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的人反去去害人,心理学如何解释?(心理状态与虐待行为的关系)

心理状态与虐待行为的关系

谢邀。

我觉得这主要是三种心理状态: 认同,合理化,无意识的重复。

1.认同感。比如幼时被他人(一般是父母)虐待的孩子,由于过于痛苦,为了让自己不那么痛苦,会给自己找一个理由,比如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不够听话不够聪明不懂事才会被父母这样对待的,是自己有问题,而不是施虐者有问题。那么长此以往他就会向施虐者认同。比如,幼儿园和小伙伴玩耍时,小伙伴没有听他的话,他就会对其施暴,并且认为这样理所当然。因为这是他从小时候的经历中学到的。

2.合理化。合理化就是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是一种自我安慰。

比如,因为曾经的痛苦遭遇,受害者会预设他人是危险的,是会嘲笑/伤害/遗弃自己的,为了避免自己受到伤害,他们会先攻击对方;因为他觉得对方危险,所以认为自己有足够的理由施虐,自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一种正当防卫。

3.无意识的重复。他们曾经也是虐待的受害者, 施虐者在无形之中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他们日后遇到类似的状况时,会采取相同的态度和手段虐待他人。

踢猫效应:情绪传染与恶性循环的心理机制

很高兴收到邀请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在心理学上叫做踢猫效应,当一个人的,收到别人迫害或者情绪不好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受到上司或者强者情绪攻击的人又会去寻找自己的出气筒。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

踢猫效应故事的原型:

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现代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紧张很容易导致人们情绪的不稳定,一点不如意就会使自己烦恼、愤怒起来,觉得有人迫害自己,其实这这些人有的,有一定的迫害妄想症,觉得老是有人很自己作对,所以迫害别人,但其实这只是他们自己心里的想法。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这种消极因素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就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