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在農村的普遍存在和無奈感,父母工作無法給孩子完整陪伴(把三岁多儿童留守在家里对孩子心理有什么影响?)

留守兒童在農村的普遍存在和無奈感:父母工作無法給孩子完整陪伴

留守兒童大概是在咱們國家農村最普遍的存在吧,我和弟弟就曾經是留守兒童,弟弟的幾個孩子也依然是,甚至我們村還有周圍的村基本上都屬於這種爺爺奶奶在家帶孫子的狀況。想想特別心酸,但是又很無奈。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在我十三四歲的時候爸媽離家出門工作的時刻,自己放學回到家面對空蕩蕩的、冷冷清清房間放聲大哭,任誰都勸不住,最後哭累了,嗓子哭啞了,自知無法改變狀況了,才悻悻的鎖上門離開家。

我們的父母無法改變現狀,無法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快樂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現在的年輕父母依然是這樣,一年見一次面或者見兩次面的時間根本就不能彌補孩子內心的缺失,而且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狀況不能時刻關注,孩子的幸福感誰來滿足呢?

中午吃飯時間,同事說她兒子(5歲)周末要出來擺攤,賣自己不用的書籍、玩具、青菜等等,希望我去捧場,這個5歲小娃娃的知識儲備量、動手能力,自我安排能力已經讓我非常驚訝,想到我們家裡的那幾個孩子真的是自責不已,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孩子最需要的也是陪伴,可是我們卻不能滿足......

現實如此殘酷,我們能做什麼改變呢?我知道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不說了,淚流滿面!

父母对孩子成长的责任与关爱:建立依恋关系、选择照顾人、适应过渡方式等重要因素

提问者提到在三岁半以前都在父母身边,看得出来父母对孩子也是负责任的态度的。

(1)在成长的前三年坚持陪伴着孩子。通常情况来说,幼儿园上学时三岁以后,三岁以后的孩子,要进入到团体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更多的能力。

(2)三岁半以后由于经济的压力大,想把孩子留在家里,同时又非常担心孩子的心理影响,看得出来父母对孩子是有爱的。如果在孩子出生的头三年,孩子在父母身边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孩子的人格底色基本形成,作为父母,在后续的养育环境以及选择好照顾人,对孩子后续的成长非常关键。

(3)父母把孩子留给老人照顾的话,要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他们的精力情况,照顾人的脾气性格,情绪是否稳定,三岁以后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常规建立的关键期,也是自我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时期父母离开,孩子叛逆情绪会比较大。如果老人没有坚持做好常规的训练,以及中正地引导孩子,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容易出问题。

(4) 如果要选择过度,建议爸爸妈妈和照顾人之间要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让孩子循序渐进的适应。

(5)其实比较好的方式就是把照顾人带到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陪着孩子一起生活。孩子晚上可以见到父母。

(6)其实生活困难一点,环境稍微差一点,对于孩子来说跟父母在一起就是幸福的。因为孩子小,父母工作了,身边最好有一个照顾人,这是比较理想的。

(6)如果实在做不到的话,建议父母最好每周回去看一次,或者是每个月回去看一次,至少每天都要视频的通话。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爱他的,父母是关心他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