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的由来?(释迦摩尼的传奇一生及其教诲)
释迦摩尼的传奇一生及其教诲
佛祖就是如来,如来是大觉悟者的意思。历史上的佛陀或佛祖实有其人,他创立了佛家学派。佛祖本身是反对塑造金身或者塑相的。
首先是有佛家学派的存在,后来是是他的弟子和信众给以塑相。从印度传入我国西藏,又传入内地,佛家在我国生根发展,并搬上文学艺术殿堂,创造了西游记。
佛家的创立。
佛陀又名释迦摩尼,是一名王子,按照印度种姓制度,属于刹帝利,比婆罗门帝一级。佛陀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释迦摩尼,释迦是公元前世纪古代印度的一部族称呼,摩尼本是珠子,以手珠计数,或27颗,或108颗,又引申为隐者、贤人。
佛陀本名乔达摩.悉达多,为释迦国的一位刹帝利。29岁时,离开宫殿,如许多修行者一样,前往摩揭陀修行。
佛教徒讲述了一段神奇的故事,显示佛陀出家的深刻含义。当他出山生还是一个婴儿时,他的父亲清理啊婆罗门给他看相,婆罗门说,他长大后会看到四种怪象,成为一名隐者,并发现崭新的灵性真理。(这四种怪象就是生、老、病、死)。他的父亲希望他能继承他做国王,有更加世俗的想法。他给他建立了豪华的宫殿和高高的院墙,并有守卫,把所有的烦恼挡在外面,让他看不到外面,从而避免所谓的怪象。这样,尽管乔答摩过着无忧无虑的奢华生活,他实际上被剥夺了自由。乔答摩的快乐宫殿与现实的痛苦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只要我们固执地向处处围绕着我们的悲苦紧闭心扉,我们就总是不会成长并获得洞察力。然而当乔答摩29岁的时候,婆罗门开始干预了,派遣其中的四位避开警卫,假扮为一位老人、一个病人、一个死者和一位隐修者。乔答摩为眼前这些痛苦的形象所震惊,于是就在当晚披上黄袍离开了家。苦难作为人类生存环境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一旦冲破了我们曾经为阻拦它而小心设置的屏障,我们便再也不能以原来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了。乔答摩让关于苦的知识侵入了他的生活,他的探寻自此开始。
他跟随婆罗门的隐修者进行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他怀疑教义,感到很多教义与自身的体验是不同的。因此,他又离开森林自己一个人修行。又加入了苦行僧团体,严格戒斋,坐在扎满钉子的垫子上,终于身体骨瘦如柴,别人以为他要死了。但是他没有放弃,他坚信可以找到道路。一次,他回忆其童年的一件事,有一次,他的保姆在观看春季播种之前举行的土地耕种仪式时,把他放在一棵蒲桃树的树荫下。小男孩端坐树下,看到小草的嫩芽被耕地的犁撕碎了,昆虫也被杀死了。注视着这场“残杀”,乔答摩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悲痛,仿佛是他自己的亲人死去了。一股油然而生的无私的怜悯之情给他带来了瞬间的灵性解脱。那是美好的一天,这个男孩子感受到了内心涌动的一种纯粹的快乐。他出于本能地使自己镇定于瑜伽的姿态中,进入了禅定状态,尽管他从未学习过瑜伽。通过进一步的内观,直达真理,他生出了谋求众生平等,众生福祉的愿望,排除了贪欲、憎恨、嫉妒,开始建立一种系统的参悟方法和养成达观的人生态度,实现了一种涅槃。同情与慈悲可以看清自己,也可以看清别人。
佛陀来于修行,来于一个普通之人,而孙、沙僧、猪八戒等得到如佛陀一般的修炼过程,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
释迦牟尼佛:从诞生到涅槃的一生与教化历程
释迦牟尼佛诞生在今天尼泊尔南部的迦毗罗卫国。母亲是拘利国的摩耶公主,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净饭国王。在摩耶夫人四十五岁的时候有了身孕,依照习俗回娘家生产,在蓝毗尼园无忧树下,太子降生了。净饭王晚年得子心中欢喜,为太子取名悉达多·乔达摩。乔达摩是家族的姓,悉达多是名字。寓意吉祥和一切功德成就。太子降生后,曾有一个有名的预言家,预言太子成人后,若在家则为转轮圣王,若出家则成就大觉,普利天下。
太子自幼聪慧异常,喜沉思。看到当时印度社会的贫富悬殊和种姓制度的不平等,由此生出追求种姓平等之志;他参加春耕庆典,看到农夫烈日下劳作,耕牛被鞭打,土里的虫子被翻出来,鸟儿争相啄食,众生为了生存弱肉强食,由此心生悲悯;看到贫困交加的老人,痛苦的病人,送葬中的死人,还有修行的沙门,面对人生的生老病死种种痛苦,遂决定寻找解脱之法,象沙门一样出家修行。净饭王为了留住太子,为他娶了妃子并生下儿子罗喉罗,又想通过奢华的生活打消太子出家的念头,均未能如愿。太子在十九岁的二月初八午夜告别妻儿,自此成为一个修道者。
太子多次求访明师,寻找解脱之道,数年时间,毫无成就,于是走上了独自精进求道的道路。他在苦行林中,苦修六年仍无法求得解脱之道,他悟到苦行不是根本的办法后,调养好身体,来到毕钵罗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跏趺而坐,立下不成就正觉则不起座的大誓愿,于是静心默照,思维解脱之道,摒除一切杂念,运用最高的智慧去思考探索,于十二月初八后夜豁然大悟,彻见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
佛陀所觉悟的真理就是缘起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所以不能成佛是无明烦恼障蔽了佛性。佛陀成道后,开始说法度众生。佛陀第一次初转法轮,是为曾离去的五位随从说四圣谛法,他们闻法后,证得阿罗汉果,这是最早的比丘,从此具足了佛法僧三宝,也是最初的僧团。不久,波罗奈国的耶舍和五十个同伴追随佛陀出家。耶舍的父母俱梨迦长者及夫人也皈依佛陀,即最早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在家弟子)。佛陀又度化了拜火教的迦叶三兄弟,此三人带领千人弟子同时皈依,从此佛陀声名远扬。频婆娑罗王建造了竹林精舍献给佛陀,这是佛陀在古印度传法的根据地是佛教史上第一个僧伽蓝。此后舍利弗和目犍连就是在此听法,并带徒众二百五十人皈依佛陀。
佛陀成道后第六年,回国看望年迈的父亲和姨母,并度化了阿难等几个堂弟和儿子罗喉罗。净饭王九十三岁病重垂危,佛陀再回国为父亲说法,后扶柩送终,布施财物,以示孝敬。
佛陀八十岁时身体染病,自知即将入灭,于是选择在拘尸那拉城外的娑罗树下入灭。即使在身体衰弱时还度化了最后一位弟子须跋陀罗。拘尸那拉国王和弟子们用最高礼仪为佛陀举行荼毗,火不烧而自燃,佛陀的舍利由八国国王请去供奉,至今还留在人间。
佛陀自三十一岁成佛后直到涅槃,住世说法四十九年,度人无数,佛陀是众生的安慰者与救护者。他把一切众生当作自己的父母子女一样爱护,所教化对象不分贵贱、贫富、种族、信仰,用一生实践了慈悲平等、普度众生的理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