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入阅读和理解绘本内容(怎样精读一本绘本)

如何深入阅读和理解绘本内容?

我孩子现在马上5岁了,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有意无意的给他买了很多绘本,没事了就会拿出来读,我发现孩子一开始是没有太多的兴趣的,那时候可能也是因为太小吧。身体发育的是其它方面比较活跃一点,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坚持没事了跟他在一起共读绘本,一有时间就读,在读绘本的时候也渐渐的有了自己的感悟。我发现读绘本真的很有意思,不仅给孩子读了一遍,其实给自己也读了一遍。现在孩子还是潜移默化的被影响了,他每天会主动要求至少讲一本绘本,所以我觉得自己的方法还是比较成功的。那么我到底是怎么跟孩子读绘本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下:1.找到一个适合读绘本的环境和时间。比如我会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洗漱完毕,孩子坐在床上或者沙发上,然后我们俩拿起绘本一起读。这时候家里也比较安静,没有什么打扰,给我们的共读创造了环境和时间上的优势。2.怎么样去读呢?一开始我也没有什么方法,就给孩子照着字念完,虽然孩子也在认真听,但是我自己都觉得枯燥无味。后来我在一次幼儿故事会的活动中看到了一些老师的阅读方法,觉得非常好,就试着跟孩子这样讲。一本绘本,我们拿起来先看看绘本的封面,跟孩子大概描绘一下这个绘本是个什么情况,我们将要讲什么。接下来翻开书,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扮演各个书中的角色讲出来故事,然后有时候我们还需要一些手势辅助,这样下来,孩子基本理解了这个故事,还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候他会要求再讲几遍,我就会再给他讲。3.读完就完了吗?当然不是,我会问孩子,故事讲完了,你听懂了嘛?孩子有时候似懂非懂,那我就给他再总结一下,比如《石头汤》讲的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乌鸦喝水》又讲的是什么,告诉我们用什么方法。这样时间长了,我发现孩子也会有总结能力,有时候讲完,他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意外的发现,其实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默默的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常有人说我家孩子语言表达清楚,我想可能是因为坚持读绘本的原因吧。所以你看,精读一本绘本,首先我们要给孩子选择适合他年龄的类别,然后找一个适合的环境和时间,最后慢慢的跟孩子品读书中的故事,寓教于乐,乐在其中。你自己讲的很开心,孩子也会听的很开心,再加上语言和手势,基本上这个绘本就讲成功了。这是我的分享,希望能帮到你!

如何深度品读绘本艺术:细致观察图像细节,领悟图文交融之美,捕捉隐含寓意,享受语言韵律,引导思考与想象,让每页故事活现于心。

佩里·诺德曼在《儿童文学的乐趣》里面说:“一本图画书就至少包含着三个故事: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一个是图画暗示的故事,还有一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

图片是儿童认知的第一个台阶,而这个台阶实际上对应的是低幼宝宝。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它将不再满足于认知,他会去理解,并渐渐尝试去思考。从“认知—理解—思考”,这是一个过程,每个儿童都会经历这个过程,通过绘本,我们可以很好地感知他思维成长的这个过程。

同样一本绘本,

对低幼儿童,他可能只能达到认知--“是什么”;

对于中小童,他可以达到理解--“怎么了”;

而对于大童,他则可以思考,这里的思考不是单独存在的,是认知、理解之上的思考---“为什么”。

举个例子,

《我爸爸》这本书,对低幼宝宝,在阅读的时候,主要是看图,找小熊、河马、鱼、猫头鹰、香蕉、碗、苹果、勺子、袜子、房子、抱抱、鬼脸等元素。这个阶段,照着文字念的阅读效果并不好,因为他还不理解,最好是和他一起玩“找找看”、“猜一猜”,在游戏中认知学习。

然后对中小童,他可以理解大部分的内容了,包括“像河马一样快乐,像犀牛一样强壮”、“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快”这样的语言,他都可以理解;还有绘本里面隐藏的小红帽、三只小猪的线索,他也能感受到这些兴趣点。在这个阶段,你是可以照着文字念的。

最后是大童,大童宝宝可以思考了,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画?有什么特点?比如,我爸爸每一张图片有哪些相同点?(这里面明显的相同点就是那件衣服),还有书里的我爸爸是穿着病号服的,为什么呢?(这里宝妈可以提前做工作,了解下绘本背后的故事,在阅读中启发孩子去思考)还有很多类似的细节,都是可以深度阅读的内容。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发现这些细节并学会思考。

举《我爸爸》实际上Q妈想说明一个观点:一本绘本,并没有完全意义上说它属于低幼绘本或是大童绘本。

一般优秀的绘本,我们的阅读都会经历“认知、理解到思考”的这一个周期。但是不同的绘本有不同的侧重点,确实存在有些绘本它是偏低幼认知的,有些绘本它则偏大童思考,比如《我爸爸》这本书就是偏低幼的,而像《石头汤》、《活了100万次的猫》这类绘本则偏思考,更适合大童宝宝。

现在回到这个题目:“如何精读一本绘本?”

对不同年龄段的宝宝,精读的含义是不同的,比如低幼宝宝,以《好饿的小蛇》为例,

它只要能认知,能复述就很好了;而对于中童、大童,精读的含义更多的是去发现绘本背后的故事、意义,而不是简单的复述。这里面,宝妈们也要做很多工作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