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的地缘因素是什么?
观点一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重回北方;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又攻占了西川,三股势力鼎足而立。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那么这一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什么原因促进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呢?
1 农民起义的推动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由于起义军规模较大,朝廷不能有效镇压。东汉政府就改州刺史为州牧,加重其权力,希望可以快速的扑灭起义力量。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军阀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占领更多的地区,不断的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于是,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强大的如北方袁绍、袁术、吕布、曹操、公孙瓒、陶谦,南方的刘表、刘璋、王朗。这些割据势力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地开展局域战争,最后形成了长期的、持续的、大范围的混战。在长期混战之中,大的吞并小的,强的吞并弱的,结果形成三个较大的集团,那就是魏、蜀、吴三大政权。其中曹操占领北方,刘备占领西南,孙权占领东南,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虽说农民起义不是导致三国鼎立形成的根本原因,但至少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因为农民起义,才有了后来一连串的事情,可以说是直接因素,所以说农民起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2 经济发展的局限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认为: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经济发展也是导致三国鼎立的因素,但是绝对谈不上根本原因。孙权占领江南后,极大地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刘备占领西川后,也是大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蜀锦就是那时候开始文明中国的,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勉强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给南方孙、刘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同一时期北方的国家则由于社会经济受到割据混战的严重摧残,无力消灭南方的国家,以统一全中国。但是统一的历史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已存在过四百多年,统一的因素仍在程度不等地起着作用,统一仍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终于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范文澜认为:“从经济方面说来,三国分立也是东汉末年社会大破坏的自然产物。原来黄河流域是经济最发达的中心地区,因之它也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区。这个伟大强盛的中心地区首先带动了长江上下游地区(益荆扬)的经济逐步前进。西汉中期司马迁叙述江淮以南(荆扬)一般的经济情况说,楚越地方,地广人稀,有些地方还使用火耕水耨法。没有饥寒的人,也没有千金的富家。这就是说,江淮以南经济落后,剥削者还不能积累起千金。到了东汉时期,大地主大豪强到处出现,说明经济已有发展,足以产生大的剥削者。”“不过长江上下游的人力富力比起中心地区来相差是很大的,它只能作为依附者与中心地区相连系,从而得到自身发展的助力。所以当中心地区强盛的时候,长江上下游不可能在政治上脱离朝廷自立为国家,但当中心地区遭受大破坏不能起带动作用的时候,那就要发生一时的分立,汉吴两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长江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没有直接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但是却为三国鼎立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基础,让三国鼎立局面可以长时间的持续下去。所以说,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走向统一的步骤,也是导致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因素。
3 地域条件的限制
在北方,曹操占据黄河流域,孙权占领长江中下游,刘备占领四川和长江中游的一部分。从地理条件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在经济上。再加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曹操虽占有广大的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的物力和人力。三国各自的实力都有限,也都有局限性,比如曹魏的骑兵,孙吴的水军和长江天险,西蜀自身的易守难攻和交通不便,都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长期持续,这也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基本原因。
4 明确的战略规划
刘备和诸葛亮有一次隆中对,这是极为高明和合理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的内容就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分天下,其中曹操占据北方,刘备占据荆州、益州,孙权占领江东,然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在诸葛亮制定隆中对战略规划的七年前,孙权和鲁肃也制定了类似的战略规划,当时刘备还在北方苟延残喘,战略规划的内容也是是曹操、刘璋、孙权三家分天下,其中曹操占据北方,刘璋占据益州,孙权占领江东和荆州,然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两个战略规划都希望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而且两大集团也一直在坚定不移的执行着三国鼎立的战略规划。所以,孙权和刘备的战略规划也是形成三国鼎立的重要原因。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经秦汉大一统之后的第一大规模分裂割据,他的形成和原因是由一定的历史条件限制的。随着第一代创业人的逐渐去世,三国鼎立的局面也逐渐稳定下来。但是毫无疑问,大一统才是人心所向,随着司马家族的崛起,三国统一于晋,结束了百十年的纷争,这才是无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另外,在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三国乱世有如过往云烟,那样多的风云人物,如今也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而回顾历史,我们会冒出一个问题:这三国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三国鼎立的形成期(初期)
人们平常总说赤壁之战的结束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开始,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全面。赤壁之战前,鲁肃入荆,诸葛亮入吴,促成了孙刘联盟的缔结,成功地打胜赤壁之战后,三股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的鼎足,应该说是形成了。但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却还要往后推几年。
之后,刘备得荆州,取蜀,与孙权重分荆州,取汉中。鼎之西足才算铸就,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局面第一次形成。
但第一个三足鼎立局面没有延续多久就被打破。关羽北攻樊城襄阳,中原震动,江东恐慌。曹孙两家合作,共同击败关羽,吴方夺了原蜀汉方控制的荆州地域。刘备伐吴,夷陵战败。于是便形成了第二次鼎立局面,也就是后来比较稳定的鼎立局面。
鼎立形成期,也就是初期的结束,三国各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曹魏以曹丕去世为结束,孙吴以陆逊火烧连营为结束,蜀汉以白帝城托孤为结束。三国鼎立的中期又是怎么的呢?且看下文介绍:
三国鼎立的延续期(中期)
三国其实可以称为汉末三强,是在众多武装割据势力的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的三个集团。他们都具备了时代的适应性,集团内部既有足够的实力,也有足够的活力。因为三足鼎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吴蜀两个弱方还结成了联盟,所以三足鼎立局势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延续,是一种必然。
但是,由于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三国集团都不满足于既定的鼎立形势。他们既渴望延续鼎足以保全自己,又渴望打破鼎足以求成功统一。这种渴望实际上在鼎立的初期就开始了,但在中期表现的更明显。
但在三国中期,各国最大的矛盾不在于敌国,而在于自身的变化。各国的第一代菁英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纷纷退出历史舞台,集团内部的实力和活力如何经受时间和人事变迁的考验,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三国实际上都成功解决了。东吴的孙权,因为年龄比曹操刘备都小,也因为他强壮长寿,这个时期不需要考虑过渡问题。曹丕的继承人是曹睿,这在当时也几乎是无可选择的人物。不过曹睿是个优点缺点共存的人,鼎立的局势和频繁的战争反倒压抑了他的缺点,使优点得以发挥,所以曹魏集团也得以平稳过渡,继续保持了它的优势。
当时最成问题的是蜀汉。刘备的继承人可以三选一,但刘理刘永太小,只能选较大的刘禅。但刘禅的才能属于中下水平,除了为人宽厚可以称道之外,实在不是理乱之才。但刘备采取了高超的补救措施,刘禅只继承了名义的权位,实际权力都交给了蜀汉能力最强威望最高的诸葛亮。而诸葛亮的才干,在三国中期是首屈一指,在他执政的时代,最小的蜀汉反倒成了最强的一国。
三国中期,天下局势实际操纵在曹睿、诸葛亮和孙权这三个强人手中。各有特色,难分轩轾,所以鼎立局面得以延续。
中期的结束,在蜀汉应以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为界,在曹魏应以曹睿病故为界,在东吴应以孙权病故为界。三国鼎立的后期又是怎么的呢?且看下文介绍:
三国鼎立的打破期(后期)
在三国鼎立中期存在的权力交接和新陈代谢问题,在三国后期继续存在,而且此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了。长时期的三足鼎立本身,也在消磨着人才的意志,使晚出的人才和前两期相比,明显不如。
魏国曹睿死后,君位传给了不知来历的幼小儿子,执政大权交给了纨裤子弟曹爽,曹魏集团的实力从此便衰落了。在三个国家中,它是首当其冲衰落的。
蜀汉在诸葛亮死后,继续采用刘备的权力交接方式,军政大权交给了当时最有影响力和能力的蒋琬,并以仅次于他的费文伟为辅,军事方面,则名将姜维逐渐得到重视。所以在诸葛亮身后的十余年中,蜀汉依旧是小而强的国家。只是好景不长,蒋琬死后,后主刘禅开始亲政,没有才能的人拥有了权力,蜀汉内部的实力和活力便打了打扣。费文伟死后,军政大权基本分开,后主刘禅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将相之间的协调能力进一步变差。蜀汉集团便也很快走向衰落。
东吴方面,在孙权死后,幼子孙亮继位。孙亮此人虽然聪明过人,但毕竟没有经验,没有威望。所以孙权也学习刘备,把国家大权实际上交给了最有能力和影响的诸葛恪。但诸葛恪也是个优点缺点很明显的人,孙权的眼光毕竟不如刘备。诸葛恪北伐失败,很快倒台,吴国便成了几位权臣依次表演的舞台。直到暴君孙皓继位,才扭转了主弱臣强的局面,转向暴政时期,东吴集团由此也衰落了。
三国集团既然次第衰落,那么鼎足而立的闷葫芦便会很快打破。能够打破这个闷葫芦的,不可能是这三个衰弱的老集团,只能是新生力量。现在我们研究一下,三国中哪一国是培育新生力量的温床?
蜀汉,第一任领导人刘备,虽然属于枭雄奸雄类人物,但一向有仁德爱民的好名声,并有此方面的作为。他招揽的部下多以忠诚著称。第二任领导人诸葛亮,是法家和儒家的结合体,他提拔任用的人物除了才能之外,最主要的素质就是忠诚为国。他身后的蒋琬、费文伟、姜维等人,基本上延续了他的治国思路。所以,在蜀汉,奸雄逆臣,没有生存的空间。在他们内部,不可能蜕变出一个新的政治军事集团来。
东吴,第一任领导人孙权和最后一任领导人孙皓,是两个暴君。一前一后,有效地扼制了奸雄逆臣的发展,中间时期的几个权臣,最后都死得很惨。所以,吴国也不具备产生新集团的条件。
最后便是曹魏了。这个集团在最初,就以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奸雄手腕著称,首任领导人曹操最善于此道,第二任曹丕也毫不逊色。他们上逼故主汉帝,内逼宗族兄弟,对臣民则采用严刑峻法,刻薄无恩。由于自身立国之道的局限性,魏国内部一向就没有大讲忠君爱国的风气。虽然由于传统的惯性出了不少忠臣,但也给奸雄们创造下了学习的榜样。所以,司马氏能够在魏国崛起,实在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曹魏集团,本来就是培养奸雄逆臣的沃土。
加之曹魏本来是三国中最大的一国,这个国家内部新诞生的奸雄集团,也因此具备了最强的实力。灭蜀之战,实际上是司马氏集团的工作,而因为魏国尚在,功劳便记在了曹氏名下。司马氏最后彻底打破了三足鼎立的闷葫芦,一统天下,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三国鼎立的形成与原因及其发展分析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三国乱世有如过往云烟,那样多的风云人物,如今也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而回顾历史,我们会冒出一个问题:这三国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三国鼎立的形成期(初期)
人们平常总说赤壁之战的结束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开始,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全面。赤壁之战前,鲁肃入荆,诸葛亮入吴,促成了孙刘联盟的缔结,成功地打胜赤壁之战后,三股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的鼎足,应该说是形成了。但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却还要往后推几年。
之后,刘备得荆州,取蜀,与孙权重分荆州,取汉中。鼎之西足才算铸就,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局面第一次形成。
但第一个三足鼎立局面没有延续多久就被打破。关羽北攻樊城襄阳,中原震动,江东恐慌。曹孙两家合作,共同击败关羽,吴方夺了原蜀汉方控制的荆州地域。刘备伐吴,夷陵战败。于是便形成了第二次鼎立局面,也就是后来比较稳定的鼎立局面。
鼎立形成期,也就是初期的结束,三国各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曹魏以曹丕去世为结束,孙吴以陆逊火烧连营为结束,蜀汉以白帝城托孤为结束。三国鼎立的中期又是怎么的呢?且看下文介绍:
三国鼎立的延续期(中期)
三国其实可以称为汉末三强,是在众多武装割据势力的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的三个集团。他们都具备了时代的适应性,集团内部既有足够的实力,也有足够的活力。因为三足鼎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吴蜀两个弱方还结成了联盟,所以三足鼎立局势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延续,是一种必然。
但是,由于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三国集团都不满足于既定的鼎立形势。他们既渴望延续鼎足以保全自己,又渴望打破鼎足以求成功统一。这种渴望实际上在鼎立的初期就开始了,但在中期表现的更明显。
但在三国中期,各国最大的矛盾不在于敌国,而在于自身的变化。各国的第一代菁英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纷纷退出历史舞台,集团内部的实力和活力如何经受时间和人事变迁的考验,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三国实际上都成功解决了。东吴的孙权,因为年龄比曹操刘备都小,也因为他强壮长寿,这个时期不需要考虑过渡问题。曹丕的继承人是曹睿,这在当时也几乎是无可选择的人物。不过曹睿是个优点缺点共存的人,鼎立的局势和频繁的战争反倒压抑了他的缺点,使优点得以发挥,所以曹魏集团也得以平稳过渡,继续保持了它的优势。
当时最成问题的是蜀汉。刘备的继承人可以三选一,但刘理刘永太小,只能选较大的刘禅。但刘禅的才能属于中下水平,除了为人宽厚可以称道之外,实在不是理乱之才。但刘备采取了高超的补救措施,刘禅只继承了名义的权位,实际权力都交给了蜀汉能力最强威望最高的诸葛亮。而诸葛亮的才干,在三国中期是首屈一指,在他执政的时代,最小的蜀汉反倒成了最强的一国。
三国中期,天下局势实际操纵在曹睿、诸葛亮和孙权这三个强人手中。各有特色,难分轩轾,所以鼎立局面得以延续。
中期的结束,在蜀汉应以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为界,在曹魏应以曹睿病故为界,在东吴应以孙权病故为界。三国鼎立的后期又是怎么的呢?且看下文介绍:
三国鼎立的打破期(后期)
在三国鼎立中期存在的权力交接和新陈代谢问题,在三国后期继续存在,而且此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了。长时期的三足鼎立本身,也在消磨着人才的意志,使晚出的人才和前两期相比,明显不如。
魏国曹睿死后,君位传给了不知来历的幼小儿子,执政大权交给了纨裤子弟曹爽,曹魏集团的实力从此便衰落了。在三个国家中,它是首当其冲衰落的。
蜀汉在诸葛亮死后,继续采用刘备的权力交接方式,军政大权交给了当时最有影响力和能力的蒋琬,并以仅次于他的费文伟为辅,军事方面,则名将姜维逐渐得到重视。所以在诸葛亮身后的十余年中,蜀汉依旧是小而强的国家。只是好景不长,蒋琬死后,后主刘禅开始亲政,没有才能的人拥有了权力,蜀汉内部的实力和活力便打了打扣。费文伟死后,军政大权基本分开,后主刘禅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将相之间的协调能力进一步变差。蜀汉集团便也很快走向衰落。
东吴方面,在孙权死后,幼子孙亮继位。孙亮此人虽然聪明过人,但毕竟没有经验,没有威望。所以孙权也学习刘备,把国家大权实际上交给了最有能力和影响的诸葛恪。但诸葛恪也是个优点缺点很明显的人,孙权的眼光毕竟不如刘备。诸葛恪北伐失败,很快倒台,吴国便成了几位权臣依次表演的舞台。直到暴君孙皓继位,才扭转了主弱臣强的局面,转向暴政时期,东吴集团由此也衰落了。
三国集团既然次第衰落,那么鼎足而立的闷葫芦便会很快打破。能够打破这个闷葫芦的,不可能是这三个衰弱的老集团,只能是新生力量。现在我们研究一下,三国中哪一国是培育新生力量的温床?
蜀汉,第一任领导人刘备,虽然属于枭雄奸雄类人物,但一向有仁德爱民的好名声,并有此方面的作为。他招揽的部下多以忠诚著称。第二任领导人诸葛亮,是法家和儒家的结合体,他提拔任用的人物除了才能之外,最主要的素质就是忠诚为国。他身后的蒋琬、费文伟、姜维等人,基本上延续了他的治国思路。所以,在蜀汉,奸雄逆臣,没有生存的空间。在他们内部,不可能蜕变出一个新的政治军事集团来。
东吴,第一任领导人孙权和最后一任领导人孙皓,是两个暴君。一前一后,有效地扼制了奸雄逆臣的发展,中间时期的几个权臣,最后都死得很惨。所以,吴国也不具备产生新集团的条件。
最后便是曹魏了。这个集团在最初,就以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奸雄手腕著称,首任领导人曹操最善于此道,第二任曹丕也毫不逊色。他们上逼故主汉帝,内逼宗族兄弟,对臣民则采用严刑峻法,刻薄无恩。由于自身立国之道的局限性,魏国内部一向就没有大讲忠君爱国的风气。虽然由于传统的惯性出了不少忠臣,但也给奸雄们创造下了学习的榜样。所以,司马氏能够在魏国崛起,实在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曹魏集团,本来就是培养奸雄逆臣的沃土。
加之曹魏本来是三国中最大的一国,这个国家内部新诞生的奸雄集团,也因此具备了最强的实力。灭蜀之战,实际上是司马氏集团的工作,而因为魏国尚在,功劳便记在了曹氏名下。司马氏最后彻底打破了三足鼎立的闷葫芦,一统天下,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