然,就会越提醒朱棣帝位不正,这正是统治者朱棣最忌讳的。同时朱棣杀方孝孺也是也表现了不同时期下思想阶级之间的矛盾。杀方孝孺是对还是错 只能说对于不同立场的人观点不同。方孝孺作为天下读书人的代表他不该杀 但对朱棣来说他不得不杀。

方孝孺是绝对的反燕一党。他是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跟你死磕到底的 绝对不会妥协的那种人。而方孝孺之所如此反对燕王称帝主要有三种原因。

(一)从小受儒学、礼仪的熏陶

方孝孺从小就非常聪明好学,他的父亲方克勤祖上三代都从儒,他的父亲曾担任济宁的知府,深受百姓爱戴,以“以德为本”著称,受家庭的影响方孝孺自幼便喜欢读一些儒学经典。儒家最讲究仁义道德,在他看来燕王是打着“靖难”的口号公然谋逆。而仁义思想根深蒂固的他是绝对不会认同的。

(二)建文帝对方孝孺有知遇之恩

朱允炆继位后遵照朱元璋的遗命受任翰林学士。

朱允炆非常器重方孝孺,经常听取他的意见。在很多国家大事上都征询方孝孺的意见。在朝堂上如果一些大臣提出来一些意见,下朝之后也会跟方孝孺商量对策,即便是在平时读书时遇到疑问也会咨询方孝孺。方孝孺算是建文帝的老师了。方孝孺因此在当时地位很高,大家都很尊重大。方孝孺也因为建文帝自己的很多理念得到的实施。

比如:“立法”精神。朱元璋时期由于朱元璋杀戮太重,法治太严导致方孝孺的父亲也因“空印案”被牵冤死在狱中,由此激发了方孝孺的立法精神,他结合儒家思想“仁义”为主的精神,为“君臣关系”立法。方孝孺认为君主要有量度:“才能高于众人者才能夺取天下,而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坚守天下。”

而建文帝在方孝孺的建议了放宽了刑狱、改变了管制。

(三)建文帝成就了方孝孺,而朱棣上位意味着方孝孺梦想将破灭

对于方孝孺来说很多在朱元璋时期没有实现的抱负,在建文帝这里方孝得以施展。作为一名学者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而也是因为朱允炆对方孝孺的态度,让方孝孺在当时名气非常大。

然而朱棣和朱允炆不一样,朱允炆因为从小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加上他年纪尚小,非常愿意听取方孝孺的意见。而朱棣是个非常有野心和主见的人,不一定会听取他的意见。

对于一个文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气节,气节比命还重要。如果违背本心给燕王下了诏书历史对的评价也就只停留在学术这一层了。他为之一生的信仰也将灰飞烟灭。

这三个理由决定了方孝孺绝对不会向朱棣低头,不仅如此他还可能会以文人特有的工具(手诛笔伐)攻击燕王朱棣。再加上他在当时的影响力,如果再煽动其他人一起作乱的话,对燕王称帝影响地非常大的。

在古代是非常看重名声的,地位越高的人越是如此。就像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其实就是叔叔想夺取侄子的帝位,但为了名正言顺打一个正义的旗号。“靖难”就是清君侧,这个词也是朱棣好不容易从太祖遗训里找出来的理由,如果被方孝孺推翻了就彻底了成了“篡位弑君”了。

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让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不仅不写而且还当着群臣的面 对朱棣破口大骂。

朱棣其实是不想杀方孝孺的,毕竟方孝孺是一代大儒,对明朝文人学士的影响非常大。朱棣身边的第一谋臣姚广孝也告诉过他千万不要杀方孝孺,他是天下文人的种子,杀了他会上了天下读书人的心。

所以在方孝孺的高声大骂下朱棣并没有立刻翻脸,而是加先加以安抚,表示像写诏示天下这种事,也就只有先生这种大儒才能完成。但这招对方孝孺这种文人是没用的。他坚持正义宁死不屈,继续哭骂。

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燕王朱棣,朱棣不是一个可受威胁的人,况且他经历了千辛万苦才终于走到这一步,不能因为方孝孺而前功尽弃了,于是下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甚至一怒之下灭其十足,可以说是残忍至极了。

毕竟哪个帝王都不想在历史上留一个篡位的坏名声。这个是帝王最忌讳的,而方孝孺恰恰触犯了朱棣这个大忌,这也是方孝孺必死的原因。而被灭十族主要是方孝孺言辞太过激烈,皇威之下,焉有完卵。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一直都是并行存在的,在隋唐时期法家思想得到了发展,统治者主张依法治国,"德礼为本,刑罚为用"。

到了宋朝时期,在唐朝的基础下国运强盛,文学盛行,儒家思想又占据了主导地位。到明朝时期其实还是偏于儒家思想的。但对于统治者来说儒外法里,二者结合才是最好的治国理念。在天下太平时期减轻刑罚,以德服人,实施仁义,百姓才能安居乐。但在乱世需要借助法的威严来制裁那些“顽劣”、“难以教化”、“恶意作乱的人”以此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比如,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时,为了完成彻底的统一也使用了很多法治手段,曾得罪了一大批读书人(焚书坑儒)。

此时的朱棣只能通过法的手段来治方孝孺的儒生思想。方孝孺最终为自己的信仰而死也算死得其所。但被族灭十族,确实有点冤。

纵观方孝孺的一生,可敬可叹之处非常多,为了坚持正义、信仰宁死不屈的精神,被后世所赞扬。郭沫若曾评价方孝孺“骨鲠千秋”。靖难之疫,说到底是皇家内部争权夺利,于天下百姓而言,是非正义战争。方孝孺用十族人生命声讨战争的非正义性,应该歌颂,而不是讽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