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童贯、高俅,晚年结局如何(童贯,高俅,蔡京结果如何)

壹丨童贯,伏法受诛,头悬城门

童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王的太监,在枢密院掌了二十余年兵权,在蔡京、高俅晋升的道路上都有童贯的影子。

不过大部分因解决吃饭问题而入宫的太监不同,童贯的家境并不贫寒,出生于开封城的他还读过私塾。十八九岁时童贯才进入后宫,成为少有的成年后才阉割的太监之一。

当然割的晚有割的晚的好处,起码身体已经发育的非常好了。无论是《宋史》还是文人的笔记中都说,童贯身材高大威猛,皮骨强劲如铁,面色黝黑,双目炯炯有神,下巴上还有胡须。一眼望去就是一个阳刚型男,与那些蔫儿吧唧,娘儿吧唧的太监就是天壤之别。也正是这副威风凛凛的怒目金刚相,让他在军营中叱咤风云二十余载。

童贯于宋仁宗年间入宫,由于仁宗的价值观比较正常,一直没得到重用,直到艺术家赵佶登基之后,才算是进入了快车道。

由于,童贯读过几年书,入宫时间晚,比宫中的太监有文化,有见识,于是赵佶就给了他个明金局供奉使的美差,让他负责满世界的搜罗奇珍异宝,但这份差事对于只读过几年私塾的童贯来说,确实勉为其难。但命运就是这么有意思,当童贯到达杭州之后发现,老天爷早就给他安排了一个臭味相投的人在那里等着他,才倾天下的蔡京正郁郁不得志的在杭州寻找一切爬升的途径。有了大才子的帮助,童贯的差事自然是得心应手,几个月时间就搜罗了不少珍贵的文玩字画,哄得赵佶龙心大悦。也正是在童贯的帮助下,蔡京回到了京城,两人狼狈为奸,各自平步青云。

从杭州回开封后不久,吐蕃地区的羌族政权开始闹矛盾,赵佶遣大将王厚领兵前去讨伐,童贯趁机谋了一个监军的差事。就在军队行至半路时,一把大火烧了太乙宫,赵佶认为老天爷在示警,急令童贯暂缓出兵。而立功心切的童贯则将圣旨往靴子里胡乱一塞,依然按计划向前开进。

此番童贯一战成名,一举收复了西北青唐四州,为宋朝拓疆上千里。此后,童贯就从宦官序列转至军队序列,直至做到了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武康军节度使的位置。

政和元年(1111年),契丹人听说童贯打败了彪悍无比的羌人,点名要看看童贯是什么样子。于是童贯就以检校太尉的身份出使了辽国。童贯回国后,便以太尉的身份主事枢密院,成为了最高军事统帅,不久之后,又加封了太傅和泾国公,位极人臣。

宋朝的文人也蛮有意思,以夫妻来取笑蔡京、童贯这对狼狈,称蔡京是“公相”,称童贯为“媪相”。

宣和二年(1120年),方腊在睦州起义,童贯领兵讨伐,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将起义军镇压下去,童贯因功升太师,改封为楚国公。

在镇压方腊的同时,童贯还盯上了丢失已久的燕云十六州,极力游说赵佶与金国签订了《海上之盟》,共同攻打辽国,夺回燕山。不得不说这着实是猪脑子才能想出来的昏招,一举打破了三国之间的微妙平衡,引狼入室,为后来的靖康之耻埋下了祸根。

在女真人的帮助下,北宋收回了燕云十六州,童贯晋封广阳郡王,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封王的太监。

但好景不长,女真人的刀锋就直指中原,赵佶慌忙禅位钦宗,自行向南逃命。当时宋钦宗指令童贯负责开封城的防务,但被吓破了胆的童贯执意带着近万人的卫队跟随赵佶南逃,惹得谏官、大臣和百姓十分的不满。关键是,宋钦宗也是忍无可忍,连续下旨将其降职,直至发配英州(今英德市)吉阳军中效命。同时,宋钦宗诏令监察御史张澄在途中将童贯干掉。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童贯在南雄的使院内伏诛,他的头被带回京城悬首示众。

皇位禅让给赵桓,童贯知道大势已去,于是就从太原逃回了汴梁,当时宋钦宗命令童贯留守汴京,但他不听其令,而是跟随宋徽宗一起南巡。童贯因为违抗命令,被朝中大臣弹劾,他和蔡京等人一起背上了误国六贼的骂名。他们认为与辽金之间的仇怨是由童贯结下的,也是因为童贯,才会引狼入室,让金兵有机可乘。

贰丨蔡京,在流放途中老死

蔡京,字元长,福建仙游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也是《宋史·奸臣传》成员,北宋六贼之首,在我国民间他是与秦桧、严嵩并列的大奸相。

蔡京出身于书香门第,一门出了七名进士、三个探花,他23岁便金榜题名,此后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四度出任宰相,前前后后总共执了17年的相印。

实话实说,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蔡京都是当时最顶尖的那个,他年轻时即给“维新派”的头目王安石当过助手,也给“保守派”的头目司马光当过助手,最神奇的是水火不容的两任宰相,都对蔡京赞不绝口。

此后,蔡京还曾做过扬州、成都、太原、开封等府的地方官,其为官之术就是“长袖善舞”,弄得官、士、缙、绅一团和气,大家众口一词的称赞其会办事。

蔡京的工作能力更没的说,他在全国建立了一套以“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为无钱看病的鳏寡孤独们提供免费的医疗、养老和丧葬。他主持了“崇宁兴学”对国家教育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建了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创建了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变科举取士为学校取士,对宋朝科教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蔡京最被后人诟病的地方在于其为了爬升无限度的媚上和其私生活的穷奢极欲。

宋徽宗继位后,蔡京曾短暂罢官,谪居杭州,为了再次起复蔡京巴结上了到杭州为赵佶搜罗奇珍异宝的童贯,在那几个月内,蔡京用上了吃奶的力气,日日夜夜的陪在童贯的身边。在童贯的支持下,蔡京又结识了不少后妃和内宦,在他们的一致推荐下,蔡京坐到了左丞的位置。当了丞相之后,蔡京开始使劲的向宋徽宗献媚,不断的为其奢靡需求找借口,大兴花石纲,修建了华丽无比的艮岳,弄得民不聊生。

蔡京个人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他四次掌权,攒下了无数的财富,其个人生活也是奢靡无比。相传,他府中的面条都是鲨鱼皮做的,羊肉只吃羊腮上那点活肉,剥葱、切葱花的必须是妙龄绝色美女。某次,蔡京召集一群大臣在家里开会,不知不觉间谈开到了日影西沉,蔡京嘱咐下人给诸大臣做点蟹黄汤包吃吃。这顿饭可算是让大臣们开了眼界,这顿看似家常的包子竟然价值1300贯,折合人民币大约40万。

蔡京第四次拜相之时,已是77岁高龄,早已老眼昏花,不能经事。所有奏折和政令均出自其儿子蔡眥之手,甚至到了后期蔡眥竟然堂而皇之的替蔡京上朝。然而,这个小儿子并没有蔡京长袖善舞的手段,很快便被众臣集体弹劾,此时的宋徽宗也早已厌倦了蔡京,一道圣谕罢了蔡京的相位。

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渡过黄河,蔡京带着老婆孩子举家南下。这弃国于不顾的行为,一下惹毛天下人,官员不断上书弹劾他。百姓们也不停地编段子嘲笑他。在各方的压力下,宋钦宗下旨将其发配岭南,在走到潭州(今长沙附近)时,蔡京留下一首绝命诗后,魂归天际,七子蔡脩随其而死。诗曰:“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

蔡京死后,其长子蔡攸、三子蔡袺被诛,四子蔡眥被流放到白州(今玉林市),不久死去,五子蔡鞗因是驸马而免遭处罚,后被金军虏至金国。

叁丨高俅,逃过一劫,子孙封侯

高俅虽然是《水浒传》中的大反派,但在《宋史》中却没有单独的传记,土鳖君对其出身和行迹的考证大都来自北宋王清明的笔记《挥塵后录》和南宋杨仲良的自编史《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综合相关史料来看,高俅是开封市井小混混出身,粗通拳脚,精通蹴鞠,写的一笔好字,极会处理人际关系。他曾是大文豪苏东坡身边的小厮。熙宁四年(1071年),苏东坡因与王安石闹矛盾,自请调任杭州,在离京之前,将高俅送到了好朋友王诜的府上。

这位王诜先生就是《水浒传》中的“小王都太尉”,他是当时非常有名的画家,比较有名的诗人和最有名的渣男,他的老婆是宋英宗的女儿,他竟然当着公主的面与小妾白日宣淫,直接把公主给气死,最后还是宋神宗给妹妹雪了恨,将其贬至均州(今丹江口)。

王诜既是著名画家又是驸马都尉,他与赵家的家属来往十分密切,尤其是他的内侄,书画艺术家赵佶。

据《挥塵后录》载,某日,赵佶向王诜讨要梳头用的篦子,王诜便派高俅送到端王府上。上门时,恰好赵佶正好在与小厮们蹴鞠,高俅恰好牛刀小试,初露锋芒。狂热球迷赵佶就连人带篦子一起留在了端王府,王诜也就乐得做个顺水人情。

由于球踢得好,人长得帅,眼力见儿强,又粗通文墨,高俅很快便在王府一众小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赵佶的随身侍从,十分的得宠。赵佶坐上龙椅之后,高俅也由潜邸的玩伴变成了朝堂上的侍卫,得了个内奉关阁门祗候(御前侍卫)的武差事。

按照宋朝的祖制,武将没有边功是不能跻身军事武将的行列地(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为了让发小早日挂上将星,赵佶这位好大哥也是下了一番功夫。他先是让高俅做了出使辽东的横班使臣。觉得功劳不是不够,又把他打发到大西北,在猛将刘仲武的麾下呆了几天,跟着猛将兄与吐蕃赵怀德叛军干了一架。

一番镀金之后,高俅先是从御前侍卫(内奉关阁门祗候)做到了侍卫头子(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最后做到了八十万禁军的最高统领(领殿前司职事)。

下面,土鳖君有必要介绍一下宋朝的军事体制。

在大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避免再次出现黄袍加身的事件,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利,将军队控制权收到了中央。但为了维护地方上的治安秩序,保留了少量的地方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分别叫做禁军、厢军、乡军和藩军。

所谓的禁军就是中央军,嫡系部队,主要集中在汴梁周围;厢军就是地方军,散布在各城郡,负责社会治安;乡军和藩军就是民兵和预备役部队,负责填补窟窿。

负责指挥禁军的是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三个衙门,人们一般将其称为“三衙”,他们的主要领导殿前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皆是禁军的统帅,人们一般称其为“殿帅、马帅和步帅”,是品级最高的武将之一,尊称为太尉。

高俅干了将近20年“殿帅”,在军队系统中大搞不正之风,私自占有军产,驱使军人充当私人奴仆不说,还挪用军费、军饷给赵佶搜罗奇珍异宝。在高俅的庇护下,他那死了的老爹高敦復追封了节度使衔,哥哥高伸做了保和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弟弟高杰当了左金吾卫大将军,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子都在乳臭未干的年纪混上了承宣使、观察使、员外郎、直秘阁的头衔。

出身市井江湖的高俅十分的仗义不仅提拔过苏轼的儿子苏过,回护过王诜,刘仲武在因吃了败仗,即将受罚的时候也是因为高俅说了不少好话才保住了乌纱帽。

说句老实话,高俅虽然把军队系统搞的乌烟瘴气,但高俅的罪过与“六贼”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充其量是个弄臣而已。

根据《宋史·李若水传》记载,高俅死于靖康元年,自然死亡,出殡时,宋徽宗还亲自穿上孝服为他送葬。另据《宋史·卷二十一》记载,高俅的三儿子高柄,在绍兴十七年(1147年)被封为昌国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