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大多是小时候的环境造成的吗?(抑郁症患者的幼年经历及对病情影响的关键点)

抑郁症患者的幼年经历及对病情影响的关键点

您好,我是心理学研究僧,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需要了解更多心理学知识,可以点下关注。

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关注自己的幼年经历?幼年的种种经历对抑郁症患者究竟有没有影响?如果有影响,那么哪些方面才是最关键的点呢?下面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首先,我们来先认识一个新名词、新概念:“虚假自体障碍”(false self disorder)。

唐纳德·温尼科特

这是英国的一个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的概念,他提出,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人都拥有“个体性”,而在一个人的幼年时期,是其“个体性”建立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个关键时期,给与幼儿“个体性”建设的最重要的人,就是母亲,而母亲给与幼儿“个体性”建设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爱抚、亲吻、温柔的眼神等等“能传递爱”的行为。而其实,在幼年阶段,这样的爱的给与,其实就是一种“环境”,一种一个人在自我建设关键时期所处的环境。

但是,如果母亲给与不了“孩子能够接受得到的爱”的话,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唐纳德·温尼科特指出,当所提供的“环境”不能够让幼儿正常、充裕的得到“自体性”的建设的时候,婴儿就会对其母亲所表达出来的“不完美的爱”中表现出与自身自发性产生的、其生命之初就被赋予的内心产生异化并且与其母亲建立虚假联系,产生一种隔离的状态。这个时候,就产生了“虚假自体”。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婴儿按照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了“非正常化”发展的表现,这样的表现被称作是“虚假自体”。在人们的理解中,这种掩盖了人之初“真实自体”的“虚假自体”是一种不真实和无效的行为,在之后的交流来往之中,这种虚假自体常常不能够真实的表现自我。

换做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话来说,那就是“小时候缺爱”。

“小时候缺爱”通常被认为是骂人的话,好像就是说一个人没爹没妈,但是,就算有爹有妈,也不一定真正的能够在幼年时期得到足够的爱。

反观抑郁症患者,为什么他们常常提起自己的幼年经历?即使是少得可怜的没有向别人提起过自己幼年的抑郁症患者,如果你去问他相关的事情,他们为何也仍能清晰的记得一些琐碎?有的甚至还能够记得自己当时的想法?

其实一个人的思想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建立和拥有的。即使是小孩子,他们也拥有尊严、羞耻心、廉耻心等等一些高级的品行,只是幼年时期并不被定义和被所谓的大人重视,这个时候如果受到一些异于常人的非理性事情的刺激,其自身就产生一种矛盾,这种矛盾就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他们在今后会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有一定的起伏或者说波折。

他们会认为自己所理解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有一定差别;他们会认为自己拥有的情感与真实自我应有的情感有一种距离;他们认为自己所处的事物以及自身思想中都时刻存在一种不可协调的矛盾。而其实这种不可协调的矛盾感,正是一个人产生抑郁症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

一个人始终是在回味过去与展望将来以及执行现在的一个过程中前行的。但是,如果这个人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三者之间出现强烈差异化的时候,特别是在“过去”这样一个时间段“已经被拥有”的种种情绪并不能够适应今天所面对的社会与现实的时候,其自身,就会产生“隔阂”,自己与自己产生一种“代沟”,它表现在患者本身对事物的不理解、对别人的不理解、对自己的不理解。由此矛盾感产生,情绪达到一种不可控制的激烈化程度。

所以,不管是不是抑郁症,不管“爱的教育”对抑郁症来说多么重要。就算扩大范围,对于所有人来说,“爱”都是至关重要的,她决定着我们是否能表现真实的自我,更好的应对变换莫测的现代社会。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抑郁症产生的因素及其复杂性

抑郁症的产生因素有很多,是基于先天和后天的共同作用,也就是说,它既包含生理因素,也包括环境和心理的因素。

1、生理因素

(1)家族基因

如同高血压、过敏、哮喘、心脏病可以遗传给下一代,精神疾病也同样可以遗传。

如果你的父母都患有抑郁症,或者父母一方患有抑郁症,那么你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抑郁症的产生大概有20%的因素是跟基因遗传有关。如果父母双亲或者父母的整个家族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以及其他的精神疾病,那么这个遗传的比重可能还要增加。这就提醒我们,如果亲人里,有人患有某些精神疾病,那么一定要提早做好预防,多注意个人情绪管理,多结交积极乐观的朋友,并努力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以更少地诱发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

(2)身体健康状况

通常来讲,身患疾病的人,比身体健康的人更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需要分摊一部分或大部分意志力来对抗身体的病痛。倘若疾病要持续很久,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足以引发抑郁症。

另外,一些特殊时期,比如更年期、女人刚生完孩子后,由于身体内激素的大幅变化,也特别容易产生抑郁症。

(3)物质滥用

有些人在面对焦虑和痛苦时,长期选择酒精、尼古丁、毒品或某种药物,来缓解压力。

这些物质既损害身体健康,同时还会影响大脑的情绪功能,使他们容易过于兴奋或悲伤,加重了抑郁的表现。

2、环境因素

(1)家庭成长环境

很多抑郁症患者的病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他们不是在成人之后才开始抑郁,而是从小时候就养成了抑郁的习惯,到成人时期才爆发出来。

小时候不安全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无法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逃避、压抑、否认、顺从等错误的防御方式,成了他们童年时期的保护伞。

也正是经过长时间的累积,量变产生了质变,抑郁情绪得不到纾解,逐渐演变成了抑郁症。

(2)社会环境

除了家庭环境,一个人所处的学校环境、职场环境和大的社会环境,也会对他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同样的家庭环境,如果一个孩子在校园里遭受校园霸凌,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帮助,那么他更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再比如,一个员工长期在充满竞争性的、有高业绩要求的、有严格等级划分制度的环境中工作,如果他的抗压力不强,也容易患上抑郁症。

(3)重大创伤

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超出那个我们能够接受的限度,我们的内心就会遭受巨大的创伤。

这些重大创伤,通常是人生中一些极端的负面事件,比如车祸、地震、死亡、家暴、强奸等等。

心理创伤对身心的杀伤力极大,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会成为一辈子无法愈合的伤口,这个伤口也成了诱发抑郁症的源泉。

3、心理因素

(1)对挫折的态度

除了生物和环境的因素,心理上的因素也会诱发抑郁症,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负面的思考方式。

正常人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他们也会沮丧悲观,但这种负面情绪不会持续太久,他们会迅速调整心态,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改善目前的境况上。

而对于抑郁症易感人群来讲,挫折令他们不知所措,令他们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无限的负面想象中。越想,问题就越糟糕、越严重,内心就越抑郁;越抑郁,就越走不出来;越走不出来,就越绝望;越绝望,就越想逃避现实、封闭自我;这样的情况多了,就很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经常觉得无助,正是诱发抑郁的一个种子。

(2)对自我的评价

从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能够多多少少看出这个人是否是抑郁症易感人群。

如果一个人总觉得自己这不好那不好,可是他明明就很好,只要他不是开玩笑或者过于自谦的话,就表明他是一个低自尊的人。

低自尊的人很容易抑郁,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越低自尊,他就越想取得更高的成就,来填补内心的卑微感,但追求成功是无止境的,成功也终归只是少数人的命运,大多数人都会走向平庸。

面对失败,低自尊的人习惯把它全都归咎于自己,这无疑会增强他们的卑微感,以至于他们一旦遇到令他们感到失败无能的事情时,就很容易抑郁。

矛盾的是,很多低自尊的人即便取得了成就,他们内心深处的“匮乏感”也会令他们觉得这“没什么”,自己始终“不怎么样”,甚至会觉得自己仍旧一事无成。

通过上述各种产生抑郁症的原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抑郁症,需要注意的是抑郁症是很复杂、很狡猾的。有时候你觉得抑郁症好像没有那么严重,感觉自己好像变好了一点,可是还没高兴多久,就发现抑郁症可以随时卷土重来,浇灭你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希望和对生活的热情。

抑郁症的复发率很高,但即便如此,只要你曾经有一次战胜过抑郁情绪,那么你就应该坚定信心,自己一定能够战胜抑郁症。

随着成功的经验越来越多,你的自信心会越来越强,你会发现,你抑郁、绝望的次数越来越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