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蝲蛄为什么这么有名?

但是在东北,如果你提到吉林蝲蛄,那可是要比小龙虾还出名的美食存在,甚至有些人还经常把小龙虾误认为吉林蝲蛄,为何吉林蝲蛄这般有名呢?今天就给大家解答下这个疑惑。

蝲蛄(注:来自于满族语lagu),是东北的原生物种,学名东北黑鳌虾,与学名克氏原鳌虾的小龙虾,是同为原鳌虾属的亲戚。

蝲蛄的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都有,尤其以吉林长白山脉水系为中心,鸭绿江水系浑江水域各支流以及牡丹江水系包括大小兴安岭中的溪流河沟,都或多或少有分布。

生存的水域,清澈无污染,栖息于石块下与沙石缝间。(注:吉林的蝲蛄只能生长在清水环境中,和南方的小龙虾完全不同。)

蝲蝲蛄,与蝲蛄名称相近

却完全迥异于蝲蛄的昆虫

蝲蛄,史书称为蝼蛄、剌姑。

关于蝲蛄的记载,早可见于成书约于1660年间的《宁古塔山水记》。

这部黑龙江、吉林地区的第一部山水志里说:蝼蛄,形如两蟹相连,后尾如虾头,亦相类,味美可食。

作为流民的作者张缙彦,所写的宁古塔山水即今牡丹江流域。

在成书年代与《宁古塔山水记》相仿的另一部流民写宁古塔著作——《绝域记略》里,则说:有剌姑焉,身如虾,两螯如蟹,大可盈寸,捣之成膏,至今宗庙必需之,届期驰驿而进御。(作者 方拱乾)

说的是发源于长白山的牡丹江水系里,有蝲蛄出产,大小过寸,吃的时候,捣成膏。重点强调,此地此物是宗庙必用之物,要通过驿站,送到京城皇家。

在黑龙江最早的地方史著作《宁古塔记略》里(成书约1690年前后)说:生于江边浅水处石子下者,上半身似蟹,下截似虾,长二三寸,亦鲜美可食,今上祭太庙,必用此物。

清朝皇家,用牡丹江出产的蝲蛄做贡品,祭祀太庙。可见,吉林长白山水系蝲蛄在清朝时是皇家宫廷才能享用的美食,比南方的小龙虾不知高了多少个档次。

上身似蟹 下身似虾的蝲蛄

清朝皇室为何用牡丹江水系出的蝲蛄祭祀太庙?

在正式的文献中尚未看到相关记载。

个人推测原因有二:

一,牡丹江宁古塔地区,是满洲族及其先民的世居地,努尔哈赤以祖、父所遗13副铠甲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族时,首先率领的就是宁古塔部。用该地所产之物祭祀老汗王努尔哈赤的功绩。

二,有传说,努尔哈赤当年与明总兵李成梁部作战,兵困于英额布三天三夜,粒米没进,疲饿交加。努尔哈赤亲自带领将士到河边抓蝲蛄吃,使全军得救,重整旗鼓。称帝后他念念不忘此事,把抓蝲蛄的无名河,封为蝲蛄河。 也许,正是因为努尔哈赤被蝲蛄救饥,后人以不忘旧事,缅怀先祖之由,才用蝲蛄祭祀太庙。

这些年,蝲蛄被称为长白山龙虾、草龙虾、水蝲蛄等名。需要强调的,蝲蛄与蝲蝲蛄,不是同一物种。蝲蝲蛄生活在田间地头,有的地方叫它“地蝲蛄。”

蝲蛄色暗 发褐色

体型上 蝲蛄比小龙虾小

蝲蛄的吃法,除了剥壳食肉之外,捕捉多了,还可以制成“豆腐”。

《奉天通志》“物产”类下,辑录了几条有关蝲蛄的资料,都谈到了“蝲蛄豆腐”。《绝域纪略》云:“蝲蛄鱼,身如虾,鳌如蟹,大可盈寸,捣之成膏。”这膏,其实就是蝲蛄豆腐。《辽阳志》记载的更加详细:蝲蛄“形颇似虾而前无长刺,两鳌则似蟹,山涧石下多有之,捕多捣烂,入袋如滤豆浆,取汁,熬熟,类豆腐,味甚鲜美,俗呼之为蝲蛄豆腐。”《安东志》又说,蝲蛄豆腐为“大厨之珍”,是每年祭祀陵寝的必须之品。看来,这蝲蛄豆腐实在要算作餐桌上的一道佳肴了。

所谓“豆腐”,其实是汤。制法确如《辽阳志》所说一样,很简单。挤出的汁浆,倾入滚汤之后,就如打入锅里的鸡蛋,一丝儿,一团儿,随着沸水上下,转红,须臾便熟,汤中再放些白菜叶,红绿相杂,色极耐看。吃过,方知“味甚鲜美”之说,不为虚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