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种观点有道理吗?(早教对孩子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早教对孩子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我觉得是有一定的道理存在的。起跑线是什么?是孩子走向人生的第一步,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相当于融入这个社会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重视胎教、重视早教的原因。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小时候什么早教都没上过,更没有胎教过,不照样长大,上大学、工作得挺好吗?
可是我想说的是,因为那时候的早教行业还不盛行,人们对于胎教和早教的概念还不深,所有人都是一样,该上学前班的时候上学前班,该上小学的时候上小学,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接受着同样的教育,所以彼此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起跑,所以你感觉相差不大。
但现在这个社会跟那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重视早教的家庭孩子从一出生就接受早教,如果你还把自己的思想停留在自己小时候的状态,而跟你家孩子同龄的孩子已经开始了早教生活,那么自己的孩子本身就比别人晚了一步,根本就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了。
我有一个朋友,自己和爱人两个都是高知,父母都是做教育的,家里是标准的书香家庭,按理说这样的家庭生出来的孩子智商不会差到哪去。正是因为有这样好的家庭条件和天然的教育优势,朋友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必像别人家孩子一样按步就班的上幼儿园、学前班就可以顺利的进入小学生活,所以压根就没让孩子上幼儿园,就让退休的母亲专门带孩子。
孩子是高高兴兴的玩了几年,别的孩子在幼儿园学着做手工、听着读书、试着过集体生活的时候,她家孩子就和奶奶一起到处玩,本以为这样遗传基因下的孩子上了小学之后接受老师的知识能力不会差到哪去,可谁知今年九月份要入学的时候,好一点的小学一听孩子没上过幼儿园和学前班,压根不愿意收。只有对口的一个小学,因为房子在本学区内不得不收才收下了孩子。
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虽然老师教的知识都很浅显,但班上大部分孩子都是接受过学前教育的,老师讲过的有些知识学前都接触过一些,只是有可能不像小学老师教得这么系统和正规,但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完善基本上一讲都能接受,老师的教学速度也很快。
但朋友家的孩子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连十以内的加减法都得很久才能掌握,别的孩子五分钟能做四十道十以内的加减法的题目,朋友 家孩子连十道都做不了。还有语文的拼音,包含不同的内容,诸如:声母、韵母、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前鼻音、后鼻音等等。。。。。。老师上课的时候,一节课基本上就讲一个知识点,然后提问、抽查,孩子们基本上都掌握了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大多数人都能掌握,可以这对完全没接触过的孩子来说,真的是进度太快,没办法一一接受,而老师的讲课进度也是跟随学校要求的大纲和整体孩子掌握的进度来的,不可能为了你一个孩子拉慢所有人的进度。
这种情况下朋友家的孩子自然是跟不上的,每天都被老师在群里点名批评,今天是听写不合格,明天是写字格式占比不对,后天是数学加减法不会凑十,十以内的加减法口决不会背。。。。。。反正是状况百出!别的孩子经过最初开学的适应阶段之后慢慢的就进入状态,不会再被老师点名批评了,但朋友家孩子的名字依然矗立老师的点名册上,次次不落。期中考试的时候,班上90%的孩子都是90分以上,老师说了,一年级考不到95分就是不及格了,而朋友家孩子赫然的拿着一份写着50多分的考卷回来。
而朋友一开始开学的时候被点名并不担心,觉得自己孩子不会那么差,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后来一次次的点名批评,加上孩子每天对知识的掌握太薄弱,这个章节还没会老师就进入下一个章节了,导致孩子极度没有信心,每天提起上学就一个头两个大,已经开始出现厌学的情绪。
朋友现在最后悔的就是当初没有及时的给孩子进行学前教育,导致现在孩子自理能力极差、学习跟不上、自信心极度缺乏。
所以很多时候对于大人来说,逼迫孩子去喜欢学习、适应学习表面上觉得是对孩子的一种残忍,可是长期来看,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习惯于这种生活状态,就像平时刷牙洗脸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习惯成自然,孩子就不会觉得学习苦了。长此以往,孩子学习成绩好、能力也不差,自己自然就会有自信,也能塑造成很好的个人性格,再加上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相信孩子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人生!
中国儿童发育因素解析:婴幼儿喂养习惯以及营养品宣传引发关注
刚迈上医院的台阶,只见一位中年妇女,神秘兮兮的硬塞给我一份材料。
每天早上,穿过医院的门诊大厅进入产房时,总要面临一大群发小广告的围堵。
月子会所的,月嫂的,婴儿奶粉的,婴儿游泳的,林林总总。
有的直接往你怀里塞,搞得人不胜其烦。
但是,看到这份标题为:“中国人为什么落后?”标题的单页,还真吸引我看了一眼。
文章中罗列了一大堆表格,谈到,我国儿童生长发育曲线从6月起到青春期一直低于国际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曲线。中国人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要改善儿童体质,就要从小加强营养,服用某某产品,是最佳的选择等等。看完正文之后,我感到又可气有好笑,这完全是商家一种颠倒因果的说法。
其实,中国儿童生长发育曲线低于国际标准,有四大原因:
1, 中国婴儿母乳喂养覆盖面低,200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个月内婴儿完全母乳喂养率从1998年的67%快速下降到27.6%,在北京等大城市里甚至只有16%。全球的平均指标是38%。
2, 中国孩子在发育期间的营养强度、密度不足。
3, 中国婴儿的换乳期液体食物衔接喂养不良,尤其在断奶期,优质的婴儿食物没有衔接上。
4, 儿童营养源的食物选择被所谓的保健品、营养品、营养单素(氨基酸、蛋白粉等)广告宣传误导,导致儿童营养行为上的偏差。
而这第四条原因正好是这些不良厂商所为。
儿童不良的营养行为包括挑食、偏食、厌食、偏嗜营养品、迷信补品、过度进食、贪食快餐等。而造成这种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虚假广告以及媒体和商家的恶意炒作,个别素质低下的促销人员不负责任、一知半解的促销言论。
还记得早先风靡一时的“牛初乳”吗?当初众多的生产厂家把牛初乳描绘的比人初乳还金贵。一家生产牛初乳的奶粉厂家就曾经找到我们科主任,请求帮助在产妇中宣传推广一下,被我们科主任拒绝了。理由很简单:适合牛崽子吃的不一定适合人崽子吃。
当时科主任还给我们做过一次科学普及:牛初乳是乳牛产崽后7天之内的乳汁,属于生理异常乳,其物理性质、成分与常乳差别很大,产量低,工业化收集较困难,质量不稳定,不适合用于加工婴幼儿配方食品。 而我国进口的牛初乳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澳大利亚将牛初乳作为补充类药物管理,新西兰更是规定添加牛初乳的膳食补充剂类食品不得用于0~6个月婴儿。
到了2012年8月,卫生部终于明令禁止在婴幼儿配方食品添加牛初乳。
在婴儿液体食物阶段,国际医学界早有共识,坚决反对在婴儿期使用维生素补充剂,用这样的“初乳”产品喂孩子就是在犯罪。
滥用营养素,盲目用营养素和维生素强化食物,已经严重危害到儿童的健康与安全。有些厂家关于营养素的宣传在科学上根本站不住脚,譬如有些营养素的生物效应是在细胞或分子水平发挥的,与直接进食不是一个概念。所以,如果直接进食根本达不到其宣传的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在全球呼吁,为使婴儿获得最佳的营养供给,6个月内应当纯母乳喂养,即除母乳外不摄入任何其他食物。而一项调查显示,中国65.5%以上的婴儿已经在满6个月前添加了辅食,甚至有54.6%的婴儿在未满3个月时就已经开始添加,反映出科学喂养知识的缺失。值得注意的是,6个月内添加了配方奶的婴儿中,过早添加辅食的比率也相对更高,为69.1%,而母乳喂养儿中,过早添加辅食的比率仅为61.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