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才知道,我的一切自卑和懦弱都是源于父母对我小时候的影响,现在该怎么解脱?(自卑与懦弱,迈向自信与坚强)
自卑与懦弱,迈向自信与坚强
说到自卑与懦弱,就想到了我自己,曾经的我就是这样,而我把自己变成这样的根源,也归于小时候父母对我的影响。
我家里母亲比较强势,父亲比较温和。家里发生的战争,绝大多数是母亲易躁的脾气引起的。对于我,经常会受到责骂,芝麻点事,不是事的事,她都可以无限放大,比如我要是没按时起床,她就会过来掀被子,揪我屁股上的皮,还一边责骂,说我懒,不孝顺,然后就会说到她以前受到的苦,然后又牵扯到我父亲身上,说没有关心过她,再又说到我的奶奶,怎么怎么地对她不好。啰啰嗦嗦一大堆,说着说着自己还会掉下伤心的眼泪。然后越说越气,恨不得要把我屁股上的皮揪没了。
她老教我如何如何做人,要看事做事,要我学会察言观色,八面玲珑等等,如果遇到那些看起来比较体面有来头的人,要我如何如何地热情招待,说一些怎样得体的客气话。而我生性老实愚笨,嘴巴也不甜,根本不是那种八面玲珑的人。等人家一走,她就开始数落我,说我笨得象猪脑壳,只有去死。
曾经我不知道多少次在日记本上狠狠划上一个字“恨,恨,恨”!
母亲没有鼓励我,只有打击我,没有赞美我,只有诋毁我,我想我真是那一个笨得象猪的一个人。于是不管是在学校还是上学路上,我总是那么一个沉默的人,胆小如鼠的人。
后来长大了,特别是结婚生子之后,慢慢理解了母亲的一番苦心,她只是刀子嘴豆腐心。而我的性格里带有的自卑与怯懦,依然存在,我知道需要自己去克服。
我总结自卑感来自哪里?
1、来自对自己身高、长相、皮肤、还有长在脸上的青春痘、长在这里那里的黑痣等等的不满意,总之,身上没有自己喜欢的地方。归罪于父母亲没有给我一副好皮囊。
2、会觉得自己没有别人聪明,不会能说会道。别人一个事情叨叨地可以说上十分二十分钟,而我一句话也难以说出。
3、觉得自己没有身份背景,家里穷,父母是农村,与那些看起来体面的人,显得卑微。
4、自己胆小,嗓门不大,有什么事情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总是做着吃亏的事。
懦弱又来自哪里呢?
因为自己的自卑造成,感觉处处不如人家,前怕狼后怕虎,犹豫不前,永远的不自信。
长大了,我想我不能一昧地去怪罪于父母,我必须从自己开始改变。如今,我努力把那个陷入自卑怯弱的“我”慢慢拿扯出来。我想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慢慢地浸入到灵魂之中。
虽然,自己有懦弱的一面,但是自己其实也有好强的一面。我真的不想这样人人看着我觉得老实巴交好欺负的一个人。我想让别人对我刮目相看。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从古至今,从来都是把读书视为高尚有用的事情,确实,在书里我们会吸收到如何让自己积极向上的一种正能量,教你如何去做,同时丰富了你的知识,拓宽了你的视野,内心不会那么狭隘。
身边总有自己尊敬的人,他们待人接物、说话办事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俗话说,“行要有好伴,居要有好邻”,说的就是不同的文化对人有不同的影响,是一种暗示心理,而人接受暗示能力超级强。
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白说。先试着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得到的一声“谢谢”,会感觉到内心的快乐,自己存在的价值。试着和周围的人接触,会感觉到原来你并不是被人人讨厌的那一个人,别人会发现你连自己都感觉不到的美而称赞你。试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临场上阵也不慌张。
与人相处,一个人的人品很重要,真诚待人,真心助人,就同样会得到真诚与真心。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可以抵御来自外来的压力,同样,你的自信心也会得到提高。学会拒绝,不合理的事情合理地拒绝,不要让别人觉得你真的那么好欺负。
不管怎么样,每个人身上有缺点,但是都会有优点,自卑懦弱的我们放大自己的优点,每天进步一点都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只要我们内心快乐了,纠结也就释然了。
如何面对自卑和懦弱,在成长中发展积极的人格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就是“人生指南”。
先说题主的问题,“一切自卑和懦弱都是源于父母对我小时候的影响”,这个表述是不正确的。从心理学角度,没有人的性格是纯粹后天养成的影响,而一定是后天与先天交织的影响。
这里面包含了两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如果你父母同时抚养两个同龄的孩子,一模一样的方式对待,这两个孩子会养成同样的性格吗?大概率不会!区别就在于不同资质禀赋的孩子在同样的对待情境下会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此其一。
第二个因素,因为每个孩子其实是特异性的,父母没有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孩子,而实际上总是会因应孩子的特异性而有所不同。在社会心理学里就是“互动”的概念,可以这么说,在一定程度上,父母之所以这样对待和影响你,因为你就是这样的自己。此其二。
所以,你之所以成长为这样(自卑、懦弱)的性格,尽管父母的抚养管教方式难辞其咎,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那么你为何会这样认为呢?怨怼!青春期以及成人前期,大多数孩子都会经历这么一个怨怼父母的心理历程,在心理学里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孩子从儿童期对父母的依赖,即使被不正确的对待仍然依赖父母,逐步发展为对父母的怀疑和怨怼,将自身成长的烦恼归咎于父母对自己童年期间的误导或者不良对待,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高估父母的影响。
好了,回过头来再说年轻人该如何看待以及对待自己的自卑和懦弱。
首先就是学会淡化和放弃对父母的怨念。把自身的性格缺陷归咎于父母最大的副作用是消弭掉了自己的成长责任,“不是我不好,是父母把我养成了这样”,那么,个人的成长责任在哪里?
因此,无论谁,年轻时不满自己业已养成的性格缺陷,就应该致力于积极成长,弥补和发展更为积极的人格,而不是用对父母的怨念来自我安慰和消磨。
其次,每个人的成长是持续终生的历程,而且越年轻改变的可能性越大。父母的影响通常也被称为原生家庭,固然是很重要的成长影响因素,但绝不可能像某些一知半解的心理学工作者夸大其词所声称的决定性影响。原生家庭理论充其量解释了早期经验对个人包括性格形成的影响,但远远而且根本就解释不了如何造就一个人的人生,以及其间错综交织的复杂多维影响因素。
如果说儿童期因为发展所限只能被动地受着父母的影响,但是成人后随着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相对成熟,父母的影响逐渐式微,朋辈和自我信念的影响力量成为主导,个人的成长责任变得至关重要。
具体而言,成人之后主导性影响成长的因素至少包括三项,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三项:阅读、阅历、积极信念。
在积极信念的引领下,阅读会增进见识,特别是通过阅读前人的传记中你会发现再苦难卑微的童年,都无碍成就伟大人生。阅历能增进新的经验,积极的新经验覆盖旧的消极经验,你的人生就会有起色,有明亮。
换言之,年轻人,是你的选择,你直面困难不退缩所选择的积极信念主导和影响你接下来的人生发展路径。童年的早期经验,源自原生家庭父母影响的早期经验在积极的人生路径选择下只不过是云淡风轻的童年往事,它甚至会成为你积极努力的动力源泉。
顺便批一下市场上泛滥的原生家庭理论。当且仅当一个人在人生发展的选择时放弃自我的成长责任,并导致人生陷入泥潭,罹患各种神经症或精神障碍,那么在甄别矫治的过程中,追本溯源从原生家庭中梳理症结之所以之所在,原生家庭才会显得似乎很重要,难以摆脱的重要。
废话,当你拿枚叶子放置在眼前,你当然会“发现”你的世界被一枚叶子挡住了。“原生家庭”就是这样一枚叶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