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为何不帮助魏延?历史事件详解和分析(魏延被杀,姜维为何袖手旁观看热闹,眼睁睁看着魏延死去?)

姜维为何不帮助魏延?历史事件详解和分析

史书对杨仪斩杀魏延这个桥段,有些讳莫如深。在诸葛亮传、蒋琬传、费祎传、姜维传中都几乎没有记载。即便是在杨仪传,也仅仅是提了一提杨仪斩杀了魏延,具体过程没有记载。

只有在《魏延传》中,陈寿老先生具体记载了魏延被斩杀的过程,而且详细记载了诸葛亮对于退军及身后事的安排。

这是分析这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依据。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建兴十二年(234年)秋,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因为病重,于是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秘密商议其病逝后如何退军以及节度之事。

长史、司马、护军都是蜀汉高级官吏,诸葛亮与他们商议此事是在情理之中。

但魏延作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丞相司马、假节、南郑侯、凉州刺史,前汉中太守,诸葛亮历次北伐的大将,更是蜀汉举鼎轻重的大臣,其影响力远在杨仪等人之上。但诸葛亮居然没有向魏延透露其丝毫的战略意图,更不必说商议此事。

这事就不符合常理,虽说长史、司马、护军都是诸葛亮的参谋臣属,魏延是带兵大将,丞相做出了决策,魏延执行就是了。但情况特殊,诸葛亮因为病困更可能要病亡,而不是兵败或粮尽而撤军,这与以往的撤军是大不相同的。

作为德高望重、资历最老的将领,在这个特殊时期,诸葛亮必须要跟魏延商议此事。

这么大的事,诸葛亮命杨仪等人秘密行事,这其中就大有猫腻。

诸葛亮命魏延断后,姜维次之。

这没啥问题,魏延作为经久沙场的老将断后是很稳妥的。但后面的说法就有问题了:如果魏延拒不从命,大军便自发。

从诸葛亮这个安排来看,已经意识到魏延可能要违背诸葛亮的命令。

对于魏延的这个态度,诸葛亮的安排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这是听天由命的做法。

除了这个安排,当然还有另一种方法。

诸葛亮把魏延叫来,把退兵的计划通知于他,如果魏延拒不从命,直接以违抗命令为由将其杀掉,然后大军退回。

但诸葛亮没有这么做,难道诸葛亮真的算到了杨仪会安排马岱能够斩杀魏延吗?

如果马岱杀不了魏延,魏延直接与杨仪等打起来,两败俱伤,司马懿趁机围歼蜀军,拿下成都,蜀汉岂不就此玩完了呢?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但此时却如此冒险,可以说完全置蜀汉于不顾,只顾全自己的名声。

尽管诸葛亮早就做好了一切安排,结果也正如诸葛亮所料,但不得不说,这一招太过冒险,如果魏延有一点小人之心,把问题看得复杂一些,魏延就不会被轻易斩杀,恐怕事情很难收场。

但魏延的确是不老道,在诸葛亮面前几乎就是个学徒工。

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诸葛亮病逝之后,杨仪等人秘不发丧,杨仪派遣司马费祎前往魏延营中探测魏延的意图。

魏延的态度很明确,说:“丞相虽病亡,但我还在。丞相府的官属都可以回去为丞相发丧安葬,我率领诸军继续进攻曹贼。为何一人死亡而废掉天下之事呢?而且我魏延是何等人哦,岂能为杨仪节度,替他做断后的将军呢?”

魏延直接把矛盾指向了杨仪,这个态度已在诸葛亮意料之中,魏延毫无隐瞒的表露出来。魏延立马与费祎一同商议返回及留下的人员,并命费祎作手书与自己一起联名,通告诸将。

费祎配合魏延做好这一切之后,就忽悠魏延,说:“为您考虑,我应该回去劝解长史杨仪,他不过是一介文吏,基本不懂军事,必定不会违背您的命令。”

魏延也单纯,就答应了。费祎出门后便飞马而去,魏延马上就后悔了,但为时已晚,已经追不上他了。

魏延派人侦查杨仪等人的行踪,得知他们已经按照诸葛亮事先部属开始行动。魏延大怒,抢先率领本部人马向南撤退,所过之处全部烧掉了栈道。

魏延、杨仪都各自上表朝廷指责对方造反,一天之内,紧急文书连连抵达成都朝中。

后主刘禅就此事询问丞相府留守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两人都保证杨仪忠诚而怀疑魏延。

魏延首先占据南谷口,派兵阻击杨仪。杨仪命何平(也就是王平,因为小时被收养在外祖父何氏家中,亦名何平)在前抵御魏延。

何平斥责魏延的先锋,说:“丞相尸骨未寒,你们竟然如此作为!”

魏延的手下知道是魏延做得不对,就不愿再听从他的命令,军队很快就溃散了。魏延只得与其子数人逃奔汉中。

杨仪派遣马岱追击,将魏延斩首,夷灭其三族。

朝廷为了防止变乱,急忙派遣蒋琬率领京城禁卫军诸营北上,走了数十里,就得知魏延被杀的消息,蒋琬率军返回成都。

从这个过程来看,司马费祎逃离魏延,何平斥责魏延先锋,丞相长史蒋琬、侍中董允支持杨仪而怀疑魏延,马岱斩杀魏延等等,魏延一直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没有任何人支持他。

究其原因,一方面魏延身边的人都是诸葛亮安排的自己的嫡系,没有人与魏延一致;另一方面,诸葛亮病逝后,没有人再有信心能够战胜曹魏,所有人都希望大军撤回。没有人愿意跟随魏延继续北伐,而且撤军是丞相的遗愿,诸葛亮的威望不是魏延所能比的。

不管魏延出于何种目的,拒绝执行诸葛亮的遗命,就是自绝于蜀汉。

魏延被杀,是咎由自取,但自始至终不见姜维有任何表现,这十分奇怪。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陈寿认为,推究魏延的本意,他之所以不向北投降魏国而向南撤回,只是为了杀掉杨仪等人。尽管诸将素来与他不和,但魏延还是认为大家会推选他接替诸葛亮。

但魏延太单纯了,简直是异想天开,完全想不到诸葛亮的真实意图,以及所有人的企望,这其中也包括一声不响的姜维。

蒋琬传: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

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蒋琬少有名气,以书佐身份跟随刘备入蜀,被任命为广都县长。刘备突然视察广都,看到蒋琬不理政事,就要斩杀他。诸葛亮就替蒋琬求情,说蒋琬是大器,不是百里之才。

刘备敬重诸葛亮,也就放了蒋琬一码,只是免官而已。

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主政,开设府属,征聘蒋琬为东曹掾,后升其为参军。

诸葛亮进驻汉中主持北伐,参军蒋琬与长史张裔留守丞相府。后代替张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经常说:“公琰(蒋琬,字公琰)就是辅佐我完成统一大业的人哦。”

蒋琬传: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诸葛亮早就密表后主刘禅,说:“如果出现不幸的事情,我回不来了,就让蒋琬替代我。”

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魏延还等着大家推举他替代诸葛亮呢,实在是单纯得很!

诸葛亮把蒋琬留在丞相府,就已经做好了事后的安排。诸葛亮安排撤军一事,自然会通过各种途径告知蒋琬,蒋琬必定清楚诸葛亮具体撤军的事宜。

甚至是除掉魏延之后,再除掉杨仪的计划,蒋琬都可能清楚。

这也就是,刘禅征询蒋琬等意见时,蒋琬说杨仪忠诚而怀疑魏延的根本原因。

费祎传: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费祎也是诸葛亮一直提拔、培养的接班人之一,蒋琬之后,就是费祎接替蒋琬主持军政大事。

当初,诸葛亮南征孟获等凯旋班师,群僚出数十里迎接,大多数人都在费祎的前面,而诸葛亮特别命费祎与自己同车共载,众人无不对他青眼有加。

杨仪与魏延经常相互憎恨,费祎就居中调解。

费祎忽悠魏延,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岂能替魏延出力,更不可能推举魏延接替丞相。

姜维传: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

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发现的军事天才,极力推崇。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极力称赞姜维的忠诚和军事能力,而且领着他觐见后主刘禅。

以此看来,诸葛亮之后的蜀汉政局,都是蒋琬、费祎、姜维先后把持,这都是诸葛亮事先安排好的。他们是诸葛亮的核心辅佐,也是蜀汉朝政的核心。

魏延岂能与他们相抗衡呢?

杨仪传: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建兴八年(230年),杨仪被诸葛亮提拔为长史,加绥军将军。诸葛亮北伐,就由杨仪策划调度粮草事宜。

杨仪与魏延矛盾很深,但诸葛亮爱惜二人的才能制衡使用,但也十分憎恨他们彼此不合作。

诸葛亮病逝后,已经无人能够控制得了二人,为了稳定蜀汉的政局,杨仪、魏延都是必须除掉的人。

诸葛亮安排撤军是一回事,撤军之后蜀汉的人事如何安排那是另一回事。

杨仪、魏延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能是一个被杀,另一个被利用,最后被免职流放。

第一,魏延被杀的过程,已经说明了其中的原因之一。

豹眼之所以详细的介绍魏延被杀的过程,就是想说明姜维为啥不救援魏延。

姜维是诸葛亮培植的军事接班人,他必定会坚定地执行诸葛亮的遗命。诸葛亮安排了撤军的计划,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这就是命姜维看着魏延,保证大军的安全。

豹眼认为,魏延与杨仪翻脸,杨仪安排斩杀魏延,这仅是诸葛亮设计的其中一套方案。恐怕还有另一套预备方案,那就是命姜维斩杀魏延。

诸葛亮已经考虑到魏延可能拒不从命,必定会做出相应的安排。罗贯中在演义中,安排马岱在魏延身后,并留下锦囊妙计,斩杀魏延,这已经在提醒读者,诸葛亮事先是做了安排的。

豹眼认为,执行这一方案的人是姜维而不是马岱。马岱跟随马超归属蜀汉多年,不可能再有异心,但比起姜维来,诸葛亮还是更相信姜维。

这么绝密的事,诸葛亮一向谨慎,必定安排最可靠的人。

但有一点,诸葛亮既然不准备亲手处死魏延,也不想让姜维出面处置魏延,最好是杨仪出面,姜维视局势而定。

正如诸葛亮所料,杨仪杀了魏延,蒋琬等借机上表刘禅处理杨仪,一石二鸟。

诸葛亮的智谋的确不是凡人所能窥视的,杨仪、魏延岂能是对手。蒋琬、费祎、姜维仅仅是受益者,而作为执行者参与其事罢了。

因此,除掉魏延是既定的事,最好是杨仪出面。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咋能够帮助魏延呢?

第二,之后的人事安排,也说明了除掉魏延符合姜维的利益。

最直接的结果,除掉魏延符合蒋琬、费祎、姜维等人的利益,起码在这些人看来,是符合蜀汉利益的。

这种情况下,姜维又如何会去帮助魏延呢?

姜维一直追随诸葛亮北伐,耳提面命,自然清楚诸葛亮的人事安排。姜维作为降将,虽然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但诸葛亮死后,姜维要在蜀汉站住脚,还必须要与蒋琬、费祎等诸葛亮的心腹打成一片。

魏延与诸葛亮的矛盾由来已久,在北伐战略上格格不入,世人皆知,姜维岂能不清楚?

因此,姜维绝不会与魏延搞到一起。

因此,豹眼认为,一向做事缜密,神人莫测的诸葛亮,在安排撤军时必定做出了具体的安排。

诸葛亮以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足以说明了问题。究竟诸葛亮是如何与姜维交代的,只有天知地知,诸葛亮知、姜维知,其他人绝不会知。

只不过事情的发展没有按照这个预备方案进行,姜维毫无作为,一切也就成为了秘密。

豹眼认为,如果魏延不是直接找杨仪算账而是直接与大军作对,姜维就可能直接与魏延开战。

不管咋说,姜维绝不会帮助魏延,没有直接作对就已经是最大的忍耐了。

诸葛亮、魏延、姜维三角关系:北伐战略和后继者之争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五次也是他最后的一次北伐。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集中了最大的兵力,使用了所有的手段,依然没能突破司马懿的防御。最终,在双方对峙一百多天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

在这中间,最大的变故就是魏延之死。魏延是当时蜀汉军事能力最强的将领,他英勇善战,善养士卒,但是性自矜高。由于和诸葛亮在战略战术方面的分歧,魏延一直认为自己被诸葛亮压制使用,笑话诸葛亮胆怯。尤其是,魏延和诸葛亮手下的长史杨仪势同水火。诸葛亮北伐一直依仗魏延和杨仪的才干,对他们的不和十分感慨。

不过,诸葛亮对于魏延和杨仪也就是利用他们,并不是非常器重信用他们,诸葛亮心目中的继承人也不是他们。当年蜀汉的使者到东吴,孙权就借着酒后的机会,说魏延和杨仪都是小人,诸葛亮死后必然会作乱,不知道诸葛亮如何处置。使者回答说现在对两人使用是用他们的长处,将来诸葛亮自有处置。诸葛亮后来听说后,对使者的回答深以为然。

从这一件事,我们就能够看出,诸葛亮对于他死后的蜀汉政局有着自己的打算。魏延和杨仪都在他的处置范围之中。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之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料理了后事。他留下一批人严密的将刘禅监视起来,并且密奏刘禅让蒋琬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这样,魏延和杨仪两人就成为必须除掉的对象。所以,诸葛亮先在撤军的时候做了手脚,采取了两桃杀三士的手段。他先是在死前召开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中,布置撤军事宜。他故意没有通知魏延参加会议,在魏延缺席的情况下,将军队交给杨仪指挥,让魏延断后。而走在魏延的前面,实际上为大军断后的是姜维。对于魏延的军队,诸葛亮的命令是,如果魏延遵命断后的话就按顺序撤退,如果魏延不遵守命令,就不管他,大军直接撤退。

诸葛亮的这种布置,明明白白就是要挑起魏延和杨仪的纠纷。因为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就成为蜀汉政权军队中职位最高的人,而且不管是从能力、资历等方面,没有人能够望其项背。但是,诸葛亮不把军权交给魏延,而是交给杨仪。两人原本的势同水火,魏延根本就不可能听从杨仪的指挥,必然会发生兵变。

接下来,杨仪拥有诸葛亮的遗命,在诸葛亮事先的周密布置下,顺利的平定了魏延的反抗,杀了魏延。但是,接下来,杀掉魏延的杨仪也失去了用处。当杨仪回到成都,也发现所有实权的职位都被诸葛亮安排了人,自己沦为一名无用的闲人。不久之后,满腹牢骚的杨仪被费祎告密,最终落得个流放身死的下场。

魏延和杨仪的死,是蜀汉的一场悲剧。不过,在这场悲剧中,和积极参与的马岱不同,姜维没有过多的参与其中。作为诸葛亮的学生,当时蜀汉军中才能仅次魏延的将领,姜维的表现有点出人意料。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姜维走在大军的最后面,无法和魏延见面。

其实,在诸葛亮安排的撤退次序中就暗藏玄机。诸葛亮派魏延断后,在魏延之前撤退的是姜维,这是实际上让姜维担任大军的后卫。当魏延率领他的军队超越大军行进的时候,姜维就承担起了后卫的责任。在司马懿追来的时候,蜀军装作要反击的样子,吓退了司马懿,这实际上就是姜维的功劳。

在魏延堵住谷口,索要军权的时候,姜维的军队走着大军的最后面。在狭窄的谷道中,姜维是无法超越大军去和魏延交锋的。

其次,姜维和魏延心意相通,无意交战。

其实,在整个蜀军之中,和魏延意见相同的就是姜维。姜维和魏延一样,都是死硬的北伐派。他们的愿望相同,那就是北伐曹魏,光复汉室。魏延在最后时刻,还念念不忘北伐。而姜维更是为了北伐,耗尽了精力。

他们对于诸葛亮死后,决定不再北伐,休养生息的政策不以为然。魏延当时就表示要继承诸葛亮的职位,继续率领蜀军北伐。而姜维则是屡次在职权范围内北伐,即便是被蒋琬和费祎压制,手中仅仅不到一万人马也不放弃。最后,对于费祎终于忍无可忍,姜维曾经的俘虏刺杀了费祎,姜维接过兵权后开始了北伐中原。

正是魏延和姜维惺惺相惜,所以虽然诸葛亮将他们排在一起,魏延也没有和姜维发生冲突,而是绕过姜维,去追赶蜀军的先头部队,与杨仪理论。在这一点上来说,姜维并没有执行诸葛亮的指令,阻止魏延的追击,这里面有着姜维的心意。

第三,姜维对于魏延的遭遇十分同情,不加入迫害魏延的行列。

姜维虽然号称诸葛亮的学生,实际上诸葛亮并没有把他当做自己的接班人。诸葛亮自己定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这两个人其实对姜维是压制的。这是因为,姜维和他们不是一路人。

诸葛亮在接管蜀汉政权后,建立了蜀汉的幕府制度,所有的政务都要通过幕府,刘禅只是个摆设。在诸葛亮死后,为了维持蜀汉的稳定,诸葛亮依然坚持将幕府制度延续下去,不还政刘禅,让他依旧做个摆设。

魏延和姜维都是一路人,是要求还政刘禅的人。因此,他们并不被诸葛亮的手下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对于魏延所遭受的迫害十分同情。而在这种情况下,姜维也对此无能为力,他只能采取不参与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结语:

姜维虽然号称诸葛亮的学生,而实际上他和诸葛亮之间是有着分歧的。最主要的分歧就是,诸葛亮在死前安排的战略。诸葛亮将北伐的战略,改变为休养生息的战略。为了这个战略能够顺利执行,诸葛亮安排了蒋琬、费祎做接班人,并且不惜除掉了魏延和杨仪。

姜维作为过了阵营里的一员,他对这一切都了如指掌。他虽然对诸葛亮的安排不满,可是在那种环境中,姜维只能明哲保身。他顺从的执行诸葛亮的后卫任务,并以此为掩护,不去参与杀害魏延的行动。

这是因为,姜维和魏延一样,都是还政刘禅的支持者。而且两人的理想也是一样,都是要求北伐曹魏,恢复汉室江山。正是因为有着惺惺相惜的感情,两人虽然在撤退的时候次序相连,最终也没有发生冲突。这也是姜维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