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太子说老四手段不光明,康熙为何说天津的沙琪玛好吃?(胤禛和胤祥出色地完成江南赈灾任务)

胤禛和胤祥出色地完成江南赈灾任务

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奉康熙之命到江南“筹款赈灾”,这本来就是一个很难办的差事,但是,胤禛和胤祥居然就把这个差事办下来了。当然,为了办好这个差事,胤禛和胤祥也是用尽了各种手段,包括光明正大的,也包括拿不上台面的。

胤禛和胤祥他们那些拿不上台面的事归纳起来有两个:

第一个是暗地里鼓动灾民进城“吃大户”,当然,吃谁家的,胤禛他们早有准备,胤禛安排田文镜给那些“屯粮不捐”的大户们的门前,都高高的挂上了灯笼。然后李卫和高福就分别引导灾民们到那些挂着灯笼的大户家里“抢粮食”。四阿哥胤禛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那些富户们实在不配合,都是软磨硬泡,就是不往外拿粮食。

遍地的灾民在城外聚集,如果长期饿肚子吃不上饭,那肯定早晚激起“民变”。与其被动的激起民变,不如有组织的去“吃大户”。胤禛的这一招还是蛮管用,大户们为了自己的安全,也就不得不捐粮,有了粮食,田文镜就可以组织开粥厂赈济灾民。胤禛和胤祥的这个举动,引起了江南这些大户的的不满,于是纷纷向朝廷告状,说胤禛和胤祥“纵容民变”。

第二个拿不上台面的事,做的也很绝。

胤禛和胤祥所谓的江南筹款其实就是以朝廷的名义劝江南富裕的盐商以及那些肥的流油的官员们拿出钱来为朝廷分担压力解决困难,这个事说白了,就是朝廷“强行摊派”,这种事并不是十分光彩的事情,所以必然会遭到以江南巡盐道任伯安为首的地方官员和盐商们的抵制。同时,这种“摊派”也将让以八阿哥允禩为首的八爷党在江南的“钱袋子”受到很大损失。

所以,胤禛和胤祥与江南的地方官员和盐商们就行成了“对峙”。八阿哥胤禩也让九阿哥胤禟给任伯安写信,核心就是“绝不配合”!胤禛对这个局面是有心理准备的,但是他们到了扬州之后,才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对峙”的严重程度,也能感到来自京城的阿哥们深深地“敌意”。筹不到款,赈济灾民就是一句空话,总是让灾民去吃大户,总有一天也会变得失去控制而成为真正的民变。

四阿哥胤禛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压力。他不得不出手,让年羹尧在官道设埋伏,劫取九阿哥胤禵给任伯安的一封“拒绝合作”的书信,并用这封信扎扎实实的“讹诈”了任伯安二十万两银子。这样一来,对峙被打破,四阿哥胤禛非常顺理的“筹款”三百万两“赈灾银子”。不仅如此,胤禛还趁势参劾了江南的三十多名官员,也算是进一步得罪了江南的地方官员。这是光明正大之举。

江南的赈灾修河的差事胤禛和胤祥办得非常完美。康熙对胤禛的这趟差事是非常满意的,胤禛和胤祥帮他化解了“赈灾”的燃眉之急和“国库空虚”的窘迫。但胤禛他们在江南的这些拿不上台面的做法,却引起了江南地方官员和富绅们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上折子“参劾”老四胤禛。在胤禛胤祥还没有回京的时候,他们在江南的行为已经在京城传的“沸沸扬扬”。

康熙召集了太子和佟国维,马齐,张廷玉几个上书房大臣们议论一下四阿哥参劾胤禛的事儿,其实是想表达对胤禛的赞赏和理解,但是却让那个“德不配位”的太子给搅和了。康熙还没来的时候,三个上书房在一起聊天,就很有意思:

马齐认为,四阿哥胤禛在江南一下子参劾了那么多官员,似乎太过操切。而佟国维不失时机的表示:这种事情如果是八阿哥来办,肯定不会是这个样子,言外之意就是老八的办事能力要略高一筹。但张廷玉认为,吏治腐败如此,诸多弊端,就是需要四阿哥胤禛这样的人来整治一下了。

这三位,马齐站在江南官员的立场上说话,佟国维趁机拔高八阿哥胤禩,张廷玉公开支持四阿哥胤禛。但三个老谋深算的上书房大臣却聊得很热乎,真是个个老奸巨猾。马齐说了一个当地的顺口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爷叫回话。这个时候,康熙接上了一句:老百姓也有一句顺口溜:天不惊,地不惊,就怕四爷调回京。

看得出来,康熙心里是很高兴的,颇有替胤禛打抱不平的意思。康熙说:各有各的说法。康熙拿了一份参劾四阿哥胤禛纵容灾民抢粮逼捐的折子,想听听太子和上书房大臣们的看法。这个时候太子说话了:四阿哥胤禛的差事办的不错,很用心,也算是给朝廷解了燃眉之急,但是,有些手段不光彩,不够仁厚……

本来兴致勃勃的康熙是想把这个识人善用的功劳,和对四阿哥胤禛的赞扬的人情交给太子,不想太子这几句话把他的兴致和思路全打乱了。康熙有些无奈:你太子这么挑理的话,以后咋让胤禛替你卖命啊!无奈之余,没话找话。他真的不想训斥太子,他还是要给太子面子的。所以他莫名其妙的转移话题:

天津的沙琪玛,味道不错,用的是真马奶子加蜂蜜,和御膳房的味道不一样……这一方面是转移话题缓解一下尴尬的场面,另一方面也是间接表达了对太子的看法的不屑——你那点见识真不是一国之君的格局和心胸。接下来,康熙话题又一转,询问四阿哥胤禛家里的情况怎么样?太子胤礽答不上来,康熙嘱咐他:你的四弟在为你卖命,你这个当兄长的是不是应该多关心他的家里有什么困难,帮助解决才是……

就这么一次简单的交流,太子格局不高和心胸狭隘以及缺乏亲情的毛病暴露的一览无余,这次交流让康熙在上书房大臣面前丢了面子,而这个面子就是那个不成器的太子给他丢的——想着几个上书房大臣心里不知道怎么笑话和鄙视他的这个太子,康熙隐隐感到脸红。这个太子,还能培养出来吗?康熙也有点含糊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