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卑的人反而容易看不起别人,如何克服?(自卑心理的防御机制及其影响)

自卑心理的防御机制及其影响

当个体面临着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焦虑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这就是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从积极的角度讲,它能够使个体在遭受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获得成长;从消极的角度讲,可能使主体因为压力的缓解而自满自足,出现停滞、退缩,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和其他人一样,自卑的人也不希望自己被拒绝,人的本性上都是希望获得接纳和肯定的,对于接纳自己的自卑,正视并努力完善自己的而言,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前进;但对于无法接纳自己的自卑者而言,就需要运用多种心理防御机制以缓解自己的焦虑了。

移情的前提是:对方身上有与个体或者个体养育者、亲近者相似的特征,可能是外表,也可能是性格或言行举止等。

由于自卑者无法接纳自己的自卑,又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沉浸于自我催眠之中,或者自我安慰之中,停滞不前,不想改变,或者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改变不了,当他见到有着与自己类似缺陷的人,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排斥,这种排斥是因为在对方身上看到不喜欢的自己。

例如,小红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自卑,虽然很想取得好成绩,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总是忍不住打游戏。正好,小红的同班同学小丽也喜欢玩游戏,成绩也不好,于是小红开始鄙视小丽,认为她不求上进,整天只知道玩。这就是移情的具体表现。

所谓投射,就是将自己不愿承认的观念、情感、冲动或者性格、特征、恶习等,转移到别人身上,指责别人具有这种恶习或不良性格,将别人视为自己的“替罪羊”,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或焦虑。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一些内心深处很想对女性实施性侵犯罪,又不敢付诸行动,担心自己要承担法律责任的男性,每次看到性侵案,就会开始发表“受害者有罪论”。因为自己和不法分子一样的想法,但是又没有办法接受自己存在这种不道德的思想,于是投射到受害者身上,说成是受害者“勾引”自己。

当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因自己能力不足而得不到,就加以贬抑或打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酸葡萄心理,来自《伊索寓言·狐狸与葡萄》。

酸葡萄心理的产生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为了解除内心的焦虑不安,于是编造理由自我安慰,比如对得不到的事物进行丑化、贬低,从而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的情绪中走出来。

例如,女性嫉妒心理中最常见的,见到对方长得漂亮,于是认为对方没有智商;发现对方漂亮又聪明,于是认为对方没有好背景;发现对方漂亮有能力有背景,于是认为对方嫁不出去,没人要;发现对方聪明漂亮,有背景,有爱情,于是认为对方人品不行……

表面上是瞧不起对方,实际是不敢面对自己。

当个人采取的行为引起与焦虑和罪恶感的冲动相对立,这就是一种反向作用,即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或社会所接受,唯恐自己会做出来,于是先压抑到内心深处,再以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

当一个自卑者瞧不起别人时,有时可能是出于对对方的嫉妒,但是又害怕自己因为嫉妒作出什么不理智的行为,于是采用一种瞧不起的方式,以示自己其实比对方优秀,也可以说是一种逆向自我暗示。

因为嫉妒对方,害怕自己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自卑者可能会采取两种反向。一种是对对方无比热情,表现出羡慕崇拜之意,实在内心很抓狂,一旦对方出现什么小过失,自卑者就会因此将对方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另一种是表现出对对方的瞧不起,以显示自己不会嫉妒对方,是个大度的人。

一个自卑的人之所以会瞧不起别人,根源在于他自己无法接受自己,总是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不愿正视问题的根源所在。

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或焦虑环境下的想法、情感和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不愉快,或当不愉快的事情没有发现,来获取心理上的暂时的安慰。否定的目的不是有目的的忘记,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

自卑者在否定时,会对现实中明确存在的,如自己的缺陷,加以否认;使用特殊的词语让自己相信现实是虚假的,如“我不是自卑”、“他比我还糟糕”;坚守不正确的理念,因为不愿意看到现实,例如,“我很优秀,别人嫉妒我”;最后用行为象征性的表达,“那不是真的”。

心理防御机制用得好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使用不当则会陷入恶性循环。对于一个自卑心理严重的人而言,勇于面对自己,是跨出改变和成长的第一步。

自卑与安全感的关系及其影响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个人心理的安全感这个角度来解释一下,刚好前几天跟学生刚讲过,自卑的人身上往往也是缺乏安全感的。

我们平时所说的生命安康是一种理想的身心状态,是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它包括生理健康:身体上没有疾病;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没有经常性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个人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能够正确地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里提到了一个词叫安全感,那什么是安全感呢?

安全感是说人在社会生活中有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

安全感是一种个人很主观的感觉、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来自一方的表现所带给另一方的一种让人可以放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感觉,它会具体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和言语中。比如说爱查岗、易焦虑的小情侣,如果在恋爱早期,大家天天打电话互相问你干嘛呢,跟谁在一起呢,你们在哪呢?这还算恋爱中的黏人,但如果进入到恋爱的稳定期还这么问,就要考虑一下这二人之间是否有安全感和信任感了。

是否能产生安全感,来自多方面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比如说环境的威胁和自我状态中的敏感多疑。

物质上的安全感。在生活中不用担心所需,最少不用担心最基础的生存问题。这里的所需没有统一标准,每个人对所需的标准都不同。

其实缺乏安全感,也是自我评价过低的一种表现,我们也可以称其为自卑。他们有一些基本的表现。

缺少安全感的人不敢也几乎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更多的时候他们会封闭自己,不让外人感觉到他们在想什么,他们认为唯有这样才会保护好自己,免得遭受别人的不解歧视、评判或者伤害。

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愿意与一些比自己年龄小,各方面情况比自己还差一点的人为伍。因为与这样低一些的人在一起,他们多少能找到一些安全的感觉,相反,与那些条件好,更聪明更智慧的人在一起,会让他们感到极其不安,他们担心被人骗、被人比和被人害。

缺少安全感的人在待人接物时总是不自觉地想到别人是不是真心的,别人为什么对自己好等,即他们不相信他们自己值得他人尊重和对他们好,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他人。因此这类人在性格表现方面就会显现出敏感多疑的特质。

还有一种就是题主所说的看不起别人,可以视作第二点的极端另一边。我都看不起你了,也不想听你讲话,也不想跟你交往,这样就可以避免我发现其实你比我优秀、避免在交往过程中听到你讲我不想听的话。我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采用鄙视你的方式来隔绝你的言行的影响,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至于说改变,真心建议这样的孩子去参加团体辅导课,通过有设计、有步骤的团辅课来看到别人的好,也看到自己的好,打开心扉,勇敢的去试着接纳自我和他人,逐步的把自信心建立起来。

在人群中去帮助人是最见效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