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鱼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什么意思?(“鱼不蒜、牛不韭、肉不姜”俗语或许站不住脚)

“鱼不蒜、牛不韭、肉不姜”俗语或许站不住脚

这个题目说的“鱼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俗语说法,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应该就是吃鱼不加蒜、牛肉不放韭菜、肉类不加姜。

有些解释可能是硬要往这个“肉不姜”上面圆,所以就会说“姜的味道太重,跟猪肉一起做会盖住肉味”,因此觉得这个“肉不姜”的说法有道理。其实如果排除掉个人口味的差异(毕竟有人就是不喜欢姜),这很明显就是为了正确而强行使其正确。

肉类菜肴制作加姜进去不就是为了去除动物食材的腥骚异味吗?如果炖个肉加两片姜都算是“完全盖住肉味”的话,那其他所有的香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在日常的辛香料中姜已经算是气味比较清淡的了,孜然、花椒、八角、丁香等等的味道都要更强盛的多,如果姜都觉得不能用的话,那做肉就只能白水煮了。

这个说法其实起源于一类很多人都知道的谣言系列,那就是著名的“食物相克”。这个“牛不韭”说法最大的“证据”是据说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牛肉合猪肉及黍米酒食,并生寸白虫;合韭薤食,令人热病,合生姜食损齿。”这样一段描述。按照字面意思简单翻译一下就是:“牛肉跟猪肉、米酒一起吃会生小白虫,牛肉跟韭菜、藠头一起吃会得热病,牛肉跟姜一起吃损伤牙齿。”

那么这个所谓的“证据”到底有多大说服力,相信有基本常识的人差不多是有个判断的了。这段话中所谓的“生寸白虫”指的就是猪肉、牛肉中的绦虫,在古代卫生条件不好、养殖环境比较混乱的情况下这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但是在古人看来这就不好理解了,所以只能是以观察、归类的方法去尝试理解、解释这个“生寸白虫”的原因,同理这个所谓的“合韭薤食,令人热病”也是如此,并没有任何事实证据和理论能证实。事实上韭菜炒牛肉丝就是一道很好吃的菜,我尤其喜欢用韭黄来炒,咸香十足、口感鲜嫩,所以这个“牛不韭”也跟其他“食物相克”的说法比如“菠菜不能和豆腐同吃”一样,都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并不是要贬低古籍、古人的智慧,相反我一直觉得古人能在技术十分有限,知识传承十分困难的时期,利用经验推论、观察思考等方式来规避生活中的风险,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大智慧。但是以事实情况来看,这种善于思考的面对事物的方式才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如果只是逐字逐句的信奉“古人说的不会错”、“古书上写的全是对的”的信条的话,这就是舍本逐末啊。如果古人也是如此的话,认为祖先说的全是正确的,不能有丝毫怀疑和改变,那么现在全人类应该还在山洞里吃着野果和生肉呢,可能连树叶都没得穿。从古至今留下宝贵财富给我们的祖先们,几乎就没有一个是墨守成规只知道对前人说法照本宣科的人,正是有了这些善于思考,不对书本内容、前人说法全盘接受的先驱存在,人类的文化、科技、文明才能前行。

我们前天才刚解答过这个相关的问题,除了我之前吃过的蒜爆鱼之外,还有大蒜烧鲶鱼之类的地方名菜,都是十分好吃的。可以说对于一些土腥味比较重的鱼类来说,大蒜不只不是“忌讳”,甚至是一种天作之合的搭配。至于所谓的“大蒜会夺走鱼味”,我觉得也几乎只有在清蒸鱼的做法上算是成立,红烧、蒜烧、烤鱼等等比较重口的方式里大蒜都是主要的配角,所以很明显这个“鱼不蒜”的说法也不成立,至少除了清蒸鱼之外的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太成立。

那么综上所述,这些“鱼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说法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道理的,至少在广泛的饮食文化和长期的烹饪经验来看是没有什么道理的。而且我询问了不少来自各地的朋友,他们也几乎都没听过自己的家乡有类似的这样的说法,就算是几个听说过“牛不韭”这种说辞的人,也几乎都是在网上偶尔看到的。

所以这些很有可能只是某个地区因为人们的口味特殊,所以流传有这样的说法,慢慢在小范围内流传开来。亦或者是对于某些菜肴制作上以讹传讹的误读误解,比如做清蒸鱼几乎就不会有人放蒜,所以可能因此就被误读误解成了“做鱼不能放蒜”,然后可能为了顺口,或者是说起来有“逼格”,慢慢就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演变成了“鱼不蒜”的说法。(当然这也只是推测,实在是没遇到过有确切的某个地方的人承认说他们那里有“鱼不蒜、肉不姜”之类的说法,所以这些说法是杜撰出来的也有可能。)

那么屏幕前的大家听说过类似“鱼不蒜、肉不姜”这样的说法吗?是其他信息渠道看到的,还是真正的自己家乡就有这样的民俗民谚说法呢?

中国美食文化中的常见俗语及其指导意义

从古至今,中国都是美食王国,可以说,中国人把吃做到了极致,中国美食文化在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长期的实践当中,中国人对于吃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什么样的菜配什么样的佐料,都有一定之规。

例如“鱼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这样做菜有道理吗?当然有道理了,这是中国顶级厨师多年宝贵经验的总结,是在不断地实践中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分别讲一讲什么是鱼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吧。

先说鱼不蒜,这里的蒜指的就是我们常见的大蒜,也就是说,做鱼菜的时候,里面是不能放大蒜的。为什么呢?因为蒜味很冲,会抵消掉鱼的鲜味,如果在鱼菜里面放大蒜的话,那么你既吃不出鱼的鲜味,也吃不出大蒜的清香和辛辣。

最后就变成了一道“四不像”的菜。特别是中国鱼菜中有鱼汤这道菜,更是不能放大蒜,大蒜那刺鼻味道会让人对鱼汤瞬间失去兴趣。鱼菜真正的做法就在于一个“鲜”字,放一点点十三香提鲜就可以了,吃的就是鱼菜的原味和鲜味。

再说牛不韭,也就是说在做牛肉菜的时候,不能放韭菜。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牛肉和韭菜两者都属发物,同时入口对身体免疫力差的人来说,难免会出现不适。有人在吃了牛肉和韭菜以后的第二天,全身就开始出现小红点,有低热的现象,这明显就是有些过敏。

二是牛肉难烂,需要长时间的炖煮,而韭菜属于蔬菜类,一煮就烂。如果两者加到一起,最后就变成了牛肉还没有煮烂,韭菜已经变成了菜糊糊,这道菜就失败了,谁能吃得下呢?

最后是肉不姜,在做肉菜的时候不能放生姜,生姜味道重,原本是拿来去腥味的。而猪肉本来就没有什么腥味,你扔块生姜下去,最后煮出来的猪肉味道变得不伦不类,完全失去了猪肉原本就应该有的味道。

生姜的用途应该是放在鸡鸭肉的炖煮上,而且即便是鸡鸭肉的炖煮也只是放一两片而已,稍微去腥,放多了,味道就很冲,掩盖了鸡鸭肉原来的香味。“鱼不蒜,牛不韭,肉不姜”,代表的是中国美食做法的准则,但是这种准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美食制作工艺也在不断进步,新的食材在不断出现,原有的一些做法和规矩逐渐被打破。尤其是最后一句“肉不姜”,现在实际上已经被很多的厨师给摒弃了。由此可见,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当社会需要时,什么样的规矩都可以改变。

但是这些关于美食的俗语对于那些刚刚进入美食界的新手厨师来说,还是有相当的指导意义的。他们不仅能通过这些做菜俗语了解到一些基本的行业规范,更可以由此了解到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坚定在这一行中一直做下去的信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