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为何能名列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宋襄公:一位备受争议的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宋襄公:一位备受争议的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春秋时期历史人物。老实说小编并不怎么相信春秋五霸这种说话了。首先春秋时代不只有五个霸主;其次,所谓春秋五霸这种说法不过是后世儒家学者根据他们自己的政治信条创造出来的历史术语。依照儒家学者的想法划分春秋五霸的首要依据就是看这个君主是否忠于周王室,其次才看这个诸侯国的国力。所以连被楚国揍的不行的宋襄公也可以被评为五霸之一。说白了依照司马迁说法,只要政治正确 就算这个诸侯国很弱,也可能被评为五霸之一。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名兹甫,《史记》说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在位于公元前650年至前637年。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公元前643年,春秋首霸齐桓公过世了。如果仅仅是齐桓公过世,这并非是宋国争霸的机会。因为就算齐桓公死了,齐国的国家实力任然在。以当时宋国的国力,无论是经济、人口、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很难与齐国相抗衡的。只要齐桓公能够实现政权的平稳交接,就当时中原诸侯国的实力,除了南方强大的楚国,没有人能够威胁到齐国的霸主地位。
但机会偏偏给了宋襄公,因为齐桓公死后,齐国的政权交接是非常不稳的。齐桓公在世的时候,什么都考虑到了 偏偏没有考虑到儿子的接班问题。他非常宠爱公子昭,更曾托付宋襄公让他日后帮助公子昭登位。可是在他死后,他的五个儿子都想登位。因为登位不仅意味着做国君,还意味着做霸主。在这样的局面下,矛盾就产生了。齐桓公生前的三个宠臣分别拥立不同的王子,相互之间打来打去,天下无敌的齐国军队自己开始窝里斗。这场内战持续了近一年之久,公子昭不敌其他几个王子,不得不逃到了宋国。公子光想到想起当年齐桓公对宋襄公的托付,就请求宋襄公帮他夺位。对公子昭,宋襄公一开始的接待很热情,但是对出兵帮助公子光的事却显得很冷淡。公子昭是个聪明人,见这个局面后,立刻知道了宋襄公想要什么,对宋襄公承诺说:“只要我能够登上国君的位子,一定会以盟主之礼来对待叔叔。”也就是说,为了能够登上国君位子了,公子昭愿意让出父亲为之奋斗一生的盟主之位。有了这个许诺,宋襄公像打了强心针一般,立刻号令天下,要求各国派兵护送齐国王子回国夺位。
宋襄公毕竟不是齐桓公,齐桓公活着时候,大家拿他当“老二”,现在齐桓公不在了,谁还买他账。结果只有三个小国带着一点军队过来,这一点军队对付强大的齐国哪里够?宋襄公一咬牙豁出去了,整顿了国内几乎所有兵马,外加三个小国人马,就这样浩浩荡荡杀向齐国。没有想到来的早不如来的巧,这个时候的齐国经过长时间的内乱,各方势力已经打的精疲力尽了。宋襄公的军队一到,大家就都不想打了。仅仅经过几次小规模军事接触,各路齐国就做鸟兽散了。公子昭就这样顺顺利利地做回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齐孝公。
这时候的齐国经过这场大规模的内乱,其国力损失极其严重。以当时国都临淄为例,当时临淄大约有五分之三的民房被烧毁,国都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齐孝公因此听从了宋襄公号令。在宋襄公眼里,称霸就水到渠成了,齐国是各国盟主,现在齐国听我的,那就是盟主了。当了这么多年老二,现在总算熬到老大了。在齐国内乱平定后的初期,宋襄公开始耀武扬威。先是当时的曹国国君在宋襄公发文请天下出兵勤王的时候,不买宋襄公的帐,这事后宋襄公秋后算账,将曹国国君斩首.滕国国君过去在小事上得罪过宋襄公,这下也被宋襄公睚眦必报,硬是被杀了祭神。在齐国内乱被平定的最初日子里,宋襄公确实这么威风八面,几乎到了见谁灭谁,说打谁就打谁的地步,貌似已经是天下霸主了。实际上,还远着呢。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公园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军在泓水开战。楚军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军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中而死。
观点二
宋襄公十年(公元前641年),志在称霸的宋襄公广约曹、腾、邾、鄫等东方小国会盟于曹国南鄙,共谋仁服东夷之策,却没想到各国都非常不卖面子,不来的不来,迟到的迟到,宋襄公的“霸主“颜面全无,一怒之下竟杀了鄫国国君祭神。这虽是身为殷商后裔的宋人旧传统,但仍遭到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批评。正如一千多年后苏轼评论宋襄公之言:
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 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十年前葵丘之盟,齐桓公首创“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即只宣读盟书,而不杀牺牲之牛以歃血,非常之人性化。如今宋襄公竟杀死一国之君祭神,此乃残酷野蛮之举,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然而,宋襄公在国内外一片反对声中,仍一错再错,意图挽回自己的霸主颜面,是年秋,宋襄公因曹南盟会时曹国不肯致饩(即为盟会提供饮食),而大举围攻曹国,对其展开军事惩罚。
然而这次,事情依然没那么顺利。
宋襄公号召以仁义称霸,主要是纠缠在一个“礼”字上,但他的哥哥同时也是宋国重臣目夷却认为,必须更看重一个“德”字,这种政治观念上的根本分歧,必然导致两人的争论没完没了,果然,公子目夷又开始唱反调了,他说:“文王伐崇,崇军其城,三旬不降,退而修教,复伐之,因垒而降。今君德无乃有所阙乎?胡不退修德,无阙而后动。”目夷认为宋襄公“德”不够,甚至有些“缺德”,应该回去再修修思想品德课,修完了学分再来打曹国,那样就可以像周文王般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宋襄公本对目夷的话不以为然,继续围攻曹国。然而这年冬天,陈穆公突然站出来牵线,约齐、楚、鲁、郑、陈、蔡六大国会盟于齐,以勿忘齐桓之“德”,并修齐桓之旧好。
忽闻此信,宋襄公顿时傻眼。
一直以来,诸侯间凡有盟会,宋襄公总是每会必至,表现得最为积极,然而这一次六大国盟会如此重要的活动,竟然将宋襄公拒之门外。宋襄公顿时就明白了,此次盟会名义上是怀念齐桓公之“德”,向齐桓公致敬,实际上是以另一种方式在对宋襄公进行批评与否定,要他好好反省,知难而退!
宋襄公不是傻子,对种种外交讯息并非不懂分析。于是,一股莫名的羞耻与尴尬涌上心头,他的自尊严重受创,几天几夜吃不下饭,终于,一声长叹,率领宋军退出了曹国。
小国都不听他的,大国更是不鸟他,一个被孤立的国家如何才能在乱世中生存?宋襄公哭叫着在梦想与现实之间跌跌撞撞,头破血流,血泪模糊了双眼,逆流成河。
宋襄公回到宋国后,闭门思过,日夜忙于国事,励精图治,整整一年没有参加任何国际事务,公子目夷还以为他真的在修德,心内非常欣慰。宋国地处中原的心脏,水陆道路四通八达,是一个交通枢纽,宋人又有殷商的经商传统,所以只要稍稍努力,宋国的国库就会满出来,钱这么多干嘛用,称霸啊!
第二年年底(公元前640年),修完德的宋襄公终于跳了出来,向天下大声宣布:你们开会不带我一起玩儿,我就自己开会请你们一起来玩儿,然后一起推选我做盟主,你们讲好不好哇!
他哥目夷当场跌倒,赶紧一盆冰凉的洗脚水浇下去,大呼:“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
目夷把形势看得很清楚,认为一个小国,却要争盟称霸,那基本是找死!
鲁国的著名君子臧文仲听到了也叹:“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意思是说:将自己的意愿顺从别人,可实现双赢。强迫别人顺从你的意愿,多半就不行了。
看来臧文仲也是个有识之士,不愧是与当时周内史叔兴、晋国荀息、郑国叔詹、宋国目夷齐名的智者,只不过目夷看得是形势,他看得是人心,他就像中国的弗洛伊德,非常懂得分析人类的欲望。
总之一句话:做人做事必须以己度人量力而为,一厢情愿自不量力恐怕只会惹祸上身。
可惜,宋襄公已经沉浸在追求理想的狂热之中,再多冰水也无法浇熄。原来,他想了一个好办法,派人向齐楚送出重礼,让这两位大佬支持自己称霸。有这两位大佬点头,其他小国还能不俯首称臣吗?当年齐孝公是靠他出兵才登上君位的,现在寡人有求于他,他好意思不答应吗?而楚国虽然强大,地位却不高,楚平王的王位是他自称的,实际爵位只是一个子爵,他想要介入中原事务,也得靠我这个公爵吧!如果他不愿意,大不了多给他些钱,我宋国有的是钱,拿钱砸死他!
这个逻辑,就好像是那个著名的狐假虎威的故事,齐楚就是老虎,宋襄公就是那个狡猾的狐狸,只要大家不说破,宋襄公的计谋就能得逞!
于是,在宋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宋国邀请齐楚两个超级大国在鹿上(宋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盟会,三大巨头历史性的坐在了一起。
自齐国霸业中衰后,楚成王借此良机,重又将其魔爪伸向中原,将原先归附于齐的蔡、许、陈、郑等国陆续拉拢到楚国阵营之中,现在只要再搞定宋国,则中原之形势,则尽其掌握中矣!所以他也想趁此机会去见识一下这个宋襄公,看看这位被齐桓公管仲看重的年轻人到底是啥货色!
至于齐孝公,乃宋襄公扶持上位,欠他好大的一个人情,自然也不能不去。而且在齐孝公看来,齐国屡经内乱,当务之急是稳定政局恢复元气,势必不能再贸然称霸招惹祸患,如今既然有宋襄公不知天高地厚的强出头,他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也欣然前往,并在会上表现的谨小慎微,态度低调。
齐孝公或许不是一代雄才,但他绝对是个聪明人,而且是个懂得审时度势有自知之明的聪明人,管仲与齐桓公何等眼光,他们是不会乱挑继承人的。
宋襄公没想到齐楚两大国居然真这么给面子,于是一咬牙,当即提出要以公爵之位执牛耳为盟主,齐侯次之,楚子居末,歃血为盟。
在宋襄公看来,楚国国君是子爵,当年还是给周王盟会看燎火的,根本没有入盟的资格,如今让他入盟已经是很看得起他了,敬陪末座也是理所当然。这就是“礼”,宋襄公他毕生尊奉、宁死也不敢稍有违逆的“礼”。
楚成王肚子都快气炸了。什么礼不礼的,我堂堂楚王,干嘛要去守周礼?他妈的就算是周天子亲至,我楚王都不一定卖面子,你宋公算个屁啊!
但是在表面上,楚成王还是收起灰太狼的狼牙,披上喜羊羊的羊皮,装出了一副食草动物的温顺模样。他心想这里毕竟是人家的地盘,真闹起来恐怕得吃亏,不如暂且咽下这口恶气,等有机会再来秋后算账。
宋襄公的虚荣心得到了莫大的满足,他开心坏了。谁说荆蛮都不懂礼、不讲理的,你看楚子就很守礼,也很通情达理的嘛!看来寡人“仁”名远播,足以感化万邦,千秋霸业,便自今而始。
就这样,三大巨头表面和谐、各怀鬼胎的在鹿上之会亲切会晤,重申召陵之盟三国友谊,提出应继续加强三国在政治、经贸、文化等各方面领域的合作,并就当前国际国内焦点话题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达成普遍共识。宋国领导人宋襄公最后还在会上提议:为了促进华夷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宋国愿意再次作为东道主,邀请天下各国来一场衣裳之会,大家不带兵车,不置武装,坦诚相待,友好相会,打破长久以来的华夷之间的隔阂,一举解决各国之间的矛盾与争端,共同谋求世界和平。
对此,齐楚两国领导人均表示同意,并对宋襄公尊崇仁义,热心国际公共事务的行为表示了赞赏。宋襄公客套了一番又提议:由于齐楚两国在诸侯间威望卓著,各国诸侯的邀请工作就由两国领导人分别来进行,宋国会尽全力做好一切招待事宜,到时希望两位领导人能联合各国诸侯,共同尊奉寡人为盟主,如何?
说完,宋襄公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文件,率先签上自己的大名,然后让楚成王和齐孝公也来签。
面对这份烫手的文件,齐孝公谦虚地表示:“吾流离万死之余,幸社稷不陨,岂复先君之威而得诸侯之重耶?吾心有余而力不足。”
齐侯不肯强出头,宋襄公还以为他真的是在谦虚,于是也不计较,心想中原这些诸侯我自己请也是一样的,关键还是楚国那边的诸侯,于是转而又去问楚成王。楚成王又好气又好笑,心想你这个公爵那么能耐,干吗不自己去请,现在却来求我这个子爵,真是狐假虎威欺骗寡人的智商,鄙视你!
然而,楚成王最后却一口答应了,大笔一挥签上自己的大名,如此之爽快,连宋襄公都觉得有些讶异。
签字仪式结束后,三国领导人又一同携手观看了主题“仁义之声”大型歌舞晚会,商周礼乐依次登场,晚会气氛友好而热烈,详情不再赘述。
至此,大会圆满成功,宋襄公的霸业完美升级,只要一小步,就能达到巅峰。
说起宋襄公能成为五霸之一,大部分也是恰逢其时也并不是真正的实力!按司马迁的话只要政治正确,就算弱国也可以成为五霸之一!但事实上宋襄公后期的霸道导致大败受伤而死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