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收服了蒙古而明朝做不到,这是怎么回事?(明清两代对待蒙古的差异:文化冲突与统战政策的影响)

明清两代对待蒙古的差异:文化冲突与统战政策的影响

谢邀。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是打败了元朝的蒙古统治者,把他们撵到了大漠深处的。但是,除了明初极短的时间外,蒙元对明朝却并不臣服,双方多次冲突,甚至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掳走明英宗朱祁镇的严重事件。但蒙古对清朝却完全相反。清朝时蒙古诸部除准噶尔部外对中央皇权都非常顺从,甚至成了清朝最坚定的同盟者。

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这要从明清两代的历史文化入手来分析。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过“十五英寸等雨线”的概念。简单地说,以年降雨量15英寸为界,超过15英寸的地区适合农耕,不足15英寸的只能游牧。这条15英寸等雨线在中国大体上相当于明代的万里长城的中段以东部分,中段以西部分则脱离长城向西南方向延伸,将青海西藏划入北方。15英寸等雨线以北地区就是传统的游牧地区,以南地区就是传统的农耕地区。

实际上,15英寸等雨线以北地区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自远古以来,只有在与农耕地区竞争失败的族群才会在那里生活。由于生产和生活资源奇缺,又无法通过正常的贸易等方式获取,他们渐渐习惯了以抢掠和杀戮获取资源的丛林文化。

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用骑射游牧的方式由中东地区传入中国北方的广阔大漠中,这使得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渐获得了军事上的优势。他们的机动性变得更强,军事技术也大大提高,战争的成本也更低了。

反之,中原汉民族由于很早就开始了精细农业,发育出了以土地依附为特征的农耕文明。这种文明对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的秩序有很高的诉求,同时自给自足的经济对贸易的需求不大。

一方面亟需交换资源,另一方面没有需求,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尤其是草原民族组织能力强大的时候,冲突常常会演化成战争。汉武帝时的匈奴,两宋时期的西夏和金辽都是如此。后来的明清之战其实本质上也是如此。

中国历史上,这两种文明的冲突贯穿始终,一直存在。平心而论,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中,中原汉民族政权也不是束手无策。只不过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相比太过温文尔雅,在处理冲突时常常反应迟缓。同时每次处理冲突时需要大量资源,甚至需要举全国之力。每一次试图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时都要以国力枯竭为代价,如汉武帝时对付匈奴,乾隆时对付准噶尔。所以中原政权往往采取消极的方式,以防御为主。这就是从秦始皇到明成祖都热衷于修长城的原因。

成吉思汗西征时对于中原的宋朝是极其不屑的。那时蒙古人的逻辑是:既然你打不过我,你的一切就都是我的。至于你们嘴里的仁义道德一文不值。所以蒙古西征时的战略目标就是抢劫,抢财宝、抢女人、抢奴隶。当时有名的西方大国花剌子模人口数十倍于蒙古,但战争中被成吉思汗杀光抢光,一时竟赤地千里。相比之下,南宋时的崖山之后无中国实在是客气许多了。

当时宋朝的汉民族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民族。他们信奉礼义廉耻,耕读传家。蒙古人很难理解这么柔弱的文化,也不屑于模仿。这也是蒙元统治中国近百年却完全没有融入汉文化的主要原因。而明朝与宋相比有过之无不及,蒙元没有任何融入的兴趣和需求。

所以,蒙元对于明朝抱着投机心态,你强时我敬而远之,你弱时我就抢你没商量。要让我臣服于你,做梦吧。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处理北方少数民族问题最成果的朝代。早在后金天聪年间,努尔哈赤就着手感化和招募蒙古族群加入反抗明朝的阵营了。

满清在入关之前属于半游牧半农耕的族群。他们所在的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但又物产丰富。所以当时满清各部都是半农半牧半鱼猎的生产方式。明朝的蓟辽总督当时对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除了征粮之外还要求进贡大量的狩猎收获。至于生活在更北边的“野人”女真则还没有学会汉民族的精细农业,处在刀耕火种阶段,主要的谋生手段是鱼猎。

但是满清又是十分善于学习的民族。努尔哈赤曾在著名的开国汉大臣范文程的辅导下学习汉文化。不仅如此,入关之前,皇太极、多尔衮等清军统帅都非常热衷于学习汉文化。所以,满清其实深谙中国治理之道,他们兼通游牧文化和农耕文明的精髓。

为了打通从东北到北京的战略通道,努尔哈赤曾边打边拉,与东北科尔沁部蒙古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甚至把科尔沁蒙古的骑兵编入八旗军中。1632年,皇太极趁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改宗之际进攻察哈尔部,收复了林丹汗所部族群,正式将其编列入蒙古八旗。

收复林丹汗所部意义重大。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子孙,是蒙古的黄金家族。收复了林丹汗所部等于是整个黄金家族向满清输诚,清朝对蒙元的统治获得了合法地位。努尔哈赤的直系后代姓孛儿只斤,就是后世所称的博尔济吉特氏。终满清一世,历代皇帝都与博尔济吉特氏保持良好的关系。

当时黄金家族信奉藏传佛教的格鲁派,俗称黄教。皇太极当时虽然没有明降谕旨,但实际上是把黄教奉为国教了。后来,在收复漠西蒙古诸部,尤其是和硕特部和西藏时,这一政策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清朝对蒙古实行非常优待的族群政策。

首先,与最先归附的漠南蒙古结成紧密同盟,令其享受八旗待遇,并且互通婚姻。清朝的每一次大征伐,漠南蒙古几乎没有缺席过。有清一代,漠南蒙古名将迭出,文臣高官比比皆是,宰相帝师也不在话下,甚至出过“蒙古状元”。

有清一代,科尔沁草原共出过六位皇后。大家熟知的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就是出身博尔济吉特家族的。晚清的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也是出自科尔沁草原。同样,有清一代共有118位公主下嫁到蒙古,其中24位公主下嫁到科尔沁的宰桑家族。

这种紧密的亲缘关系绑定了蒙古高层与皇帝的同盟关系。整个科尔沁草原是历代皇帝的亲娘舅家,外甥家一旦有事,舅舅义不容辞。

晚清科尔沁王僧格林沁从二十几岁开始就为大清征战。京东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一人与英法联军对峙,三千蒙古马队被打的只剩下八人。平洪杨、剿捻匪,几乎每天都在马背上,最后战死沙场。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的法定直系后代,成吉思汗怎么也想象不到他的子孙能为大清帝国出生入死。僧格林沁打仗有些鲁莽,不动脑子,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是真正的国士无双。

清朝的蒙古实际上分为两大部分: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内属蒙古实际上是归化蒙古,包括科尔沁蒙古、察哈尔蒙古、科布多蒙古和唐努乌梁海等部。这也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和东三省西部的领地范围。他们与多尔衮一起入关,早就成为八旗的生力军了。他们是彻底归化的蒙古族,生活习惯和文化与满汉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完全融入了中原文化。

外藩蒙古则以漠西维拉特各部、准噶尔部和今天外蒙的各部为主。对于外藩蒙古,清朝实行扎萨克世袭分封制。他们有高度的自治权,清朝中央政府与他们的关系是藩属国关系。

扎萨克分封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他成为外藩蒙古统治权唯一合法的来源,清政府可以随时撤销扎萨克的分封,因而有效地控制了外藩蒙古各部,起到了羁縻的作用。

扎萨克分封制度最积极的作用是为中华民族的版图典型了基础。今天我们对于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的合法拥有皆来自于此。

所以,别一味乱喷大清帝国,要知道今天我们还在享受大清对蒙古政策的好处呢。

清朝的民族政策和对蒙古的利用

民族决定了结果

清朝是满族,清朝采取的策略是优待少数民族而压制多数民族汉族,比如清朝少数民族就不用留辫子之类的。

清朝能收服蒙古最大的原因,就是他能带着蒙古一起来压榨汉族,也就是说给蒙古分赃。这个明朝能做到吗?明朝能带着蒙古人来压制汉人?

所以关键还是民族问题,汉人足够肥,清朝就是联络蒙古,也照样够分,但明朝不可能把自己的利益让给蒙古人,甚至让蒙古人凌驾在汉人之上。清朝给蒙古的好处,明朝给不了,就这么简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