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败感越多的人越容易得抑郁症和焦虑症,这是为什么呢?(性格特点与抑郁症焦虑症密切相关)
性格特点与抑郁症焦虑症密切相关
抑郁症焦虑症患者除了家族遗传外,与他们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一个人特别的要强,什么事都想做到最好,但是往往能力有限,许多的事达不到他们的预期,就会不断的受到打击,渐渐的感到挫败感,越是这样,越焦虑,慢慢地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时间长了,就容易得抑郁症焦虑症!
再比如,一个人的脾气性格很暴躁,遇见点事就静不下心来,这样的人往往经不起打击,一点事就可能焦虑许久,时间长了也容易得焦虑症!
还有的人,比较多愁善感,就像林黛玉似的,遇见点事就想不开,心理有特别的敏感,经不起一点变故,有一点事就可能诱发抑郁症!
习得性无助:认知模式改变引发抑郁症,如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缓解?
题干里提到挫败感越多越容易得焦虑症和抑郁症,这在心理学称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干什么都没有用”,这种被塞利格曼叫作“习得性无助”的经历,就是认知模式发生变化的根源。
而在真实的人类世界里,能引发习得性无助的东西太多了。比如童年时期的家庭暴力和被忽略,就可能会导致非常强烈的习得性无助。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常年酗酒,而且醉酒之后经常殴打妻子和孩子。对于弱小的孩子来说,他的体验就和接受电击的小狗非常相似——根本无法预料父亲的拳头会在什么时候落下,如何挣扎也没办法逃脱力大无穷的父亲,也根本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是个头。
事实上,童年阶段遭遇过家庭暴力的孩子,成年后患上抑郁症的概率要大大增加,试图自杀的概率更是高出近十倍。
顺着这个讨论向外推广,我们会发现,很多发生在周围的事情,都可以找到习得性无助的影子。比如,亲人的意外去世、巨大的自然灾害,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我做什么都没有用”的感觉。
再推广一下,如果一个人遇到了不管青红皂白,就喜欢羞辱、批评学生的老师,不管他怎么努力都觉得他的业绩不好看、总结报告层次低的上司,又或者是遇到了怎么追求都得不到回应的男神、女神,也可能会引发习得性无助。
当然,在这里我要强调一句——
并不是只有这些显而易见的打击,才会引发习得性无助。每一个人,都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敏感地带”。你觉得可以承受的事情,也许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是引发习得性无助的痛点。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嘛。我们不能从自己的经验体会出发,随意判断别人的遭遇和感受。
说到这,我们在认知模式框架下,给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提出了一个解释。简单来说就是,当你发现自己不管做什么都没有用,对事情失去了控制能力的时候,认知模式就可能会向抑郁症的方向转变。
习得性无助改变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改变导致抑郁症。这听起来是一个能自圆其说的解释。但是你可能更关心的是,这个解释能不能帮助我们对抗抑郁症?
真的可以,通过调整对事物的认识,并不断的做尝试性训练,走出心理舒适区,就会得到好转。
基于类似的逻辑,心理学家们发展出了所谓的“认知行为疗法”(CBT),来帮助抑郁症患者改变认知模式。
你可以通过这个思路,来了解和认识自己的状况。祝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