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古姓氏?
观点一
与朋友初次见面,握手寒暄后要请教朋友的尊姓大名,国人重姓氏,关于姓氏的学问颇大,也非常的繁杂,今天浅谈一下关于“姓氏”的问题。
《姓与氏的区别》在战国以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姓用来别婚姻,氏用以别贵贱。而到了先秦时期,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姓氏便开始合而为一。所以姓氏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是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最早的姓,大都从「女」部,如:姜,姚,嬴姓等。后来由于父权当道,而有氏的产生。所以氏是在姓之后,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一直到春秋战国后才逐渐消失。
1.据〈春秋〉一书整理出的古姓有22个姓。
2.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中整理出59个古姓。
3.北宋以后作为儿童识字的〈百家姓〉,共收入504个姓氏,其中单姓共有344,复姓60个。
4.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的户籍资料编成〈皇明千家姓〉,收有1968个姓氏。
5.清康熙时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
6.清.张澍〈姓氏寻源〉记载古姓氏有5129个。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而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今推究姓氏的来源,大致如下:
(1)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姓
(2)以祖先族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3)以以封国为姓。如齐、楚、燕、秦、韩、赵、魏。
(4)以职官为姓。司徒、司马、司空、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等。
(5)以居地的邑名为姓。如东方、西门、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曾被封于乌程欧阳亭)。
(6)以排行次第为姓。如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7)皇帝所赐的姓氏。刘、李、朱完颜等。例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姓李。(8)以职业技艺为姓。如陶、巫、卜、医等。
(9)以先祖的谥号为姓。如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10)因避讳而改姓。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卿改为「孙卿」,庄改「严」,丘改为「邱」。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命脉的关系。后世子孙负有开枝散叶,繁衍后代永世昌盛的责任,相信这是华人共有的观念。
由古代历史看来,黄帝继承炎帝,姓公孙,名轩辕,黄帝的部落叫有熊氏,黄帝有25子,有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嬉、儇、依等12个姓。
据考证,我们古老的姓基本都出自炎黄两家之后。所以我们后代都以炎黄两帝是共同的祖先,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居。无论天涯海角,不分你我他,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都是源自同一祖先,同一命脉永续绵延的炎黄子孙啊!
中国姓氏的起源与发展
生活在远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根据血缘关系的不同,分为一个个部落,各个部落又进一步分衍出许多支族。这些部落和支族为加以区别,有着各自的名称,这些名称无疑就是姓氏的由来。
根据历代史籍所述,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
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许多分支氏族的标号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姒、风、子、姜、任、赢、姚等。
2.以国名为姓
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大行分封,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华夏,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氏。如齐、楚、赵、魏、宋、郑、吴、秦等。
3.以邑名为姓
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忿生的后代因此姓苏。与此类似的还有以郡名为氏、以乡名为氏、以亭名为氏的,如楚国大夫肥封于南郡麋亭,其后代姓麋。
4.以官职为姓
如李,“皋陶为尧大理(官名),因官命族为理氏(即后来的李氏)”。又如周代把露天的粮仓称为“庚”,有房顶的粮仓称为“廪”,此后,粮官的后代便以庚、廪为姓。同样,司马、司空、司徒、帅、尉等,皆是以官职为姓的。
5.以职业为姓
商朝有巫氏,是用巫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巫为姓。以业为姓的,还有陶、卜、乐、甄、屠等姓。
6.以谥号为姓
如周朝的文王、武王,其后代分别姓文、姓武,又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7.以图腾为姓
把祖先崇拜的生物作为姓氏,动物类的如龙、牛、马、羊、熊、鹿、骆、鱼等,植物类的如杨、柳、松、梅等。
8.以居地为姓
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同类的还有东门、西门、南官、池、桥、井等姓。
9.以祖先的字或名为姓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孔丘乃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故其后代以孔为姓。还有以祖先的称号为姓的,如轩辕、高阳等。
10.以天干地支为姓
以天干为姓的,如甲、丁、辛、壬等。以地支为姓的,如子、午、未、申等。
11.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如长孙、万俟、拓跋、尉迟、耶律、慕容、宇文、呼延等。
除此之外,还有以数字为姓的,如伍、陆、万等;以颜色为姓的,如白、黄等;以五行为姓的,如金、木、水、火、土等;以爵位为姓的,如王、公、侯、公子、公孙等。
由于姓氏来源多样,得姓方法各异,再加上几千年来的演变发展,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姓氏繁多而复杂的重要原因
我国的姓氏出现以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在此过程中,许多古老的姓氏或被废止,或遭灭绝,同时又有许多新的姓氏诞生。这些新姓氏主要产生于改姓,历史上改姓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帝王赐姓
如汉代娄敬因献和亲政策有功,汉高祖赐其刘姓,改称刘敬;郑成功因收复台湾有功,明末皇帝赐朱姓于他,闽台百姓称其为“国姓爷”。
2.避讳改姓
如秦汉时的籍姓,因避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而改姓席;汉明帝名刘庄,庄助改名为严助;唐末王审知称闽王,当地沈姓改为尤;晋朝为避司马师之讳,全国师姓改为帅姓,晋朝灭亡后,一部分师姓子孙改“帅”复“师”,但有很大一部分仍然沿用帅姓。
3.因祸改姓
有的是因避祸逃难自行改姓,如汉代韩信被斩后,其后人改姓何;南北朝时,南朝人刘凝之避乱入北朝,改姓员氏;唐末王审知闽国灭亡之后,子孙为逃避仇人追杀,分别改姓游、沈、叶等。有的是因祸乱被强行改姓,如南朝齐巴东王萧子响起兵作乱,兵败被杀,家族除籍,改姓峭氏;隋朝贵族杨玄感反隋失败后,被改姓凫氏。
4.少数民族改姓
中国文化史是一部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在此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融入汉族,说汉语、用汉字、改汉姓,显示出汉文化的魅力。少数民族改汉姓历朝历代皆有之,但改姓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次是由北魏皇帝主持的汉化运动。北魏皇室出自鲜卑族,姓多为三字或四字,既复杂难记,又不利于民族融合。
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下令把繁复的鲜卑姓改为汉姓。其中,皇姓拓跋氏改为元氏,其他如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普六菇氏改为杨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等等。据《魏书•官氏志》和《通志•氏族略》记载,在这次易姓运动中,总计有144个鲜卑姓氏被改为汉姓,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少数民族改姓汉姓之举。
三代以前,姓、氏有别,其功能也不同。姓是用来“别婚姻”的。远古的人们在漫长的繁衍进程中逐渐发现,同一血统内的群婚乱交不利于后代繁殖,提出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进化原理。因此,“同姓不婚”成为了一条社会法则,后来又纳入了礼制的轨道,人人都须遵循。这一点,应该说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有氏。天子分封子弟为诸侯,诸侯分封子弟为卿大夫,都要赐“氏”。般即以受封赐的国名或采邑之名为氏,也有以官爵、居处或父祖的字为氏的。《通志•氏族一》中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开始发生变化,秦末大乱以后姓与氏逐渐融合,汉代则通谓之姓,并且上至天子下至庶人均有姓,表明个人所出家族。“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司马迁在《史记》中直接讲齐国姓姜,秦国姓赢,周王姓姬等,而不再严格区分姓与氏。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姓”与“氏”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