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是不是诸葛亮欲擒故纵?(三顾茅庐:诸葛亮的精心策划)
三顾茅庐:诸葛亮的精心策划
三顾茅庐是不是诸葛亮欲擒故纵?
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
诸葛亮与好友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时,经常自比管仲、乐毅。这两位是什么人,管仲辅佐公子小白,兢兢业业治理国家,使齐国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强盛国家,被誉为“华夏第一贤相”。乐毅呢,指挥燕国大军,几乎将齐国灭亡,只剩下两座城池未被攻克。
诸葛亮自比这两位,显然给自己的定位是“出则将,入则相”。
诸葛亮性格谨慎,这点从他不同意魏延的奇袭长安计策就可以看出来。古语有云“事不过三”,诸葛亮正是利用两次不在,一次午睡来考察刘备是否有雄主之资。
刘备能够耐心等待,而且屈尊立于门外,表明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性格坚韧,而且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自然满足了诸葛亮对主公的期望。
当时的刘备,地小兵微,根本无力争霸天下。经过“三顾茅庐”的渲染,一个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明主形象立即出现在世人面前,加上汉室宗亲的身份,使得刘备在招揽人才方面有了自己的优势。
所以,三顾茅庐,应该是诸葛亮精心策划的一个局,用来谋己、谋人、谋天下!
"三顾茅庐与姜太公钓鱼:一番伟大谋略的成就"
我的观点是三顾茅庐确实是诸葛亮的欲擒故纵,与姜太公钓鱼的行为是如出一辙。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在隆中已经生活了十年之久,在这十年里,诸葛亮一边勤奋学习,一边了解天下大势,熟悉政治与军事,年纪轻轻就已声名远扬。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
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诸葛亮的这段话就真切的反映出诸葛亮建功立业的抱负,只是未遇明主,十年隆中,只待天时。
诸葛亮的目标不是锦衣玉食、富贵显达,他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自己的抱负,能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施展出来。诸葛亮在乱世之中仍能保持着中国士人传统的节操、气节、忠义,诸葛亮一生的所做所为也担当的起他的名声。
司马徽评价诸葛亮
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徐庶曾称赞诸葛亮
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诸葛亮也曾自比管仲、乐毅。
这样的诸葛亮是不会随便挑选一个主公便效力的,他要等到属于他的那棵梧桐树,三顾茅庐就是他对这棵梧桐树的考验。而三顾茅庐也确实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公元207年,刘备49岁,诸葛亮27岁,君臣相见恨晚。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价这次改变历史的会面时写到
君臣相遇,可谓希世一时。
裴松之也说
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诸葛亮与刘备的一番交谈,诸葛亮是待到天时,觅得明主。刘备是如鱼得水,醍醐灌顶。
诸葛亮从根本上改变了刘备寻找出路的方式。让刘备这个一直硬碰硬的人开始采用迂回的方式,最终从无立足之地,一步一步的走上了三足鼎立的道路。
姜子牙钓鱼钓到了周文王,诸葛亮钓鱼钓到了刘玄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