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朱元璋陪葬的妃子多达46人,是不是很惨?(朱元璋殉葬陋习:一代明君留下的污点。)

朱元璋殉葬陋习:一代明君留下的污点。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是位雄才大略的明君,“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建立了传承276年的明朝,被视为一代雄主,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

但是,在恢复殉葬陋习这一点,是他身上无法洗白的污点,再怎么崇拜朱元璋的人,都不能说他在这件事情上做得对。

殉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制度,野蛮血腥,是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表现之一。起源于奴隶制时期,奴隶主去世后,为了在死后依然享有活着时的尊荣,不但陪葬大量财物器皿,往往还要带走生前喜欢的人,以及用得顺手的仆役、奴隶。

甚至还形成了一种攀比的风气,同等地位的人家,谁家要是殉葬的人少了,儿孙在圈子里都没有脸面。

殷商时殉葬最为盛行,现代考古发现,殷墟侯家庄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遗骨,商王妃妇好墓中则有16具。

春秋战国时期也有,吴王阖闾引诱百姓为女儿殉葬的手段令人发指。

阖闾有一女名叫滕玉,因对他有怨气而自杀,阖闾十分悲痛,为女儿大造坟墓,陪葬无数珍宝。出殡那天,阖闾让人一路舞着白鹤,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百姓围观,等大家跟进墓地,阖闾就命士兵把他们赶入墓中,为女儿殉葬。

但那时已经有一些思想先进的学者明确提出反对殉葬,认为这实在太不仁了,违背人性。孔子、墨子都持有这种观点。

而站在富豪权贵的角度,每个奴隶都是自家的财产,殉葬是一种浪费。于是慢慢的,就有人制作木俑或陶俑代替真人殉葬。就算是这样,孔子还愤怒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孔子认为,俑和人很像,以它殉葬过于残忍。俑都不行,真人就更不行了。其他学者虽然不像他那么“同情”俑,对真人是很同情的。

在孔子、墨子等人的倡导下,同时也是出于现实的需要,殉葬渐渐落伍了,不再是必须的选择,但也还存在。

秦国宣太后,也就是电视剧里的芈月,晚年有个十分喜爱的男宠魏丑夫,流露出以后要让他殉葬的意思。魏丑夫吓得半死,求大臣庸芮救自己一命。

庸芮很得芈月的信任,劝说她放弃这个念头,若是带上魏丑夫,九泉之下她有什么脸面见丈夫惠文王?魏丑夫这才逃过一劫。

秦汉之后,殉葬几乎绝迹。皇帝们去世后不再杀殉葬死,往往将无子的妃嫔宫女放出宫去。皇帝得一个美名,这些女子也能开始新的人生。

但唐朝之后,这种陋习又兴盛起来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时,皇后述律平杀了百余名大臣殉葬。当然,这些枉死者都是反对她的。金国也有殉葬的传统,下葬不用棺椁但要活人陪葬。

元代更为盛行,成吉思汗去世后殉葬了四十名贵族女子。之后的元代统治者,也都殉以活人,其构成主要是妻妾和忠仆。

朱元璋取缔了元代立下的许多规矩,复上古风华,却偏偏留下了这一条,颇为遗憾。他驾崩时,活着的妃嫔基本都殉了。别问是不是自愿的,就算她们说是自愿,谁信?

唯有美人张玄妙比较幸运,她生了个女儿宝庆公主,极得朱元璋的宠爱,朱元璋担心宝庆无人照管,特留张玄妙不死。

朱棣死时,殉葬了46人,不过朝鲜的《李朝实录》中说是30余人;朱高炽素有仁慈之名,也殉了5人;朱瞻基大约殉了10人。

殉葬的这些人家,得到了明朝皇室的优待,被称为“朝天女户”,家中子弟出仕比较容易,职位还可以世袭。为了家族的荣誉,有些女子甚至主动求着殉葬,非常悲哀。

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才下令禁止了这股歪风邪气。他会下此命令,则是受了周宪王朱有炖的影响,朱有炖是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儿子,死时没有儿女,特意请求朱祁镇不必给他安排殉葬的人。

朱祁镇亲自下旨给朱有炖的弟弟朱有爝,嘱咐他“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但圣旨到达时,朱有爝已经按照定制,强令哥哥们的妻妾殉葬了。

朱祁镇深以为憾。也许经过了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后,他的人生观有了一些不同,再加上朱有炖之事,让他在临终时做出了一个决定:废除殉葬之制!

明朝时期的殉葬制度:古代残酷而血腥的丧葬习俗

妃子们一个个鲜活漂亮,明明还有着大好年华,却被逼着给年老的帝王殉葬。这能不惨吗?简直见者伤心闻者流泪。

朱元璋是位雄才大略的明君,“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建立了传承276年的明朝,被视为一代雄主,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

殉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制度,野蛮血腥,是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表现之一。起源于奴隶制时期,奴隶主去世后,为了在死后依然享有活着时的尊荣,不但陪葬大量财物器皿,往往还要带走生前喜欢的人,以及用得顺手的仆役、奴隶。

甚至还形成了一种攀比的风气,同等地位的人家,谁家要是殉葬的人少了,儿孙在圈子里都没有脸面。

殷商时殉葬最为盛行,现代考古发现,殷墟侯家庄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遗骨,商王妃妇好墓中则有16具。

春秋战国时期也有,吴王阖闾引诱百姓为女儿殉葬的手段令人发指。

阖闾有一女名叫滕玉,因对他有怨气而自杀,阖闾十分悲痛,为女儿大造坟墓,陪葬无数珍宝。出殡那天,阖闾让人一路舞着白鹤,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百姓围观,等大家跟进墓地,阖闾就命士兵把他们赶入墓中,为女儿殉葬。

但那时已经有一些思想先进的学者明确提出反对殉葬,认为这实在太不仁了,违背人性。孔子、墨子都持有这种观点。

而站在富豪权贵的角度,每个奴隶都是自家的财产,殉葬是一种浪费。于是慢慢的,就有人制作木俑或陶俑代替真人殉葬。就算是这样,孔子还愤怒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孔子认为,俑和人很像,以它殉葬过于残忍。俑都不行,真人就更不行了。其他学者虽然不像他那么“同情”俑,对真人是很同情的。

在孔子、墨子等人的倡导下,同时也是出于现实的需要,殉葬渐渐落伍了,不再是必须的选择,但也还存在。

秦国宣太后,也就是电视剧里的芈月,晚年有个十分喜爱的男宠魏丑夫,流露出以后要让他殉葬的意思。魏丑夫吓得半死,求大臣庸芮救自己一命。

庸芮很得芈月的信任,劝说她放弃这个念头,若是带上魏丑夫,九泉之下她有什么脸面见丈夫惠文王?魏丑夫这才逃过一劫。

秦汉之后,殉葬几乎绝迹。皇帝们去世后不再杀殉葬死,往往将无子的妃嫔宫女放出宫去。皇帝得一个美名,这些女子也能开始新的人生。

但唐朝之后,这种陋习又兴盛起来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时,皇后述律平杀了百余名大臣殉葬。当然,这些枉死者都是反对她的。金国也有殉葬的传统,下葬不用棺椁但要活人陪葬。

元代更为盛行,成吉思汗去世后殉葬了四十名贵族女子。之后的元代统治者,也都殉以活人,其构成主要是妻妾和忠仆。

朱元璋取缔了元代立下的许多规矩,复上古风华,却偏偏留下了这一条,颇为遗憾。他驾崩时,活着的妃嫔基本都殉了。别问是不是自愿的,就算她们说是自愿,谁信?

唯有美人张玄妙比较幸运,她生了个女儿宝庆公主,极得朱元璋的宠爱,朱元璋担心宝庆无人照管,特留张玄妙不死。

朱棣死时,殉葬了46人,不过朝鲜的《李朝实录》中说是30余人;朱高炽素有仁慈之名,也殉了5人;朱瞻基大约殉了10人。

殉葬的这些人家,得到了明朝皇室的优待,被称为“朝天女户”,家中子弟出仕比较容易,职位还可以世袭。为了家族的荣誉,有些女子甚至主动求着殉葬,非常悲哀。

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才下令禁止了这股歪风邪气。他会下此命令,则是受了周宪王朱有炖的影响,朱有炖是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儿子,死时没有儿女,特意请求朱祁镇不必给他安排殉葬的人。

朱祁镇亲自下旨给朱有炖的弟弟朱有爝,嘱咐他“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但圣旨到达时,朱有爝已经按照定制,强令哥哥们的妻妾殉葬了。

朱祁镇深以为憾。也许经过了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后,他的人生观有了一些不同,再加上朱有炖之事,让他在临终时做出了一个决定:废除殉葬之制!

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遵从父愿,临终时再次重申禁止殉葬。经过两代帝王的努力,殉葬在明朝才算是制止住了。

因为此事,朱祁镇终于在历史上挽回了点印象分。可惜清朝时又开始了,直到康熙十二年才止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