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在和康熙的较量中,明明已经占据了军事优势,为什么还会失败
历史上的三藩之乱,其实是被康熙皇帝给逼反的。最早的时候也并不是三藩,而是四藩。广西还有一个定南王孔有德,他被李定国打死之后,因为他没有儿子继承王位,于是定南王的藩国被撤销。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清朝对前明降将的态度,基本上就是兔死狐悲,用完就甩。
到了康熙十二年三月,这一幕再次上演。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告老还乡,但他同时希望把他的平南王爵位留给自己的儿子尚之信。康熙最后批准了尚可喜告老还乡的请求,但是平南王的爵位不允许尚之信继承,并且还要尚可喜尽快遣散部众。虽然康熙没有明说撤藩,但实际上跟撤藩也没什么区别了。广东的藩王被撤,吴三桂和耿精忠坐不住了。当年七月,吴耿二人试探性的上了一道奏疏,请求康熙撤藩。没想到康熙直接就同意了!并且派还人赴云南、广东、福建,办理撤藩事宜。
当年九月,朝廷的撤藩诏使到云南,撤藩看来是不可避免了。吴三桂因为弄假成真,愤愤不平,阳为拜诏,阴里筹谋举事。便于十一月二十一日,杀掉了前来接任的云南巡抚,公开宣布叛乱,并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服,旗帜皆白,致书天下,煽动反清,各地藩王先后响应, 三藩之乱由此开始。
三藩造反之初,清朝的满蒙汉八旗约十八万兵力,其中十万驻守北京,另外八万监视各地的四十四万绿营兵。清军总兵力六十万出头,而三藩加起来一共十二万。并且吴三桂起兵的时候,耿精忠和尚之信都还没有起兵(尚可喜不反清)。所以吴三桂最早就没打算造反,否则他也不可能从七月份上疏,九月开始撤藩,一直拖到十一月才正式起兵。他也是被清廷逼得太紧,只好硬着头皮反了。
吴三桂起兵后,康熙做出了四道部署。第一是驰诏停撤广东平南、福建靖南二藩,专心对付吴三桂;第二是委任广西将军孙延龄为抚蛮将军,令其统兵固守广西,侧击吴三桂;第三是令西安将军瓦尔喀率兵赴蜀,封锁吴三桂入川的路线;第四是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锦和都统巴尔布、都统珠满,分别驻守荆州、常德和岳州三处,以阻挡吴三桂东出湖广的路线。力图将吴三桂封死在云南高原,徐图消灭。
康熙的计划应该说还是很合理的,但是吴三桂毕竟是老将。他起兵后,直奔贵阳,夺取了贵州。逼迫云贵总督甘文焜自缢,贵州巡抚曹申吉、贵州提督李本深、云南提督张国柱等向他投降。拿下贵州后,吴三桂分兵两路,以王屏藩部攻四川,自己率主力进攻湖南。仅仅才几个月,康熙部署的湖广防线就被吴三桂基本摧毁,吴军占领了大半个湖南。
眼见吴三桂连连得势,驻守广西,负责侧击吴三桂的孙延龄立马倒向吴三桂,他自称安逆大将军,攻陷梧州、平南、浔州、富川诸地。福建的耿精忠也公开造反,攻陷全闽,随后约吴三桂合兵入江西。吴、耿两军夹击江西,攻占了30多个州县。
此时的清朝,可谓是内忧外患。内忧方面体现在朝廷无人可用,满洲八旗根本没有能用的将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绿营身上;外患除了吴三桂和耿精忠之外,陕西的王辅臣也反了,青海和新疆的准噶尔拥兵自重,塞外的察哈尔蒙古出兵攻北京,东北的沙俄也虎视眈眈。如果此时吴三桂敢跨过长江,不说拿下北京,即使拿下中原,满清的根基也会被动摇。
吴三桂在拿下湖南后,暂停了继续北进,转而希望和清廷谈判,乞求划江而治,被康熙一口回绝。并且还将吴三桂留在北京做人质的的长子吴应熊、长孙吴世霖一并处死。坚定了不和谈的态度。因为此时的清军在盘面上仍然占有优势,吴三桂虽然拿下了湖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陕西、江西的一部分,但是关键的江浙财赋重地始终没有拿下。这就给了康熙绝地反击的机会!
当时吴三桂有二十二万人(本部四万,从川黔湘桂四省兼并十六万),但主要都是临时投降加入的。与他对峙的清军也是二十二万,其中八万人部署在川陕,十四万部署在湖广。这些清军都是战斗力丰富的老兵,而且康熙看家的十万八旗兵还没有调动。所以才会康熙有恃无恐,坚决跟吴三桂死战。
双方对峙数月之后,反清联军一派首先出现了内讧。盘踞在台湾的郑经没有听从吴三桂的建议(让他北上偷袭东北或浙江),而是自作主张进攻福建的耿精忠,导致耿精忠不得不调回北上的兵力,回撤福建跟郑经开战。并且广东的尚之信仍然还在观望,没有参加叛乱。
反清联军的这个内讧,让康熙抓到了反攻的机会。他重新调整部署,在西线稳重吴三桂,以东线的福建、浙江、江西为主战场,调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贝子傅喇塔、浙江总督李之芳进攻东线的耿精忠和郑经。而当时的耿精忠和郑经,仍然在互掐呢!最后两个人都被清军压制,与吴三桂中断了陆路联系。
在分割耿精忠和吴三桂之后,清军又以靖逆将军张勇、陕西总兵孙思克、定西大将军董额为主帅,三路大军由陕西出击,分别进攻甘肃的王辅臣和四川的吴三桂军。然而还没等清军进攻,吴三桂这边也出了内讧。
康熙十四年六月,叛清降吴的孙延龄攻打梧州失利,被清军重挫。这件事导致孙延龄反清的信心遭到动摇,他在反复考虑后,决定再次投降清朝。此事被吴三桂知道后,派自己的从孙吴世琮领兵进驻桂林,杀掉了孙延龄。于是反清联军方面又少了一员大将。
康熙十五年,清军在东线高歌猛进,收复了整个浙江,还攻入了福建。这个时候,郑经还在耿精忠后方捣乱。双方在漳、泉二府激战,耿军战败撤退,郑经尽夺漳州、泉州等地。康熙乘此时机,果断下旨令清军全军出击,趁虚入闽作战,尽歼耿军几万精锐。耿精忠在前有清军进逼,后有郑经捣乱的情况下,无奈的向清军请降。康熙恢复了他的靖南王爵位,让他率所部随清军征剿吴三桂。于是,耿精忠一路被平定。
不久后,清军击败了郑经军,收复了漳、泉各地。浙江、福建彻底平定。(郑经完全就是个大搅屎棍)
耿精忠投降前夕,不知道尚之信这个二货是怎么想的。他之前不反清,这个时候突然宣布接受吴三桂招讨大将军的封号,易帜改服,拥兵反清。但是此时的局势,已经朝清军一方翻转了。吴三桂让尚之信出兵时,他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咋咋呼呼一阵后,居然又宣布向清军投降。康熙随即降特旨,赦免了尚之信的罪。于是,三藩之乱仅仅才两年多,耿精忠和尚之信两路都被平定。但是他俩都没捞到好,最后都被康熙处死了。
东线被完全平定,战场自然就转到了吴三桂的西战场。首先是陕西的董额一路,在克复了秦州、洮州、河州、兰州、延安诸地后与王辅臣在平凉对峙。吴三桂遣派王屏藩和吴之茂从汉中增援王辅臣,但没用成功。于是西北战场暂时形成了对峙局面。
之后康熙令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总理西北战场。仅仅一个月,图海就大败王辅臣于平凉城北。次月,王辅臣降清。王屏藩和吴之茂两路援军也被击退,于是陕西和甘肃两省也被清军平定。
随着浙江、福建、陕西、甘肃全部被平,仅剩的一路就只有吴三桂亲自率领的中路军了。当时吴三桂防守严密,兵力雄厚,清军几次突击都不成功。但是吴三桂的进攻也几次被挫,无法扩张地盘。双方这么对峙,拖的时间越久对吴三桂越不利。等到广东和广西先后被清军平定后,湖南便成了一个突出部!清军分四路从湖北、江西、广东、广西进攻湖南。
为了维系人心、鼓励士气,吴三桂将大帅府由长沙转移到衡阳,并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在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衡州为定天府,定为大周首都,并大封诸将。
称帝之后,吴三桂决定反击。当年六月,吴三桂亲点大将马宝,并授其率五万大军南下,攻打衡阳的门户永兴,两战两胜,大创清军。击毙了清军都统宜里布、护军统领哈克三,大败前锋统领硕岱、副都统托岱、宜思孝所率的援军。清军受次大败,被迫退回了广东。
南线反攻大胜之后,吴三桂又亲自部署了对广东、广西的大规模进攻。以十万大军,突入两广,收复了除梧州之外的所有区域,大挫康熙和清军的信心。那个骁勇善战的吴三桂,貌似又回来了。
但还是要实事求是的讲,吴三桂在称帝后取得的胜利,只是区域性的胜利,对整个战场来说还是于事无补的。这就好比当年李定国两厥名王,声势浩大,但是清军在总体上仍然占有巨大的优势。个别战役上的胜利,掩盖不了全局的颓势。
大周军反攻广西后不久,吴三桂于八月十七日病死在军中。周军大将们商量后,决定密不发丧,退师衡阳,然后派人赴云南,迎吴世璠继位。十月,吴世璠迎丧回到云南,正式继大周皇帝位。
听说吴三桂去世后,康熙都笑了。吴三桂是员悍将,但吴世璠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大周以幼主为帝,灭亡是必然的!于是盘踞在湖北、陕西的清军大举进攻,四川和湖南全部被清军收复。
康熙十九年,大周政权控制的领土除了云贵之外,其余全部都被清军所攻占。其后一年半的时间,清军先克贵州,再克云南,三藩之乱遂全部平定。最后再说说二逼青年郑经,他在昆明被攻克的半年前也病死了。而他所盘踞的台湾也在两年后被收复,南方的反清势力彻底被荡平。
三藩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吴三桂在战略上有严重失误,拿下湖南后没有尽全力北上,当然他有他的理由,比如湖北江汉平原利于清军骑兵作战等。但是吴三桂实力弱,长期对峙对他很不利;二是吴三桂没有合适的继承人,他一死,大周就完了;三是三藩之间都是各自为战,被清军逐个击破;四是盘踞在台湾的郑家和耿精忠、尚之信两藩全在互坑队友,在内耗中消耗掉了本来就不强的实力。
不过,以上这些都是表面的原因。我觉得根本原因还是三藩自身的问题。什么呢?就是三藩的反清决心不坚决!尚可喜就不用说了,他不反清;尚之信属于墙头草,谁强他跟谁,成不了大器。耿精忠也是看情况而定的一个人,之前吴三桂拉拢他时,他犹豫不决,后来看吴三桂势力大,也跟着一起反,但早已经失去时机了。
吴三桂倒是最先造反的,但是他的反清决心也不是很坚决。他如果不是被康麻子逼急了,也不会反清。论军事才能,他是个杰出将领,但是论政治头脑,吴三桂根本成就不了伟业。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不会在顺治刚死,满清力量最弱时,丧心病狂到去缅甸穷追并弑杀永历皇帝。他能把这种铁杆汉奸的行为做绝,做到谁都不信他的程度,也真的是没谁了。
吴三桂:一个谨小慎微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首先来说,三藩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相比于联盟,三藩更是一种遥相呼应,抱团造反。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这里可以大胆假设一下,当时的清朝如蒙古后期一样衰弱,那么,三藩未必不是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一样,先角逐一下,谁赢了,再去打蒙元。
而且起义的时候吴三桂岁数大了性格会更加趋于保守,而吴三桂本身的性格就特别谨小慎微,一年年轻时候就谨小慎微的人,年老的时候还能狂放不羁?
吴三桂起兵后气势凶猛,打到长江,很多人说,如果吴三桂乘胜追击,清军可能招架不住,但是你别忘了,那是可能!吴三桂从辽东名门经历亡国而不倒,反而成为满清藩王,那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一点点走过来的,他当然更知道,走错一步,全盘皆输。
所以,他不能去冒险,早先崇祯在李自成逼近北京之时,召各路三路三军,进兵勤王,吴三桂最早动身,但是行动缓慢,最后没有到达战场, 这就是做给崇祯看的,万一明朝抵制了进攻,那么没勤王的将士还有好?这就是吴三桂的谨小慎微。
不管,什么时候,吴三桂都不放弃自己的兵权,尤其是投降满清了,为了得到兵权,各种超长发挥,打击南明与农民军队,因为他知道,没有兵权,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吴三桂的如履薄冰。
最主要的是,他一个南征北战的人,从中国的东北部,打到西北,再打到西南,使他更明白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学,南北战争,由南向北难,由北向南易,尤其是西南,历史上没有一个是从云贵走出去的全国性政权,从南方起步北伐,诸葛亮,岳飞,到后来的洪秀全都失败了,只有朱元璋一人获得了成功,而从北向南,比比皆是。
这也是有原因的,你把东北的士兵放到云南,他会感觉热,感觉难受,但是你把云南的士兵放东北的冬天,他们可能生存不了。这就是地理差异,而且有诸多因素,都导致南方北伐很难成功,这里就不一一说了,可以关注我号,里面有写中国古代的南北战争。
与满清南北分治,也是吴三桂一直以来的政治主张,早在山海关,吴三桂邀请多尔衮入关的时候,提出的条件就是划黄河为界,南北分治。这也是吴三桂的格局所在,有些人一辈子只能打仗,却缺乏战略眼光。而吴三桂更加缺乏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无谓精神。
吴三桂从来不是人们所诋毁的那样汉奸,卖国贼,叛国之人。但更不是一个雄才伟略,拥有民族大义的英雄。没有你想的那么坏,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