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馒头和90年代的馒头有什么区别?(两代馒头,60年代传统味道 vs 90年代现代变革)
两代馒头:60年代传统味道 vs 90年代现代变革
60年代、90年代,虽说是年代的不同,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就是做为北方人主食之一的馒头也有了变化。主要的区別在这两个方面:
蒸馒头是要提前发面,只有面团醒发到位,蒸出的馒头才会松软。在60年代,只是很传统的发面方法,也就是用上一次蒸馒头留下的一小块面团做为“面种子”,即老面(其实,也可以制作)。前一天晚上用它发面,第二天再蒸制馒头。这种方法蒸出的馒头用了食用纯碱的缘故,有丝丝“碱香”的味道。
到了90年代,酵母粉出现了。它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是经它活化的微生物菌种。在适宜的温度(25——30度)的情况下,4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将面团醒发到位,不用再加纯碱直接揉胚蒸制。这种方法蒸出的馒头不会有那个“碱香”的味道。
60年代,小麦加工成面粉还是比较传统的。是靠人畜,或水力,拉动或牵引石磨盘加工,我们这里主要靠还是生产队的那个“水磨”。这种方法加工的面粉麸皮大,面粉呈现出小麦的本色,蒸出的馒头“不白”。
90年代,有了专门的面粉加工设备,面粉的精度增加。若是买的面粉也有了标准粉,特一粉等区別,用这种面粉蒸出的馒头总是比农民自磨的面粉蒸出的馒头白净。
其实,在60年代,人们的生活还很艰苦,特别是农民,平时那还有馒头吃?就是想吃馒头了,面里面总是会和些玉米面、苜蓿菜等,纯麦面馒头只有到过年了才“奢侈”一次;90年代,国营的饮食服务公司“解体”,职工下岗。想买馒头吃还不能买到。那时候,街上买馒头的几乎没有,人们大都是吃着自家蒸得纯天然的馒头。那筋道,那“香味”,总是深深地留在记忆里。
从馒头走向丰盛,人民生活摆脱贫困
六十年代有馒头吗?估计只有部队才有,各大机关也有,但需要粮票才能买得着,那年月,粮票比钱更重要,不论多大的官,吃饭都得要粮票,一直延续到八0年。农村只有窝头,菜饼,七分的菜三分的面,还得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多快好省的力争上游,建设社会主义。那年月的人,真了不起。
九十年代之后,人民走出了困境,生活摆脱了贫困,食物再也不是人们日夜挂记之物了,雪白的馒头满街都是,家家都有,越吃口味越高,越吃口味越淡。不怪粮食不好,只怪可食之物太丰富,有大鱼大肉,三珍海味餐餐相伴,馒头失宠无味是必然的。
饥不择食。只有真正饿了,才会有香甜可口的食物,那怕是馒头窝头。珍惜粮食,一年才只有一熟,不论它产量有多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