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大人包拯包青天是怎么死的

包拯是寿终正寝,享年64岁。从各种史料上看,这样的说法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他死的时候,或者死之前,也没有什么其他诡异古怪的事情。而他死时的年龄,在古人里,也算是高寿了。

所以,诸多资料表明,包拯在去世之前,身体还很好,得到朝廷重用,而且没有受到排挤。然后,就病死了,对于这么一个有很大名气的人,如果真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史料上不可能不体现一些蛛丝马迹,所以包拯应该算是寿终正寝。

包拯,也叫包青天,那是因为他不畏权贵,为民请命,而且十分清廉,所以,老百姓就把他叫做包青天,这是一个十分正面的评价。

而包龙图,也是包拯的一个称谓,其来源是他当过龙图阁的学士,所以,后世把他的姓冠以官名,就这么传了下来。包公,则是演戏小说以及民间对他的尊称,其实我也很习惯称他为包公。

对待演义中的历史人物,我习惯性的存了五分不信,毕竟,演义和小说基本一样,有的真实性高一些,大概就是三分虚,七分实,还有很多演义故事,则虚构的成分实在是太多了,更主要的是,这些虚构的故事往往还有一些原型,甚至能够在历史书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因此,几乎有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演义中的包青天,断案破案第一,不畏权贵第二,为民请命第三,博学多才第四,这个排名,是根据民间对包公第一印象排名的,毕竟,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塑造包公的形象,都逃不出这四个方面,而尤以破案,最为引人注意。

而历史上的包青天,我看过一些正史上对他的记载,虽然也有一大段笔墨来记载了一件割牛舌案件,这个案件的侦破过程很详细。但我读完之后,总有点钓鱼执法的感觉。

原因在于,包拯为了找到案犯,故意让原告(姑且这么说)把牛杀了卖肉,接着就发布了一条命令,说严禁宰杀耕牛,结果那人的仇家在举报时,包青天就把人家拿下,一审讯,还真是割牛舌的人。包拯给的解释是,这人敢割牛舌,一定和那人有仇,我这才将计就计,破了这个案子。

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包公的断案水平,但从现代观点来看,这种手段,实在称不上高明。但惜墨如金的史书中,能够记载这么一个案例,很能说明,在当时,包公断案水平是很高的。

继续翻看史料,以及后世对包拯的评价,我们就会得出另一个排名,在历史中,包公犯颜直谏第一,不畏强贵第二,为民请命第三,断案破案第四。从一些人,比如他的同事欧阳修评价,包公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

如果是别人评论的,我可能会不信,但欧阳修是出了名的大学问家,而且可以慧眼识才,录取苏轼兄弟俩,还有曾巩这样的有才之人,这样的人 眼光必然不会太差。所以说,演义中的博学多才,是要打折扣的。

而包青天的犯颜直谏,在历史上,可以和另一个魏征相提并论,魏征犯颜直谏到兴头上,李世民就别想回宫休息。而包拯犯颜直谏到了兴头上,唾沫星子都能喷到赵桢脸上。若说是犯颜直谏,包公还要胜过魏征半分。

而李世民和赵桢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明,最能虚心纳谏的皇帝,所以,包拯和魏征,都没有因为犯颜直谏受到惩罚。

包青天敢犯颜直谏,怼皇帝,自然敢怼大臣,怼皇亲国戚,他当御史的时候,弹劾人简直成了家常便饭,而且,包青天的弹劾,是一种持久战,也就是说,只要包青天认定这个人有问题,要弹劾你,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

扩张:毒杀说

一,宋仁宗毒杀说。

曾有人说包拯得病后,宋仁宗御赐汤药害死包拯。

可是我们翻阅大量史料找不到任何宋仁宗想加害包拯的理由。宋仁宗就是传说中被狸猫换太子的那位皇帝,真实的宋仁宗为政清明,是历史上屈指可数以仁治国的明君。宋仁宗知道包拯性直说话直来直去,对其冒犯之言从不以为逆。

有一次宋仁宗的宠妃张贵妃,想为其叔父张尧佐谋求宣慰使的肥差。虽说张尧佐为官也属清廉,但包拯认为张尧佐资质平庸,担不得宣慰使重任,直接上疏七次严辞反对宋仁宗对张尧佐的任命。据说当时君臣关系弄得相当紧张,包拯口若悬河谏言,唾沫星子都飞到仁宗脸上了,仁宗气的脸色发白,但其并未发怒依旧听从包拯之言撤销自己的任命。宋仁宗回宫后无奈的对张贵妃说了一句,你总想着为叔父谋求宣慰使肥差,却忘了御史是包拯啊。

我们试想包拯朝堂之上如此冒犯皇亲国戚,如此耿笔直谏令仁宗下不来台面,可是仁宗都未治包拯不敬之罪,他又为何在包拯老病之时害他呢?

其实包拯就是宋仁宗为巩固政权树立的一面旗帜,如果没有宋仁宗的信任支持,就没有包青天的威名。

宋仁宗与包拯两人是君臣,更像朋友惺惺相惜互相成全,于情于理仁宗都不可能害包拯。我们再看仁宗朝涌现出的贤臣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如果没有宋仁宗的仁德,又何来他们的名垂千古?如此仁君要害包拯于逻辑亦讲不通。

包拯逝后,宋仁宗悲痛万分,下令辍朝一日全部官员皆去包家吊唁,又给包拯只有五岁的儿子加封官职,并赐包拯孝肃之名。

如果宋仁宗害死包拯,他又为何如此悲痛?他又为何善待其家人?他又为何赐给包拯如此高的评价?

就如朋友逝去,再高明的演技亦演不出那种痛彻心扉的悲伤。我们从包拯逝后宋仁宗的表现,就可断定宋仁宗根本不可能害包拯,不然宋仁宗就是神,其演技超乎常人想象。

而且我们于史书中,根本找不到任何宋仁宗害死包拯哪怕蛛丝马迹般的记载。有书君觉得,此说于情于理于史都讲不通,这只是一个毫无根据的怀疑而已,根本站不住脚。

二,仇家毒杀说。

曾有人觉得包拯尸骨中汞含量超标,而且包拯只病了短短十三天就撒手人寰,应是被得罪的仇家害死。

可是现代科学家经过先进的科学方法再次检测,并不支持包拯被人害死说。汞在古代有两大毒药来源,一是砒霜,其所含主要元素是砷,另一种就是朱砂。

科学家在包拯骨骸中并未检测到砷元素,因而排除了包拯因砒霜中毒的可能。科学家再次研究包拯骨骸中汞含量超标问题,确定其尸体中汞确实来源于朱砂。

但是古代为保持死者容颜不老,经常在死者棺材中放入朱砂防腐,宋仁宗痛失爱臣,下令在包拯棺材中放入朱砂防腐应属大概率事件。再有朱砂在古代还是一味中药,小剂量使用有治病功效,科学家研究发现包拯生前确曾服过含有朱砂的中药。

因而朱砂作为防腐剂与中药被包拯使用过,其骨骸中汞含量超标就成必然了。由此科学家断定包拯并非被别人下毒害死,并非直接死于汞中毒,而是正常生病死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