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古代尊老养老,现代弃老虐老?(中国古代养老制度: 官员致仕福利与普通老百姓家庭养老方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养老制度: 官员致仕福利与普通老百姓家庭养老方式的演变
感谢你的邀请!这个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大,而且很专业涉及到了礼仪仁孝的发展历史,不能做出准确的回答很抱歉!我们可以讨论下古代养老和现代养老: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政府官员,都没有养老保险等“五险一金”,也基本上没有退休工资,但是古人在养老方面花的心思并不少。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汉代只有高级官员有“致仕”,致仕条件是年老或是有疾。汉代规定,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功勋极其卓著的少数官员甚至可以享受原俸,另外,在退休时还有一次性赏赐,如钱、黄金、粮食、房屋、车马等。如汉章帝元和三年,贤官第五伦请辞时,被汉章帝赐“以两千石俸终其身”,并加赐钱五十万,公宅一所。
唐朝官员在退休方面明确了“七十致仕”,如果不到七十岁,但是体弱多病的也要退职。“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给俸”。除非皇帝特批,否则的话,唐朝官员退休后没有退休金,但能得到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宋朝虽然也规定了七十致仕,但并没有实际执行,所以导致朝堂之上,皆老朽昏庸之辈。因为退休只能拿到斗俸,所以官员千方百计拖着不退休。
明朝起,将退休年龄提前了十年以上,只要年满六十岁,就鼓励退休。如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朱佑樘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明代的开国功臣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于洪武四年,未满60岁时就告老还乡。中央官员退休后享受半俸,一般情况下不给退休官员发退休金,家里实在太穷的话,根据个人申请,“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
清朝官员退休年龄也为六十岁,如果没有年满六十岁而因病提前退休是没有俸禄的,而满六十岁又有世职的可以拿半俸,但对那些有特殊功绩的官员,如打仗负伤者,则全数发给。
对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养老制度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一家之内,晚辈负有不可推脱的养老义务,而国家也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主要是减免老人及其子孙的赋税(向国家缴纳一定的钱物)和徭役(为国家提供一定期限的无偿劳动)。国家甚至还通过授官赐爵、赏赐财物以确保老人安享晚年
现代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态度的多元原因分析
从尊老到虐老,并不是哪一种单纯的原因所造成,出现这种局面,有其深层的社会以及文化等等的方方面面的原因,现试谈一二。
一、尊老是个人伦理道德和自身修养的体现,它不由所受教育的高低而决定,也不因生活环境的好坏而不同,故学历高也有可能犯罪,生活贫也有可能敬老。
二、古人重德轻财尚人,古之教育,核心在于培养忠孝思想,不忠不孝者,遭社会所唾弃,视同禽兽。孝敬老人是和忠君同等重要的原则性问题,故孝子贞妇,可立牌坊表彰于世,强调“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认为不孝就谈不上善,孝是所有美德的基础,所以一旦有父母告子女不孝,子女几无胜诉的可能,且会遭遇相当的惩戒,故从社会整体看,古代没有形成不尊老不爱老的意识,从个人看,是不能也不敢不尊老不养老。
三、现今重财轻礼尚法,现之教育,更重要在于培养一技之长,注重专业人才和实际的社会贡献。对老人的态度也由孝敬转变成了赡养,孝敬者人之德操,是立身之本,故常当保持,而赡养者人之义务,故常有不尽。
四、现今社会推崇的在于经济,以富足为荣,故生活环境比古代大为改善,受教育最直接的目的也是为了创造更加富裕的生活,老有所养即可,故生活常充裕而敬人常不足。
五、古代崇尚的在于人之纲常,以清高有德为荣,不以经济为重,故有金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等说教,而受教育虽然也有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但根本任务是“明明德”,对老人更非简单的养老,提出了养老虽禽兽亦能,人因孝敬与之区别的主张,鼓吹孝当竭力,非徒养身,所以生活往往不大富足,但敬老未尝稍懈。
简单概括,由于民众观念的转变和社会体系的不同,导致对待老人的态度有所不同,但并不完全如此,更深层的原因需专门论述,更不是此处几句话能辩清楚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