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诸葛亮骂“厚颜无耻之人”王朗,是个怎样的人?(历史名臣王朗:为百姓而论道,被《三国演义》误解)

历史名臣王朗:为百姓而论道,被《三国演义》误解

王朗是三国史上的著名人物,人们知道他,主要是受《三 国演义》的影响,该书第93回“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中,诸葛亮痛快淋漓地大骂王朗“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最后竟至于王朗“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王朗(约156年-228年),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北)人。历史上真实的王朗既不 是“谄谀之臣”,更不是什么“老奸臣”,而是一代名臣。

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他以献帝的名义征召王朗,来到许都后,王朗被任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称魏公,王朗以曹操的军祭酒兼魏郡太守,后来又当了魏国少府、奉常、 大理。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继立为魏王,王朗升为魏国御史大夫,10月,曹丕废汉称帝,王朗改任司空。

在长达四 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王朗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智,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一生的作为主要集中在曹魏时期。

在为政举措方面王朗虽然没有像司马懿、曹真那样大权,曹魏建立后,受到儒家传统的影响,同时也因为是儒家思想而导致与当时三国战乱还是有一定差距。而主要担任“坐而论道”的司空、司徒等徒有高名的官职。

但是他仍然恪尽职守,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既提出了比较实际的政治主张,同时又描绘了理想的社会。频繁地上疏,指陈朝政得失,提出自己的意见,尽管这些建议经常不被采纳,但其中确实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王朗强调轻徭省刑的重要性

当时因为连年的战乱导致户口流离,丁壮锐减,北方地区在曹操的统治下,生产虽然有所恢复,但百姓仍很贫穷,人口的增殖也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

所以,王朗提出,统治者要重视百姓的疾苦,尽量减轻民众的徭役负担,不夺农时,让他们能全力从事农业生产,这样既可以使百姓家给人足,也可以使国家增加收入。

提倡俭约,反对奢靡

王朗认为统治者,特别是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倡导一种“割奢务俭”、“除繁崇省”的朝政风气和社会风气。基于这样的思想,王朗对魏文帝和魏明帝都进行了委婉的劝谏。

但是魏明帝在很大程度上不去理会王朗的建议,实际上,魏明帝统治的十几年,是曹氏政权逐渐失去民 心的过程。本来多年战乱就已经给广大民众造成了极大痛 苦,他又肆意加重百姓负担以追求个人享乐,当然就使人们 越来越丧失对这个政权的好感。

王朗不是那种只会迎合皇帝意旨、毫无政治主见的人物,他针对当时具体的社会问题,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的主张,很多都是以广大民众的利益出发,尽管他的建议经常不被庸主采纳,但是敢于进谏,相对于很多趋炎附势的人强很多。

王朗不是什么军事家,但是他作为曹氏智囊机构的重要 一员,在军事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比较确当的建议。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派去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围曹仁于樊城,俘获曹操派来增援的大将于禁,擒杀庞德。

这时孙权却暗中布置,想乘关羽后方空虚的时候夺回荆州,想要获得曹操的支援,向曹操上书,“以讨关羽自效”。从当时的形势看,这时助吴灭蜀并不是最佳时机。因为刚刚与刘备交战失败,吃了败仗的情况下军心不振,加上刘备实力更上一层楼,要在这时候一举吞掉他是不太容易的,即使成 功,也要付出相当沉重的代价。其次江南雨季刚过,不便于行军打仗。

因此,王朗认为应该暂时按兵 不动,坐观成败,如果孙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 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经过对战局的全面分析,曹操最终采纳了王朗的意见。

由此可见王朗是一代贤臣,致力于真正的民生百姓,只不过因为身处乱世,想要实现真正的儒家思想会有一些困难,加上《三国演义》的渲染,才导致王朗的知名度和印象比较低。

王朗并非被诸葛亮骂死,一个被赞誉为俊伟之人的历史人物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王朗是被诸葛亮骂死的,这种死法也算相当的奇葩和搞笑。

(王朗剧照)

在其中的第93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中,罗贯中这样记述了整个过程。

魏明帝曹睿为抵抗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任命曹真为大都督,司徒王朗为军师,这时的王朗已经76岁了。在开战的前一天,王朗请命去和诸葛亮阵前对话:“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敢教诸葛亮拱手而降之,彼不战自退也。”郭淮对此表示非常疑惑:“那诸葛亮何等样人?竟然能被说服?”

第二天,魏蜀两军列阵于祁山之前,魏军探子催马至阵前,对着蜀军大喊:“军师请对阵主将答话。”蜀军关兴、张苞分列左右而出,簇拥着一辆四轮车,诸葛亮羽扇纶巾,素衣皂绦,端坐车中,缓缓来到阵前。

王朗纵马而出,先是斥责诸葛亮师出无名,“强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接着又对魏国极尽吹嘘,“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还不忘劝诫诸葛亮归顺魏国,“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

诸葛亮连发数炮,批的王朗体无完肤。他先称王朗为“汉朝大老元臣”,戳到了王朗的痛处,然后又将他的一番慷慨陈词斥为“粗鄙之语”,接着乘胜追击,“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

此时的王朗已失去了理智,毫无还手之力,气急败坏语无伦次地骂诸葛亮为“村夫”。诸葛亮没给王朗喘息的机会,“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在诸葛亮一番连珠炮的打击下,王朗最后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诸葛亮剧照)

后人还赋诗一首,对诸葛亮骂死王朗予以盛赞:“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那么,历史上的王朗真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人吗?他真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人。汉灵帝年间,王朗就已经是一位声名远播的人。他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儒家经典,被拜为郎中,后出任彭成国菑丘县长。杨赐死后,王朗辞官为他服丧。

公元190年,王朗被汉献帝任为会稽太守。

公元194年,孙策率大军进攻会稽,王朗部下虞翻劝其暂避锋芒,不要以卵击石。但王朗认为自己食朝廷俸禄,理应尽朝廷命官之责,于是在固陵迎战孙策。

孙策数次进攻均告失败,后来采纳了孙静的计策,才打败王朗。王朗为了保全族人,不得已投降了孙策。孙策久闻王朗饱读诗书,仰慕已久,派重臣张昭劝王朗效命于他。但王朗坚决不受。孙策爱惜王朗的才干,不舍得杀他。

公元196年,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招纳王朗,在辗转数年后,王朗才来到许都,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从此,王朗历经曹魏三代,担任曹操时期的军祭酒兼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在担任大理时,“务在宽恕,罪疑从轻,以治狱见称。”

曹操死后,曹丕废汉称帝,升王朗为司空,和华歆、钟繇同为三公,被曹丕赞为:“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公元227年,曹睿即位,王朗转任司徒,封兰陵侯。第二年,王朗以近八旬的高龄,病逝于许都。由此可见,王朗之死属于寿终正寝,根本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

(曹操剧照)

王朗一生虽然远不如诸葛亮、司马懿等人有名气,但他也不乏许多卓有成效的作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曹丕时期,身为御史大夫的王朗多次提出,帝王因体恤百姓,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让他们能全心投入农业生产。这样既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也能增加国家的收入。同时还建议官吏“慎法狱”,不能乱杀无辜,更不能草菅人命。

魏文帝喜欢狩猎和写诗作赋,朝中官员屡次上书,但均遭到曹丕的处罚,要么被杀,要么招致罢黜官职。在此情况下,王朗依然直言进谏,劝曹丕“务戒慎,垂法教”。曹丕碍于王朗德高望重,虽没有为难他,但也对他的劝告充耳不闻,依旧我行我素。

魏明帝曹睿喜欢大兴土木,广纳后宫,但其治国理政的能力乏善可陈。王朗也多次规劝他“勤耕农、习戎备”,不必广造宫殿,劳民伤财。同样,曹睿还是对王朗的建议置之不理,任性妄为。

王朗最初就是因为通晓经典,而被汉灵帝任命为郎中,后来拜太尉杨赐为师后,他的才华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王朗一生博学多闻,著作颇丰,先后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等文集34卷,是曹魏时期著名的经学家。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王朗多有赞誉,认为他“儒雅,诘让而不害。虽流移穷困, 朝不谋夕, 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魏书》中对他的评价是“朗高才儒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王朗绝不是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而是一个满腹经纶、洁身自好、“一时之俊伟”的人。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