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抑郁症?

观点一

你必须承认,得抑郁症是因为笨。幸福是一种能力,而抑郁,则是一种特质。

我真心崇拜的元素,不是美貌、手腕、财富、能力,而是聪明,一种没经过后天练习的,天生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思路方法),让我感觉像发现了新大陆,无论什么谜团到她们这里,都能四两拨千斤,瞬间烟消云散。

作为一个曾在医院被诊断出患有重度抑郁症、轻度焦虑症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抑郁症(包括一切的烦恼)是因为太笨。这种笨起始于对事实进行了错误的认知与解读,又基于此衍生出了错误的想法、目标、言行,然后在死胡同里越走越远,以为吃得苦中苦,终会拨云见日来,却越用力,越痛苦,越没成效,像陷在沼泽中,越挣扎陷得越深。于是开始怀疑自己:我已竭尽全力却丝毫不见好转——不管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局面——努力没有用——丧失希望——没有活力,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做什么都没意义——失去喜怒哀乐,生无可恋——内耗乏力,能量极低,走路、刷牙、洗澡都变得无比困难......有些人进入牛角尖,放眼望去无路可走,他们真切看到自己的绝境,如此真实,不容置疑,于是轻生......

人只有三种情感:抑郁是过去发生了不好的事,恐惧是不好的事正在发生,焦虑是不好的事将会发生。

过去父母苦难的对待,学业事业感情遭受的巨大失败,都可能让人长久、反复地沉浸在哀悼中。

例如:

1.反复回忆事件本身,一遍遍沉浸其中细密感受、咀嚼自己的痛苦、悲怆、可怜;

2.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人,让别人看见、理解自己的痛,认同自己的悲惨。如果别人说你这样还好,你已经很幸福了,比你惨的人有的是。这会让人立刻感到愤怒、失望、受伤,感到不被理解,心情没有被外界确认。没有人理解我,懂我,没人知道完美无缺的外表下是一颗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的心。多么孤独的不被理解!世上不存在感同身受,你的苦难经历别人没兴趣代入体验,自找不快。于是你满世界找人倾诉,找能助你解开心结之人。他人的异样,不解,提醒你不要再当祥林嫂。你开始不动声色,憋在心里,没人知道平静湖面下暗流在涌动。很长一段期间你甚至不知道有个职业叫心理治疗师......

3.以上两点最多让我们情绪激动,陷入抑郁情绪,离抑郁症还有一定距离。真正让我们堕入抑郁症的是:我们发现过去的经历,由之产生的情绪,影响了我们的自我功能。我们没办法享受生活,不能活在当下,感受平淡的开心快乐。整日恍惚,惶惶不可终日。低能量到无法工作,无法和他人建立关系。挥之不去的梦魇侵吞着每一个当下和未来,以后的人生似乎就要这样度过,像一场永不康复的流感。

大部分人,是在发现自己能量极低,自我社会功能丧失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此前只会觉得状态不好,心情不佳。这一刻,他明白这种低潮已深入骨髓,在灵魂深处打下了烙印。于是开启自救,但很难。所谓当局者迷,医不自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抑郁症的人,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有病,也不可能给别人讲清楚自己抑郁的原因。抑郁症,是雪崩,与每一片雪花都有关系。抑郁的原因错综复杂,互为因果,一团乱麻。愿意讲,能讲清楚吗?别人愿意听吗?听了能理解吗?理解了愿意帮忙吗?帮忙了能帮到位吗?由于各种原因(不信任,费用,难以挂号,对专业心理治疗不甚了解等等),很多抑郁症患者没有去寻求医院专业人士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我相信能治好我们抑郁症的人,只有我们自己。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所有的细碎经历,能链接到潜意识深处的遥远记忆,能深刻明白我们的问题在哪。但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他人指导点化。没人能代替学生吸收知识参加高考,大部分考生都需要名师。

说患上抑郁症是因为笨,有人可能会说高学历高智商的人也有很多人得抑郁症。那是他们还不够聪明。他们有他们的牢笼,他们的笼子比我们的维度更高,更宏大,更华丽罢了。林肯公园主唱,张国荣和生活不顺的峨眉山跳崖者,人们显然更能理解后者。

抑郁症是作茧自缚,画地为牢。也许有人认为抑郁症是因为经历了太多不好的事件。但历经艰辛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有人依然积极向上,有人就得抑郁症?本质是因为后者自带得抑郁症的潜在属性(性格特质或思维方式),这种属性一旦与负面事件相结合,就被激活放大,造成抑郁症。易得抑郁症的属性:自我攻击、完美主义、悲观主义、全能自恋、掌控欲强等等。

有得抑郁症潜在属性的人,总以为解决了某个难题,就能解脱获得快乐。事实是即使在安定和平的环境里,他们内心也焦躁不安,蠢蠢欲动;或者觉得乏味,不能安于当下,享受平静的喜悦,生活的滋味。遇到困境,他们认为自己的负面情绪顺理成章,看不到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者大有人在。

所以,别再说外界如何如何,导致你痛不欲生。外界是事实,你对事实的认知加工解读造成你的情绪感受,这又反过来刺激产生不美好的现实。如此循环♻️,你似乎越来越相信自己是被运气、境遇所害。即使一开始不是,也终会如你所愿。

明白了这个道理,要治好抑郁症,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和前面的自我攻击不同,这里从自身找原因不带内疚情绪,是客观分析)。

“生活要继续”是最残酷的五个字,是最高的现实。无论开心还是难过,有些事一直不变。哭过后还要对顾客微笑,崩溃后没有时间喘息。

回到抑郁症,我想告诉你生活要继续。抑郁这场病,你该得,你命中注定要经历。如同咳嗽、流鼻涕,抑郁症这种症状是在提醒你,保护你:你身上的错误会让你头破血流,再如此面对生活你将万劫不复!是时候来一场内在垃圾的清理,思维方式的矫正,方能轻装上阵,落地人间。

也许你只想摊尸,暂时逃避。没关系,只要你还有求生向好的生机,你终会重启生活。在泥里“撒泼打滚”够了,就开始想办法站起来了。当你走到这一步,会发现走不出,不知道会不会好,什么时候好,仿佛走不出来了,没有希望了。这是因为你还是在逃避,不愿直面现实。

高中班主任经常在晚自习请考上了清华北大的前辈给我们分享学习经验,那一刻我多希望时光永驻,接收着高频的能量脉冲,徜徉在美好的畅想希冀里。前辈讲完了,让大家好好自习,美好时光戛然而止,仿佛有什么东西顷刻倒塌,一瞬间跌落到脚踏实地的现实。原来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啊,没有其他的路径,还是要通过一页页看书,一道道做题这种最原始的方式来提高成绩。好失望,还是得回归到磨人的现实中,没有捷径能让我不经历苦痛就成功,一蹴而就。叹息......

这读起来或许可笑,但很多抑郁症患者在探求疗愈方法时就是这样声东击西,避重就轻,掩耳盗铃。他们清楚知道伤疤在哪里,心结在何处,但还是希望能跳过大坑,获得丰盛。他们希望不回到问题的起点去根治病灶,也能康复。一接触病灶会痛不欲生,那种屈辱、羞耻、惭愧、抬不起头、浑身被掏空、血淋淋会把自我撕成碎片。但他们永远找不到其他的有效路径,于是探索,不得,失望,走投无路。独木桥不愿走,就成了无路可走。解铃还需系铃人,解铃还需回到系铃处,不管由于什么原因你想另起炉灶,请你记得,回到山脚下,是你唯一的生路。没有云梯,没有飞行器能助你避开坎坷,你只能一步一个脚印,一一打通关卡。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没有治不好的抑郁症,没有任何抑郁症找不到治疗方法,除非你在逃避。

得抑郁症的人很多,抑郁的原因各不相同,不幸之中各有特性。这中间能提炼出一些病毒程序,这程序让你遇事容易抑郁。为什么别人和你同样境遇,照样嘻嘻哈哈?你有着能让你抑郁的思维方式,不管这思维方式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形成,只要觉知到了,都有改变的可能。

幸福是一种能力,抑郁是一种特质。

观点二

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关于抑郁症成因的理论可以说是非常复杂了

1. 基因近些年来,研究者认为单个基因位点并不能全面揭示抑郁产生的遗传机制。分子遗传学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不仅定位了多种与抑郁密切相关的候选基因,还发现了多种候选基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抑郁的发生发展。 研究最为丰富的是5-羟色胺系统基因(如 5-HTTLPR, serotonin transporter-linked polymorphic region, 5-羟色胺转运体关联的多态性位点)、多巴胺系统基因(如DRD2, dopamine D2 receptor, 多巴胺 D2 型 受体)及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如 BDNF, brain-derived neurotropic factor,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抑郁的关联。相关候选基因可以通过降解(如 MAOA、COMT)和转运(如 5-HTTLPR)功能调节突触间隙中 5-羟色 胺或多巴胺的水平, 也可以改变脑内受体数量 (如 DRD2 基因)调节信号传导, 进而影响个体抑郁水平。 2. 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抑郁症病人与正常控制组相比在 MRI 中表现出“边缘皮质” 通路的损伤, 具体表现为抑郁症病人在杏仁核, 右侧旁扣带回具有更小的灰质体积,通过右侧顶叶区域的白质纤维完整性降低;抑郁症病人在左侧海马旁回,右侧小脑后叶,右侧额中回表现出明显的比率低频振幅的下降,在左侧枕中皮层,右侧顶下小叶,右侧楔前叶表现出局部一致性的上升(相关的结果非常丰富不再细说~)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了抑郁模型动物或抑郁症病人下丘脑异常的大量证据,诸如下丘脑体积及神经元 数目的改变,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的改变,下丘脑相关激素、受体及其基因、神经肽的改变, 下丘脑与其他脑区功能联系的改变等等(当然,这些结果更多的是来自动物实验,并不能直接全部套用于人类身上)。 3. 细胞因子假说

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很多都发现抑郁症病人常常伴有免疫异常。1999 年 Maes 提出了“抑郁症的炎性应答系统模型”(inflammatory response model of depression),认为抑郁症与炎性应答系统的激活有关,是一种心理神经免疫紊乱性疾病,外周免疫激活通过释放前炎性细胞因子导致与抑郁症相关的各种行为,神经内分泌和神经生化改变。这种假说也被表述为“抑郁症的巨噬细胞理论”和“抑郁症的细胞因子解说”。 细胞因子诱导抑郁症可能的机制有脑-5-羟色胺系统功能降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事实上,很多研究发现免疫系统不仅仅在抑郁症,还在一些其他的心理精神障碍中具有重要作用。 4. 进化方面的解释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大多数的抑郁症并不应该被当作是一种障碍。《心理学评论》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到,抑郁事实上是一种适应,一种既带来代价,同时也带来好处的思维状态。抑郁之所以是适应,而不是适应不良,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大脑中有与5-羟色胺相关的5HT1A受体(前面答案也有提到的受体假说)。研究发现,没有这种受体的啮齿类动物,在面对压力时较少出现抑郁的症状。这暗示着这种受体可能是促发抑郁症的原因。科学家比较了鼠类与人类5HT1A受体的功能部位,发现存在99%的相似性,暗示着这种受体是通过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也就是说,这种“开启”抑郁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一个进化的意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抑郁不是一个问题。我们都了解,患有抑郁症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困难,他们不能聚焦于工作,会将自己与社会相隔离,每日昏睡,了无生气。所以,抑郁的有用性究竟体现在哪里呢?(1) 抑郁的人常常会仔细思考自己的问题,这些想法被称为思维反刍(ruminations)。这些想法非常持久,抑郁的人很难去想其他的东西。很多研究发现这种思考方式是一种高度分析型的方式( highly analytical),它使个体聚焦于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细小的成分,一次只考虑一部分。而这种分析型的思考方式是非常有效的。举个例子,当你面对一道非常难的数学题时,出现抑郁情绪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反应,会帮助你分析题目,最终得到答案。研究也发现,在进行智力测试时,遇到复杂的题目,出现更多抑郁情绪的被试,最终得分会更高。(2) 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处于抑郁情绪的个体更擅长解决社会两难处境。我们来试想一个情景,一位已经有孩子的妻子发现自己的丈夫卷入一段婚外情当中,妻子最佳的解决策略是无视、强迫丈夫在自己和情人之间做出选择还是其他呢?实验室的研究发现,抑郁的个体在解决这些两难问题时,能够更好的分析不同选择的得失利弊,做出更优的选择。类似的假说有很多,争论也有很多~小编搬运了一小部分过来~

根据精神痛苦假说(psychic pain),抑郁与身体上的疼痛有点类似,它可以告诉个体当前的情境(例如失去了至亲的朋友)对生物适应性有威胁,促使个体学会在将来避免类似的情境。社会风险假说基于对人类相互关系的分析 , 认为人类相互关系存在两个维度, 即支配(社会竞争)关系及共享(相互依靠)关系。前者,个体承受着被羞辱、被欺诈、 失败的风险;后者,个体承受着被忽视、疏远、拒绝的风险。这些风险有可能将导致个体被拒之门外, 被逐出原来所属的社会性团体。而抑郁作为一种古老的防卫性生物心理反应,可以抵御这些风险的出现或增强。抑郁还作为一种规避或 “嫌恶” 风险策略 (risk-averse strategy),使个体不再继续采用寻求更多发展机会的 “投资” 竞争策略, 以避免出现彻底失落而孤立无援。至少在旧石器时代,独处的个体很容易被猛兽捕捉猎取作为食物。 综合这些研究,抑郁看起来似乎不太像适应不良。所以在看待抑郁症时,我们也可以尝试从辩证的角度出发~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会、费立鹏《柳叶刀》

Andrews, P.W. & Thomson Jr., J.A. (2009).The bright side of being blue: Depression as an adaptation for analyzing complex problems. Psychological Review 116, 620-654 Paul W. Andrews. Depression Evolutionay RootsKruijshaar, M., Barendregt, J., Vos, T. et al. Eur J Epidemiol.(2005). Lifetime prevalence estimates of major depression: An indirect estimation method and a quantification of recall bias.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03. Evolutionary approaches to depression. wikipedia潘玉芹.(2006).细胞因子和抑郁症.心理科学进展,14(6):901~906 王晓乐.(2015).下丘脑异常与抑郁症.心理科学进展,23(10): 1763–1774 曹衍淼.(2016).抑郁的多基因遗传基础.心理科学进展,24(4):525–535 刘威.(2015).抑郁症的脑网络失调:来自图论分析的证据.心理科学进展,23(1):85–9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