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滕王阁每次被毁都有人抢着修(滕王阁为什么被毁28次)
滕王阁,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因为王勃的一篇骈文《滕王阁序》而誉满古今。
滕王阁之景,与滕王阁之序,交相辉映。
可是,滕王阁自从在唐代建立后,至今已经重修了29次,平均47年就要重修一次。
纵观历史长河,这种情形是十分少见的。
滕王阁为何具有如此魅力,让重建之事不绝于史册?
滕王阁之兴
其实历史上曾有三座滕王阁。
它们分别伴随着滕王的足迹,遍布在山东、江西和四川。
山东滕州的滕王阁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还留存的,只有位于江西和四川的两座。
三座滕王阁,各自有各自的故事,但它们的出现,毫无疑问都和唐朝的滕王李元婴有关。
李元婴出生在公元630年,此时玄武门之变(公元626年)已经过去了四年。
作为太上皇李渊最小的儿子,李元婴从小受宠,骄纵失度。
贞观十三年(639年),年仅9岁的李元婴,被封滕王。
他受封的第一地,就是山东滕州。在这里,他建立了第一座滕州滕王阁。
永徽三年(652年),被贬为洪州(南昌)都督。
第二年,不安于现状的李元婴就斥巨资修建了最为著名的南昌滕王阁。
到了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李元婴又被调到阆中当刺史,在这里,他还是改不了自己喜爱享乐的习惯,又在嘉陵江边建成了滕王亭,杜甫也曾在此留下诗篇。
在李元婴离开江西之后,刺史阎伯屿重修滕王阁。
翻新的滕王阁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竣工,阎伯屿就邀请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上楼庆祝。
席间,王勃用骈文写下《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不仅引得全场赞叹,更是流传千古。
这就是滕王阁之兴。
此后,大批文人墨客,来到南昌,都会登临滕王阁,留下自己的笔墨。
这也是滕王阁长廊上《滕王阁诗词集锦》的由来。
为何反复被毁
既然滕王阁如此热闹,为何还会多次被毁?
首先是地理位置上滕王阁位于南昌城外,湿润多雨的气候对古建筑的毁坏十分严重。
其次是从建筑材料上来看,滕王阁的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经受风吹雨淋,极易腐朽,而且容易着火,一旦着火,在高处的滕王阁附近又无水源,因此就难以保存。
据记载: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滕王阁首次毁于火。
明代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滕王阁又毁于大火。
到了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滕王阁再次毁于火灾。
在清代,滕王阁的火灾就更多了。
据考证,自清朝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至宣统(1909年)间260多年的时间里,滕王阁自然损坏四次,毁于火灾七次,遭兵祸又有两次。
这火,随着滕王阁,也烧了一千三百多年。
最后,从社会因素来分析,南昌交通要地,在古代战争中,自然是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在元初、清初、以及清末的战争中,滕王阁都受到了影响。
而第28次的毁坏,就是因为在1926年被北洋军阀在战后焚毁了。
天灾和人祸,都是滕王阁逃不过去的劫难。
专家梁思成与滕王阁
了解了滕王阁多次被毁的故事后,都会有疑问,既然滕王阁难以保存,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反复损毁,反复修缮?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1942,我国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和他的助手莫宗江,在考查南方古建筑路过江西。
时任江西省建设厅厅长的杨绰庵,告诉梁思成,他将重建滕王阁,并希望梁思成能帮忙设计一套图纸,用来重建滕王阁。
梁思成当时未加思索就接受了这一请求。
可惜因为战乱和其他原因,重建清末毁坏的滕王阁的时间,一直推迟到了建国后的1983年。
但是,梁思成先生在1951年的《人民日报》上发文,《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他说:“中国建筑乃世界上最古老、最长寿、最有新生力的建筑体系。”
而这,也是梁思成先生所坚持的古建筑保护观。
在一千三百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滕王阁与历代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所包含的,正是中华民族所传承的文化气息。
它也就成为了中华文明的象征。
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历朝历代的有识之人,岂能让滕王阁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因此,梁思成先生才会在1957年收到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来信时,表示:“十分高兴。”
并叮嘱:“之前的图,是草图,绘制新图时,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助你们。”
除去保护文化遗产外,修建滕王阁的人,也会有着一丝自己的“小心思”。
就像这句话所说的一样:“要不是滕王阁,谁认识你洪州都督阎伯屿啊!”
正是这背后带来的赞誉,也在催使着滕王阁的重修。
时光回到今天,梁思成先生设计的滕王阁,终于在1985年动工,由自己当年的助手莫宗江负责,最后在1989年建成开放。
结语回到唐朝,当年任意妄为,只贪图享乐的滕王李元婴,一定不会预料到滕王阁还会发生这么多的故事。
而阎伯屿也不会料到,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会中华文明的一个符号。
楼与文,相辅相成,流传至今。
今天的滕王阁,已经不单单是一处新修建的风景区这样简单,它不仅代表了文人墨客们的精神寄托,更是每个中国人血脉里流动的记忆。
江西人民新建的滕王阁,离唐代的旧址有几百米的距离。
因此,它已经不是当年王勃登的那座滕王阁,但登楼远眺,美景还是王勃笔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作为今日江西的象征,相信在人们的保护下,一定会焕发出更美丽的色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